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含硝基胍E-β-法尼烯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E-β-法尼烯(E-β-farnesene,简称EBF)为先导,分别用不同取代硝基胍替代EBF中的共轭双键,设计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EBF类似物,其结构均经1HNMR,IR和HRMS分析确证,并对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试,分析比较了不同取代硝基胍的生物活性差异.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桃蚜(Myzus persicae)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化合物9a~9e的活性优于E-β-法尼烯.  相似文献   

2.
蚜虫警戒素类似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警戒素类似物的合成黄锦霞,覃彩覃,钟建华,陈家威(湖北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62)关键词蚜虫,警戒信息素类似物,合成1972年Bowers等 ̄[1]从棉蚜Aphisgosspyii等6种蚜虫中提取并鉴定了蚜虫警戒信息素的主成份为E-β-法尼烯(E...  相似文献   

3.
为发现防治蚜虫的新型活性化合物,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法尼烯(EBF)为先导,设计合成了2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吡唑环甲酰胺基EBF类似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 NMR,IR及HRMS确证.初步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对五日龄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在600mg/L时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中5a及5k对豆蚜活性与商品化药剂氟虫腈及先导化合物EBF相当,甚至优于EBF.对影响目标化合物的活性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求新型蚜虫控制剂,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为先导,引入不同类型的杂环取代EBF结构中不稳定的共轭双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杂环取代的EBF类似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 NMR、13C NMR、IR及HRMS确证.对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及初步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均对桃蚜和大豆蚜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优于先导EBF,酯基的引入则对驱避活性有利.  相似文献   

5.
为了发现驱避蚜虫的新型高活性化合物,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为先导,引入不同取代的苯环替代EBF结构中不稳定的共轭双键,设计了一系列含苯环的EBF类似物.优化了一条苯胺和香叶基氯反应的N-烷基化路线,在最优条件下以39%~83%的收率合成了19个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 NMR、13C NMR及HR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桃蚜具有一定驱避活性,其中4d、4h和4k驱避率分别高达56.3%、58.3%和50.3%.目标化合物构效关系显示4-位卤素取代化合物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表—马氏醇的合成(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表-马氏醇的另一种合成方法,应用羟基香叶醛及芳樟醇为原料,通过关键中间体(2E,6E,10E,14E)-16-羟基-3,7,11,15-四甲基-9-9苯磺酰基-2,6,10,14-十六碳四烯醛及溴化物,在无水CrCl2作用下,分子内缩合生成苏式醇为主的环化产物。  相似文献   

7.
从10-十一烯酸出发,经臭氧化及NaBH_4还原、乙酰化反应、溴代脱羧和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昆虫性信息素9-烯脂肪醇醋酸酯5a~e。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求新型蚜虫防治先导化合物, 以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E-β-法尼烯(E-β-farnesene, 简称EBF)的骨架结构为母体, 分别用N-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2-噻唑硫酮、2-羰基-1,3-噁唑烷、1-取代-2-硝基亚胺基-1,3-咪唑烷等含氮五元杂环取代EBF中的共轭双键, 设计合成了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EBF类似物, 其结构均经1H NMR, IR和元素分析确证, 并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杂环的化学反应和生物活性差异. 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对蚜虫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其中4e在5个测试浓度下的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剂; 有意思的现象是, 一些在高浓度(1000 μg/mL)下活性低于对照药剂噻虫啉的目标物(如 4a4c, 4f4h), 在低浓度(如62.5 μg/mL)下对蚜虫的生物活性反而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9.
[反]-β-法尼烯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反]-β-法尼烯(EBF)类似物的骨架结构原子进行改造,引入吡虫啉系列活性基团,设计合成了13个结构新颖的EBF类似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尤其在低浓度时活性更明显,如质量浓度为25mg/L时,I10和I13对蚜虫的抑制率分别为93.1%和87.1%,远高于同浓度下吡虫啉的抑制率(66.7%).  相似文献   

10.
卢江  梁晖 《高分子学报》1998,(6):698-703
比较了萜烯单体α-蒎烯、β-蒎烯、苎烯的阳离子聚合性能,还考察了三种单体的活性聚合可能性。在Lewis酸AlCl3作用下,聚合速率大小顺序为:β-蒎烯的聚合产物分子量较高。AlCl3与SbCl3复合后,α-蒎烯、苎烯的聚合速率增加,β-蒎烯的聚合速率反而下降。α-蒎烯的聚合速率增加幅度大于苎烯,使得前者聚合速率高于后者。与使用AlCl3相比,添加SbCl3后产物的分子量变化是:α-蒎烯变大,苎烯不  相似文献   

