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反义核酸对小鼠腹水瘤病毒(反转录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反义核酸(Antisense Nucleic Acids)对小鼠腹水瘤病毒(SRSV),M-MuLV反转录病毒之一种的抑制作用.设计和合成了不同序列,长度和核苷酸间磷酸根有无修饰等几种脱氧寡核苷酸片段,对经SRSV感染后的宿主细胞(NIH 3T3)的生长抑制和对无病感染的3T3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进行了试验.发现互补于病毒RNA基因5’端引物tRNA区序列的片段和均聚体脱氧胞嘧啶寡核苷酸片段(Homooligo-dC14)效果很好,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生长抑制达到90%,并且在动物身上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无毒性作用.对均聚体脱氧胞嘧啶寡核苷酸片段作了感染细胞内的反转录酶活力和细胞融合试验等,结果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并对它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提出上述效果很好的两种反义核酸片段是两种具有很大潜力的抑制SRSV反转录病毒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将邻联茴香胺(ODA)-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偶合反应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新体系,应用于植物病毒葡萄扇叶病毒(GFV)、番茄不孕病毒(TAV)和马铃薯Y病毒(PVY)的测定。该法对以上各种植物病毒叶澄清液的测定的稀释比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范围均宽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3.
HIV-1病毒DNA与整合酶结合后的构象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优化了HIV-1病毒DNA与整合酶(IN)二聚体(IN2)复合物模型结构, 并分析了HIV-1病毒DNA结合IN2后的构象变化. 结果表明, 按照HIV-1病毒DNA与IN2结合能力的强度, 病毒DNA可分为五个区域: 非结合区、强结合区1、弱结合区、强结合区2和反应区, 并用结合自由能计算验证了该分区的合理性. 与未结合IN2的病毒DNA相比, 复合物模型中病毒DNA除了非结合区碱基外, 其它四个区域的碱基构象变化较大. 复合物模型中病毒DNA主链较大程度地偏离标准B型DNA以及结合部位的小沟变宽都是识别IN的结构基础. 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为基于HIV-1 IN的药物分子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磁球捕获埃博拉病毒糖蛋白,与生物素化抗体形成免疫夹心复合物,然后链霉亲和素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SA-HRP)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进行显色,通过370 nm处吸光度对病毒糖蛋白进行定量。对免疫磁球进行了免疫荧光表征,通过对照实验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并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吸光度与病毒糖蛋白浓度在1.0~25.0 ng/m L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0.18 ng/m L。该方法重现性较好,特异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可实现复杂样品中埃博拉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沙粒病毒(Arenaviruses)遍布全球,其中的拉沙热病毒可引起致命的拉沙热.通过应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和比较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对47个广谱沙粒病毒抑制剂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使用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受体场组合获得最优模型CoMSIA的统计结果为Q2=0.518,R2ncv=0.972,R2pre=0.911,说明该模型的可靠性和较好预测能力.此外,模型等势线图直观地解释了分子结构与其活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设计新型高效的沙粒病毒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焦测序法检测禽流感病毒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焦测序技术为检测平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基因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检测禽流感病毒及确定其是否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序列测定法。首先,选择一段保守的M基因序列及一段包含裂解位点的HA基因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技术初步判断其是否为禽流感病毒及病毒亚型;然后采用焦测序法检测目的片段序列;最后,对焦测序法检测序列进行分析,从基因序列上判断其是否为禽流感病毒,并进一步判断病毒的亚型以及是否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研究结果表明,当焦测序反应中三磷酸酰苷双磷酸酶(Apyrase)的浓度为1.6U/mL时,能有效抑制错误信号的产生;当Klenow的浓度为90U/mL时,可读序列长度为33个碱基。采用优化的焦测序反应体系测定了4个样本,其中1个样本被判断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潜在的高致病性;另外3个样本为H9N2型禽流感病毒,具有低致病性。本方法具有准确、快速和实时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单病毒示踪     
