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修正了Bjorken的最大能量密度估计式,分析了碰撞核质量和入射能量对提高能量密度的影响.讨论了碰撞中心区,碎裂区的状态方程和流体动力学方程.指出在碎裂区很难实现夸克物质的原因是系统膨胀引起的能量扩散过快.预言了每对核能量为100+100GeV的197Au-197Au对撞在中心区实现相变的碰撞参数范围和时空区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用中子球探测器测量重离子核反应中的单举中子多重性分布.给出在27、35、44和77MeV/u四个轰击能量下40Ar+197Au,40Ar+232Th两个反应体系的实验结果.单举中子多重性分布反映了在反应过程中不同耗散程度的碰撞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计算多重碎裂基础上,应用阶乘矩方法分析了多重碎裂.对197An(200MeV/u)+197An碰撞系统进行了计算.发现多重分布有阵发混沌存在.并对临界现象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14.6—200AGeV的束流能区内,系统研究了氧离子(16O)诱发乳胶核(Em)和硫离子(32S)诱发金核(197Au)中心相互作用中末态产生粒子多重数谱的局域特征,给出了离散对平均多重数、入射能量和碰撞中心度的依赖以及阶乘矩F2随能量和中心度的变化,考查了局域赝快度窗口中多重数分布参数化的有效性,分析了归一化方差对窗口的依赖关系,估计了中心碰撞下粒子发射源数目.  相似文献   

5.
王正行  赵强  汤平 《中国物理 C》1996,20(3):234-239
提出了一个极端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横能分布的几何模型,并表明它可以从高能碰撞过程的Gauber理论推出.对于60和200AGeV 16O+197Au的横能分布dσ/dET计算的结果与CERNNA35组的测量符合得很好.还简单地讨论了与其它几何模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25MeV/u 40Ar+197Au反应系统裂变与后角轻粒子发射进行了符合测量,用裂变碎片折叠角和裂变碎片的飞行时间再构转移到类熔合核的线性动量.通过对线性动量转移和轻带电粒子能谱测量,给出从中心碰撞到周边碰撞产生的类熔合核的初始激发能、角动量和核温度,讨论它们的关系.发现了中心碰撞形成的类复合核的核温度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接近多重碎裂的“准相变区”.  相似文献   

7.
在入射能量E为40和100MeV/u时,对112Sn+112Sn和124Sn+124Sn两个反应系统在不同碰撞参数下进行了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计算,系统研究了阻塞率、线性动量转移、荷电粒子多重性、轻荷电粒子多重性、中子多重性以及束缚核总电荷Zbound随碰撞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子多重性对碰撞参数的依赖在两个能量下都存在着明显的同位旋效应,Zbound在E为40MeV/u时存在着同位旋效应.同时讨论了在较低和较高能量时如何更合理地确定反应事件的碰撞参数.  相似文献   

8.
测量了25MeV/u40Ar+197Au反应中两裂片符合下的小角α-α关联.由α-α关联函数提取了8Be核的相对态布居和热核的核温度.实验测得发射温度随碰撞参数而稍有变化,从中心碰撞的4MeV变化至周边碰撞的3.8MeV.在周边碰撞中,观察到发射温度随着粒子能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用扩展BUU模型计算了中能区86Kr+197Au重系统的能量耗散、π介子阈下产生和流角,定量地拟合了43MeV/u 86Kr+197Au实验的能量耗散和类弹碎片核电荷数的关系及类弹类靶碎片核电荷数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19F+93Nb重离子耗散碰撞中截面测量的不可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成了19F+93Nb重离子耗散碰撞激发函数的两次独立测量.束流19F8+的入射能量100—108MeV,能量步长250keV;两次测量中分别使用了厚度为70和71μg/cm293Nb靶,其它宏观实验条件(例如,入射能量及能量步长,探测器及其探测角度,加速器、电子学以及数据获取系统的参数选取等等)则保持完全相同.实验结果表明,两次测量所得到的耗散产物截面的激发函数的不平滑结构具有不可重复性.这一实验结果支持了最近提出的理论预言:“在复杂量子碰撞中存在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与混沌运动.”  相似文献   

