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差光谱研究了维生素B5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3种温度下B5-BSA体系的结合常数和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B5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结合位点数近似为1;B5-BSA体系的ΔH=-63.90kJ.mol-1,ΔG=-35.29kJ.mol-1,ΔS=-96.02J.K-1.mol-1.据此可知,B5与牛血清白蛋白二者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范德华力及质子化等.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估算出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为1.41nm.此外,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差光谱分析结果表明,B5可诱导BSA分子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维拉帕米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测定两者的结合常数K_b。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蛋白与药物混合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出现红移,说明两者之间形成了配合物。通过线性拟合求得25℃时,维拉帕米与BSA的K_b值为4.41×10~3M~(-1),ΔG为-20.80 kJ·mol~(-1),ΔH为29.37kJ·mol~(-1),ΔS为168.27J·mol~(-1)。37℃时K_b值为6.98×10~3M~(-1),ΔG为-22.82kJ·mol~(-1),ΔH为29.37kJ·mol~(-1),ΔS为168.27J·mol~(-1)。热力学参数均表明维拉帕米与BSA之间的结合属自发过程,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模拟研究生理条件下胡椒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胡椒酸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原因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胡椒酸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q为2.969×1013(18℃)、2.491×1013(25℃)和2.328×1013L·mol-1·s-1(37℃)。胡椒酸与BSA的结合常数KA为1.01×105(18℃)、2.06×104(25℃)和1.02×104L·mol-1(37℃),结合位点数n为0.90(18℃)、0.77(25℃)和0.72(37℃)。根据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结合距离r为2.47(18℃)、2.52(25℃)和2.54(37℃)nm。确定胡椒酸与BS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可以被蛋白质所储存和运输。  相似文献   

4.
灯盏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灯盏花素(B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利用热力学方程计算了295K和308K下的热力学参数ΔH、ΔG和ΔS,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出了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结果表明,BR对BSA的荧光具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动态-静态联合猝灭,BSA发射峰略有蓝移.BR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5.
甲苯胺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甲苯胺蓝(T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TB与BSA在20℃,30℃和40℃3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8.94×103,1.75×104,1.74×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66,0.71和0.93.实验表明:TB与BSA的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利用Gibbs-Helmholtz方程计算得到热力学参数ΔH为49.416kJ,ΔS为244.876J.mol-1.K-1,探讨了它们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TB主要以氢键作用力与BSA相互作用;应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TB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3,8-二甲基-4’-甲氧基黄酮(DMMOF),通过1H NMR、13C NMR、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DMMOF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MOF与BSA粒径大小分别为2.747、2.284 nm,二者混合后为17.705nm;DMMOF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DMMOF与BSA的结合常数及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ΔH、ΔS和ΔG的值分别为-116.86 kJ.mol-1、-279.55 J.mol-1.K-1、-32.14 kJ.mol-1,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DMMOF与BSA的结合距离为1.22 nm(306 K)。同时运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DMMO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M-MOF的加入并未引起BSA构象的改变,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推测DMMOF的A环与BSA的134位色氨酸残基及酪氨酸残基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荧光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酸度、温度和反应时间条件下,硝基苯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激发波长λex=280nm,发射波长λem=342nm,浓度为0.05 mol·L-1,pH=7.5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猝灭效果最为明显。计算289,304和318 K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25×104、1.00×104和0.833×104L·mol-1。通过Gibbs-Helmholtz方程对其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进行计算(ΔH=-10.7 kJ·moL-1;ΔS=41.4 J·moL-1·K-1),表明二者之间是静电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硝基苯对牛血清蛋白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最后使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诱惑红(A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讨论了AR对BSA荧光的猝灭机理。荧光光谱与紫外吸收光谱表明,AR使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和熵变(ΔS0)可推断AR和BSA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在298K,303K,308K温度下,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72×105,3.13×105,2.96×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当AR与BSA的浓度比为1∶1时,两者间的结合距离为2.59nm。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在结合过程中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荧光光谱法研究培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不同温度下,扫描了培氟沙星(PEF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别用Stern-Volm er方程、L 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反应的相关参数KLB、ΔHθ、ΔGθ和ΔSθ等的平均值分别为8.419×103L.mol-1、150.7 kJ.mol-1、-22.88 kJ.mol-1和561.9 J.K-1,结合位点数为1.081;证实了在实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PEFL与BSA可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荧光猝灭作用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为研究PEFL的药理作用和生物学效应,以及PEFL对蛋白质构像的影响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雷尼替丁(Ra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Ran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观结合常数KA,KA分别为5.64×105 L·mol-1(12℃)、5.38×105 L·mol-1(25℃)和5.15×105 L·mol-1(37℃),Ran与BSA以摩尔比1∶ 1结合.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37℃时给体(Ran)和受体(BSA)之间能量转移效率和结合距离分别为E=0.20和r=2.51nm.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Ran和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利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Ran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3,8-二甲基-4'-甲氧基黄酮(DMMOF),通过1H NMR、13C NMR、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DMMOF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MOF与BSA粒径大小分别为2.747、2.284 nm,二者混合后为17.705nm; DMMOF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DMMOF与BSA的结合常数及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H、△S和△G的值分别为-116.86kJ·mol-1、-279.55 J·mol-1·K-1、-32.14 kJ·mol-1,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DMMOF与BSA的结合距离为1.22 nm(306 K).同时运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DMMO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MMOF的加入并未引起BSA构象的改变,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推测DMMOF的A环与BSA的134位色氨酸残基及酪氨酸残基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12.
于丽君  张福中 《分析测试学报》2012,31(11):1385-1389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氨氯地平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氨氯地平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其作用机制属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由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氨氯地平与BSA的亲和常数KA分别为1.214×104 L·mol-1(296K)和1.662 ×104L·mol-1 (303 K);由Van't Hoff方程计算出△H和△S分别为33.46 kJ·mol-1和191.22 J·mol-1·K-1,二者之间是典型的疏水力相互作用;该过程是一个熵驱动的自发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分子模拟进一步揭示了氨氯地平与BSA的疏水空腔具有较好的相互作用,与光谱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卡马西平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的热力学特性,并发现卡马西平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从荧光猝灭光谱数据,由stern-volmer方程、double-reciprocal方程和热力学公式,得到了25℃时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为2.047×104mol.L-1,其△Hθ、△Gθ和△Sθ分别为-14.46 kJ.mol-1-、32.88kJ.mol-1和-24.03 J.K-1。  相似文献   