病毒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病原之一,由其引发的病毒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动态过程涉及病毒组分与多种细胞组分或细胞器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但是传统手段无法对该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单病毒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实时原位示踪单颗病毒侵染过程的技术,在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方面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该技术,能够获取病毒侵染过程中病毒入胞途径、胞内转运过程、病毒核酸释放及其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动态过程信息,从而对病毒的感染机制进行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本文就单病毒示踪技术所涉及的测量技术、标记技术和信息获取进行阐述,总结归纳了单病毒示踪在病毒感染机制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挑战性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5%以上的人类癌症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导致。HPV疫苗的使用,尤其是多价HPV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预防HPV感染和肿瘤的发生。例如,9价HPV疫苗可有效预防90%以上HPV相关癌前病变。人乳头瘤病毒样颗粒(VLP)是HPV疫苗的唯一抗原。VLP由360份衣壳蛋白L1组成。VLP的含量测定对HPV原液和HPV疫苗的质量评价至关重要。该文发展了一种以体积排阻色谱(SEC)为基础的9种型别人乳头病毒样颗粒的定量方法。实验优化了包括色谱柱类型、色谱柱孔径、流动相离子强度和流动相pH值在内的色谱条件。经过考察,以SHIMSEN Ankylo SEC-300色谱柱(300 mm×7.8 mm, 3 μm)为固定相,以含有300 mmol/L NaCl和50 mmol/L磷酸盐(pH 7.0)的缓冲溶液为流动相时,VLP的色谱峰更窄,从而可获得更高的响应和更好的灵敏度,因此选择该色谱条件用于VLP与基质的分离。优化所得的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良好的重复性(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0%)和灵敏度(定量限为4.58~15.24 μg/mL)。将方法用于HPV原液中VLP的含量测定,监测VLP的稳定性。结果显示,HPV原液中VLP颗粒不稳定,于4 ℃放置一周后,VLP含量与生产后立即测得的含量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降解。此外,方法还可用于疫苗上清液中游离蛋白质的分析,监测铝佐剂对VLP的吸附情况。被测厂家的铝佐剂可较好的吸附VLP,无明显残余蛋白质检出。与传统的蛋白质定量方法相比,如Folin-酚法(Lowry法),该法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分析通量高等优点,可实现VLP含量的批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将邻联茴香胺(ODA)_H2O2_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偶合反应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新体系,应用于植物病毒葡萄扇叶病毒(grapevinefanleafvirus,GFV)、番茄不孕病毒(tomatoaspermyvirus,TA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PVY)的测定。该法对以上各种植物病毒叶澄清液的测定的稀释比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范围均宽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10.
绵羊进行性肺炎病毒的抗原成分分析与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绵羊胎肺细胞进行绵羊进行性肺炎病毒(OPPV)的增殖,对其病毒的细胞病变(CPE)进行探讨。采用10%蔗糖垫子及20%—55%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纯化OPPV,并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分析OPPV的结构蛋白与抗原成分。此外,还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病毒细胞培养物和感染绵羊体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OPP前病毒cDNA。结果表明,OPPV在绵羊胎肺细胞上所致CPE较典型;纯化的病毒经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结构完整,且量大较纯;OPPV有18条多肽带,分子量在18kd—120kd之间,其中含有gp120,gp50及gp473种不同分子量的糖蛋白;OPPV接种绵羊体后p28抗体的出现时间及高峰期均早于p94抗体,且p28抗体的反应强度亦高于p94抗体。经PCR检测表明,OPP前病毒cDNA整合于绵羊胎肺细胞和绵羊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最初时间分别为接毒后24h与第9天。  相似文献   

11.
MBR对污水中肠道模型病毒的去除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祥  刘俊新 《中国科学B辑》2007,37(4):390-396
采用重力出流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选择两种孔径的微滤膜考察其对污水中T4和f 2两种模型病毒的去除情况. 清水试验结果表明, 两种膜孔径组件对T4和 f 2病毒的实际截留率远大于理论截留率; 两种膜组件对T4病毒的截留均高于f 2病毒. 在MBR稳定运行状况下, 两种不同孔径的膜组件对同一病毒的截留效果无显著差别: 孔径为0.1 mm的聚丙烯(PP)和孔径为0.22 mm的聚偏氟乙烯(PVDF)对T4去除率均大于5.5 lg; 对f 2的去除率大于3.0 lg. 其原因是膜表面的滤饼层、凝胶层在病毒的截留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膜生物反应器对病毒的去除由膜的截留、污泥絮体的吸附和生物灭活等作用共同完成.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活性污泥系统对病毒去除率稳定在97%以上, 主要依靠生物灭活作用完成对病毒的去除.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免疫磁球分离技术,利用荧光免疫夹心法捕获,建立了一种新的EV71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用免疫磁球特异性捕获EV71病毒,然后用生物素化的抗体结合EV71病毒,再结合标有量子点的链霉亲和素(SA-QDs)形成复合物,采用荧光光谱法进行定量检测,C4亚型EV71病毒在2.6~7.5lg(TCID50/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3),检测限为1.7lg(TCID50/mL)。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3.