11.
(±)-表-马氏醇的合成(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表-马氏醇的另一种合成方法。应用羟基香叶醛及芳樟醇为原料,通过关键中间体(2E,6E,10E,14E)-16-羟基-3,7,11,15-四甲基-9-苯磺酰基-2,6,10,14-十六碳四烯醛及溴化物,在无水CrCl2作用下,分子内缩合生成苏式醇为主的环化产物(大环二萜)。将大环二萜用钠汞齐脱除苯磺酸酯得(±)-表-马氏醇,总产率为8.5%。  相似文献   

12.
以5-雄烯二醇为原料,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合成了两个重要的神经甾体5-雄烯-3β, 7α, 17β-三醇和5-雄烯-3β, 7β, 17β-三醇。所用菌种总枝毛霉为我们自己筛选,并首次应用于5-雄烯-3β, 7α, 17β-三醇和5-雄烯-3β, 7β, 17β-三醇的合成中。  相似文献   

13.
昆虫信息素研究 Ⅲ.拟蚜虫警戒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蚜虫(aphids)对农作物有很大的为害,它传播病毒,使作物减产。当蚜虫受天敌进攻时,它会从腹管中分泌出挥发性的警戒素(alarm pheromone)给附近蚜虫以危险信号,使其迅速脱离现场。1972年Bowers等对蔷薇长管蚜(Macrosiphum rosae)、豌豆蚜(Acyrthosiphonpisum)、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以及棉蚜(Aphis gossypii)等四类蚜虫的警戒素进行了研究,并鉴定出它们为倍半萜类的E-β-法尼烯(1,EBF)。1973年Edwards和Wientiens等也分别确定了桃蚜(Myzus persiae)和谷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的警戒素也是EBF。因此,研究蚜虫警戒素对开发新蚜虫防治方法有一定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现控制蚜虫的新型高活性化合物,以蚜虫报警信息素(E)-β-farnesene(EBF)为先导,引入不同类型的芳香环(叔丁基)替代EBF结构中不稳定的共轭双键,设计了一系列含亚胺基EBF类似物.采用N-烷基化反应和还原胺化反应两种路线合成了19个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NMR、~(13)CNMR、IR及HRMS确证.对目标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并探讨了结构活性关系,结果表明:含苯环或吡啶环的化合物对桃蚜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其中以3g、3l和3m最为显著,驱避率分别为62.0%、62.5%和64.6%;含1,3,4-噻二唑等杂环的化合物对桃蚜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在200μg/m L浓度下化合物3i、3l、3r和3s的致死率分别为70.7%、72.6%、70.4%和75.5%,显著高于先导EBF;而含叔丁基的非环EBF类似物的驱避和杀蚜活性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合成芳樟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合成芳樟醇的路线及关键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乙炔-丙酮法、异戊二烯法、β-蒎烯法与α-蒎烯法.重点综述α-蒎烯法,即:蒎烯氢化、蒎烷氧化、蒎烷氢过氧化物还原与蒎烷醇的热解。  相似文献   

16.
根据Schlosser-Wittig反应,采用溴代ω-羟基壬烷基三苯基膦盐与2E-戊烯醛反应,产物经进一步酯化生成淡褐苹果蛾性信息素-(9E,11E)-十四碳二烯-1-乙烯酯,产物中(9E,11E)异构体含量可达98%。  相似文献   

17.
(9Z,12Z,15Z)-十八碳三烯醛是美国白蛾信息素的主要成效成分之一,在其合成的过程中,采用气相色谱监测分离提纯效果;提纯的样品成分在化学方法、IR、^1H NMR波谱分析基础上用气相色谱-质谱鉴定为该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的面积归一化法测得其含量大于99%;该法简单、准确可靠、无需标样。  相似文献   

18.
茵陈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从菌陈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测定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对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的挥发油进行比较,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菌陈挥发油的产率为0.03%(w),主要成分为匙叶桉油烯醇、吉玛烯D、反式-石竹烯、2,4-戊二炔苯、β-金石欢烯等;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产率为0.15%(w),主要成分为百里酚、β-红没药烯、2-异丙基-4-甲基-1-甲氧基苯、异百里酚、2-特丁基-4-(2,4,4-三甲基戊基)苯酚、β-杜松烯等。  相似文献   

19.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胡永狮  杜青云  汤秋华 《色谱》1998,16(6):528-52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姜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经计算机NBS谱库检索,发现姜黄挥发油中至少有15个峰,鉴定出α-姜黄烯、α-姜烯、桉叶油素和球姜酮等15种组分;另外还有1-(3-环戊基醛)-2,4-二甲基苯、β-倍半水芹烯、大根香叶酮、大根香叶烷、顺双环[3,3,1]酮-2-烯-9-醇等成分。姜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  相似文献   

20.
通过Ti(SO4)2与H2O2反应生成的配合物沉淀来制备超细TiO2-SO4^2-固体酸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过程的热分解性质,确定了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用XRD及TEM测定了催化剂的晶形及颗粒大小,并研究了催化剂对α-蒎烯异构反应的产物分布,主要异构产物为莰烯。α-蒎烯转化率为91%,莰烯选择率为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