14.
酪氨酸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下被H2O2氧化为强荧光物质(产物S),姜黄素对其荧光产生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荧光寿命法研究了姜黄素对产物S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姜黄素与产物S的形成常数K=9.51×108 L/mol(25℃),结合点数n=1.94.探讨了产物S与姜黄素的反应机理,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G=-56.11 kJ\5mol-1,△H=57.37 kJ\5mol-1,△S=365.9 J\5K-1\5mol-1,说明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天竺葵素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天竺葵素能使H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机理.25、30和37℃下,天竺葵素与HSA的静态猝灭速率常数分别为3.357×104,4.288×104和4.851×104L·mol-1,结合常数分别为3.24×104、...  相似文献   

16.
罗丹明B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和不同温度下,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罗丹明B(RH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试验发现,RHB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RHB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求出了反应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KLB(6.080×104L·mol-1)、热力学参数(△Hθ=-5.997 kJ·mol-1,△Sθ=72.01 J·k-1,△Gθ=-28.09kJ·mol-1)和结合位点数(1.025)等,证明二者主要靠静电作用力结合.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法探讨了RHB对BSA构象的影响,表明RHB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弱、疏水作用增强.为阐明RHB的染色机理、毒理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分子荧光、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Cd2+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pH=7.0缓冲液中,以280nm作为激发波长,342nm作为发射波长,Cd2+对BSA的荧光发射有较强猝灭作用.实验测定了Cd2+与BSA在289K,306K和319K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5.31×104,5.22×104,4.70×104,其热力学参数ΔHm=-3.07kJ·mol-1;ΔSm=79.83J·mol-1·K-1.结果表明导致BSA荧光猝灭是由于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而引起的静态猝灭,他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Eu3+存在下盐酸头孢替安(Cefotiam Hydro-chloride,C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CH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BSA发射峰蓝移,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和弱的静电作用.Eu3+的存在使得BSA发射峰蓝移程度降低,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减小,但没有改变CH对BSA的猝灭机制,热力学参数ΔH和ΔS都增大.从热力学参数的变化及Eu3+的竞争作用分析了Eu3+对CH与BSA作用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吸收、荧光、圆二色等光谱法研究了9-甲氧基喜树碱(9-MCPT)与BSA的相互作用。随着9-MCPT的导入,BSA的吸收光谱发生位移,BSA的荧光发生猝灭并使荧光发射峰蓝移,说明9-MCPT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且其产物是复合物。298K下体系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9.550×10~(4 )L·mol~(-1)、2.589×10~(4 )L·mol~(-1)和0.8949;并且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9-MCPT以静态方式猝灭BSA的荧光、结合比为1∶1。该体系的ΔH和ΔS均为负值,分别为-5.791 KJ·mol~(-1)、-2.636 J·mol~(-1)·K~(-1),说明BSA与9-MCPT的结合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所使,ΔG0表明9-MCPT自发与BSA发生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数据显示,9-MCPT接近BSA中酪氨酸残基。位点竞争实验显示9-MCPT-BSA的结合位点处于在BSAⅡA亚域内的SiteⅠ位点上。CD光谱中BSA的α-螺旋结构比例减少、β-折叠比例增加,表明9-MCPT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20.
溴百里酚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和不同温度下,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溴百里酚蓝(BT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BTB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求出了反应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KLB(2.792×105L.mol-1)、热力学参数(ΔHθ=(20.24 kJ.mol-1,ΔSθ=37.22J.K-1,ΔGθ=(31.25kJ.mol-1)与结合位点数(1.1578)。根据F 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结合位置距离212位色氨酸残基2.60nm,证明二者主要靠静电作用力结合。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探讨了BTB对BSA构象的影响,表明BTB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弱、疏水作用增强,为阐明BTB的染色机理、毒理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