爱滋病病毒中肽段的酶促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清  徐杰诚 《有机化学》1992,12(4):418-4284
为了进一步研究酶促合成在多肽合成中的实际应用,选择合成了爱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I)的gp41中氨基酸序列598-609的三个肽段,该部分是HIV-I中的2个抗原决定簇部分,H-Leu-Glg-Leu-Trp-Glg-cgs-Ser-Glg-Lgs-Leu-Ile-Cgs-OH可以作为抗原来检测HIV抗体.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AIDS)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慈云祥  冯军 《化学进展》1996,8(3):202-212
对艾滋病(A IDS) 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评述。从抗原试剂的构成及样品的来源等方面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归纳分类。论述了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分析比较了各种艾滋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优缺点。给出125 篇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头发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HCV感染者和正常人头发中的微量元素Zn、Fe、Se含量。结果表明,抗-HCV阳性组及HCV患者组发Zn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丙肝患者组的Fe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丙肝患者组头发Se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微量元素Zn、Fe、Se与病毒性肝炎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木脂素抗艾滋病病毒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杨毅  张成路  王喆  潘鑫复 《化学进展》2003,15(4):327-331
木脂素类化合物(lignans)具有抗癌、保肝、血小板活因子拮抗和抗氧化等重要生理活性.然而木脂素抗HIV的特性在90年代才被发现.作为一种源自于天然植物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抑制剂,它具有被开发成治疗艾滋病药物的可能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木脂素类化合物抗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免疫磁分离和阻抗测量技术联用的方法,实现了对禽流感H5亚型病毒的特异性快速检测。将偶联生物素的H5抗体固定于链霉亲和素修饰的纳米磁珠表面,制备成免疫磁珠,用于样品中禽流感H5N1病毒的分离和浓缩。使用金叉指阵列微电极测量样品阻抗,在特征频率(100 kHz)下,阻抗模值随样品中H5N1病毒浓度增加而增大。研究了抗体浓度、免疫反应时间和磁分离时间对阻抗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抗体浓度0.25 g/L、免疫反应时间60 min、磁分离时间3 min)下,纯病毒样品和拭子样品中H5N1病毒浓度分别在2!1~24HA unit/50μL和20~24HA unit/50μL范围时,病毒浓度对数值与阻抗信号值呈线性相关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5 HA unit/50μL和2 HA unit/50μL。  相似文献   

18.
姜林锟 《广州化学》2011,36(2):72-78
文章介绍一种从化学研究的角度看待与认识病毒的方式.综合已有证据,病毒其实是一类化学物质或混合物,应该是生命组分另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命起源与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应该从体系内和体系外两方面来研究自发过程熵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HIV-1整合酶与病毒DNA的结合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HIV-1整合酶(Integrase, IN)二聚体与3’ 端加工(3’ Processing, 3’-P)前的8 bp及27 bp病毒DNA的相互作用, 并获得IN与27 bp病毒DNA的特异性结合模式. 模拟结果表明, IN有特异性DNA结合区和非特异性DNA结合区; IN二聚体B链的K14, R20, K156, K159, K160, K186, K188, R199和A链的K219, W243, K244, R262, R263是IN结合病毒DNA的关键残基; 并从结构上解释了能使IN发挥活性的病毒DNA的最小长度是15 bp. 通过分析结合能发现, IN与DNA稳定结合的主要因素是非极性相互作用, 而关键残基与病毒DNA相互识别主要依赖于极性相互作用. 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吻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报道建立了桑毛虫核多角体病毒(EsNPV)—同源寄主细胞系SIE-Es-1离体系统,根据NPV在离体细胞系和活体内复制的特征,综合NPV流行病的特点,对病毒两种表型提出看法:将封存病毒的多角体称封存体(OB);游离在多角体外的包括从多角体内释出的病毒称未埋入型病毒(NOV),籍此认为:NPV感染周期有两个循环,大循环(OB—OB)系指NPV从一寄主个体向另一个体或群体世代间作传播,OB具有NPV在寄主体外的存留史,又称贮存相;小循环(NOV—NOV)系指NPV在组织和细胞间作传播,为感染相,NPV活体和离体复制各具特点,前者两个循环共存,后者只有NOV—NOV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