11.
同时考虑真实的动量相关势和介质中核子-核子碰撞截面来求解BUU方程.在入射能量EL/A=100、200、400和800MeV时,系统地计算和分析了核反应Ca40+Ca40在各种碰撞参数下的熵产生和碰撞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动量相关势和介质效应对熵和碰撞数的影响是明显的,而且这种影响对碰撞参数和入射能量的依赖比较敏感,特别是熵产生和碰撞数在各种条件下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反映了热核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精确的势能面,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H(2S)+NO(X2π)→N(4S)+OH(X2π)反应的动力学. 对碰撞能量为2.00∽2.80 eV,计算了反应的总反应积分截面,发现它随碰撞能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加. 特别地,在碰撞能为2.40∽2.57 eV时,计算的反应截面与实验结果吻合. 此外,计算得到的反应速率常数也与实验匹配. 在碰撞能为2.57 eV时,通过对反应轨线的分析,发现该反应由非直接反应主导(是直接反应的1.4倍),揭示了反应在高碰撞能量下的反应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中能重离子碰撞中能量储存和入射道动力学关系的基础上,考虑不同有效质量(m*/m)和不可压缩系数(K)对能量储存的影响,发现m*/m会强烈影响中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储存和热化过程,而K的影响并没有m*/m那样强烈.  相似文献   

14.
用100MeV16O束流轰击厚的天然Re靶和187Re同位素靶,布居了197Bi的高自旋激发态.用y-y-t符合测量,发现并修正了已有的197Bi能级纲图中的错误,确定了197Bi的三个新的高自旋同质异能态,识别出了11条新γ跃迁.并从奇A Bi核能级结构的系统性,对本工作确定的半寿命t1/2=19.3±4.9ns的同质异能态的组态和衰变性质进行了探讨.本工作还测量了γ跃迁的角分布,建议了197Bi的新的能级纲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25MeV/u 40Ar+197Au反应中粒子-粒子关联函数的实验结果.利用三体弹道模型从关联函数提取了轻粒子发射时间.轻粒子的平均发射时间随粒子能量而变化,从低能时的约300fm/c下降至高能时的约100fm/c.  相似文献   

16.
转动诱发原子核量子相变的一种可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微观IBM理论,提出转动诱导出玻色子量子相变的一种可能途径:一旦原子核在受到高能激发或作快速旋转时,假如外界提供的能量足以使玻色子完成拆对顺排,则核处于集体相与单粒子态的共存相,其特征是出现较密集的能谱;假如能量不足以完成拆对或顺排,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之一,当核旋转达到某个临界转动频率ωc时,或者一个高角动量的玻色子脱离“集体”而“游离”出来,或者发生一个高角动量的玻色子转变为一个低角动量的玻色子,核仍旧处于集体相;均会伴随出现光辐射,产生基态带的一条能级——相变信号.正是这类玻色子相变导致了原子核的量子相变.本物理图像统一了玻色子拆对顺排相变和退耦释放光子相变的描述.以100Pd核的14+1,14+2和14+3态的产生机理为例,对模型作了仔细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在Boltzmann-Uehling-Uhleenback理论框架内,研究了20Ne+20Ne碰撞系统在入射能量从10MeV/u到100MeV/u变化时,碎裂发生的机制,并讨论了极限激发能以及反应过程中热平衡与非热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考虑Drell–Yan本底,基于相对论性流体力学模型,研究了来自197Au十197Au中心碰撞的富重子夸克–胶子物质的双轻子产生的快度依赖.发现随着快度的增加,双轻子产额呈现出强烈的抑制.这个标志富重子夸克–胶子物质形成的特征能够在CERN和Brookhaven将来的实验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9.
在夸克味动力学的计算中,除包含u、d、s夸克及其反夸克外,还涉及粲夸克及其反夸克(cc),采用包含夸克味动力学效应的相对论性流体力学模型,计算了碰撞能量为200GeV/u的238U+238U核碰撞时形成的膨胀QGP及其在相变过程中发射的双轻子谱,轻子对的质量范围M≤4GeV/c2.计算结果与CERNSPS的实验测量数据进行了定性的比较和分析,得到初步的结论:由于夸克碎块和味动力学效应,J/ψ→μ+峰值被降低,导致低质量区(阈至1.35GeV/c2)谱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将能量和同位旋相关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引入QMD模型中,并利用壳模型中简谐振子位的密度分布,抽样出稳定的11Li核.仔细研究了11Li+12C反应的总截面.同Cugnon参数化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中低能区,引起反应总截面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该能区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增大、反应时间尺度增长以及Pauli阻塞效应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