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制备了系列甲烷化学链燃烧用CeO2/Co3O4复合氧载体,采用XRD、H2-TPR、甲烷程序升温和恒温反应对氧载体进行了表征与评价。研究了不同CeO2的负载量对复合氧载体的结构、氧化还原性、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铈的添加不仅降低了氧载体的初始反应温度,还延长了有效反应时间,但铈添加量过高会降低产物CO2选择性,使甲烷向部分氧化进行。CeO2(30%)/Co3O4氧载体在650 ℃经20次循环后甲烷转化率和CO2选择性均未明显降低,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化学链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方法制备了系列Fe2O3/Al2O3氧载体,采用XRD、H2-TPR、CH4-TPR、O2-TPD和BET等分析技术对氧载体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Fe2O3负载量氧载体的甲烷化学链燃烧性能,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对Fe2O3/Al2O3氧载体结构、反应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2O3负载量对氧载体活性及产物中CO2选择性的影响较大,负载量较低时氧载体活性较低且引起甲烷部分氧化产物CO含量增加。制备方法亦对氧载体与甲烷的反应活性有所影响,整体上共沉淀法制备的质量分数60%Fe2O3/Al2O3氧载体具有较高的氧化活性和化学链循环稳定性。其在反应温度850℃、反应时间15 min、30次循环后甲烷转化率及产物中CO2选择性均未见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Cu/Co/Mn基氧载体释氧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CuAl2O4、Co3O4/CoAl2O4以及Mn2O3/Al2O3氧载体,在流化床反应器中CO2气氛下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氧载体释氧特性,并通过分析得到各氧载体的释氧动力学机理函数、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等重要参数。释氧过程中,氧载体CuO/CuAl2O4中CuO、CuAl2O4均为活性相,释氧后转化为Cu2O及CuAlO2,而Co3O4/CoAl2O4及Mn2O3/Al2O3中CoAl2O4和Al2O3均为惰性相,仅有Co3O4和Mn2O3参与释氧并分别转化为CoO和Mn3O4。三种氧载体的释氧过程均可由成核-核生长机理描述,释氧初期氧载体经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活性核心,随后活性核心聚集形成还原态的氧载体团簇。各氧载体释氧的机理函数G(x)有不同的表达式,CuO/CuAl2O4、Co3O4/CoAl2O4、Mn2O3/Al2O3释氧的活化能E分别为226.37、130.06和65.90 kJ/mol,相对应的指前因子A分别为2.99×106、4.96×103和27.37 s-1。  相似文献   

4.
采用沉淀氧化法制备了Co3O4/CeO2催化剂。分别在干、湿条件下进行了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研究。运用FT-IR表征手段,在钴铈复合氧化物上进行了CO吸附及CO/O2共吸附研究。结果表明,与纯的Co3O4样品相比,Co3O4/CeO2具有明显的抗湿气能力。Co3O4/CeO2催化剂在进行CO氧化时,表面形成了类碳酸盐物种。当环境温度低于453 K时,催化剂上类碳酸盐的生成与形成类碳酸盐物种后受热分解存在着动态平衡。当环境温度高于493 K,催化剂上生成的类碳酸盐物全部受热分解。氧化铈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抗湿气性能。较小粒径的Co3O4与CeO2产生的强相互作用可使CeO2向Co3O4提供氧,因而间接提供了CO氧化需要的氧。  相似文献   

5.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Mn掺杂量不同的Ce1-xMnxO2催化剂, 并将其用于催化CO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 通过X射线衍射(XRD)、 氮气吸附-脱附、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手段研究了Ce1-xMnxO2表面性质对催化CO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反应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Mn离子进入CeO2晶格中形成固溶体, 随着Mn掺杂量增加, 催化剂表面弱酸碱位数量逐渐降低, 中强酸碱和强酸碱位数量增加, 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当Mn掺杂量较少时, 催化剂表面Mn2+比例较高, 有利于Ce4++Mn2+→Ce3++Mn3+反应的进行, 促进催化剂表面氧空位生成; 进一步提高Mn掺杂量时, 催化剂表面Mn4+比例提高, 有利于Ce3++Mn4+→Ce4++Mn3+反应的进行, 导致催化剂表面氧空位含量减少. 研究发现Ce1-xMnxO2催化剂活性与表面氧空位含量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Ce0.8Cu0.2O2氧载体中添加不同质量S-1分子筛,并利用XRD、 BET、 XPS、 SEM、 TEM和CH4-TPR&CO2-TPO等表征对氧载体的物化特性和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S-1分子筛添加量对Ce0.8Cu0.2O2氧载体在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2还原反应中的性能的影响。与单纯的Ce0.8Cu0.2O2氧载体相比,添加了0.3 g S-1分子筛后复合氧载体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大,从15.44 m2/g提高至73.27 m2/g。同时热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添加了0.3 g S-1分子筛的复合氧载体CH4转化率由38.93%提升至56.03%,CO2还原过程中CO产率由1.18 mmol/g增加至2...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控Pd前驱物在CeO2上的沉积方式, 分别制备了以PdO和离子态的Ce1?x Pd x O2?δ 物种为主的 Pd/CeO2催化剂, 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Raman)光谱确证了这两种Pd物种的存在. 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2-TPD)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的表征结果显示, 相比于与载体相互作用较弱的PdO物种, 与CeO2相互作用较强的Ce1?x Pd x O2?δ 物种具有更加稳定的Pd—O键. 催化剂的甲烷燃烧反应起燃活性测试结果显示, 以PdO物种为主的催化剂表现出了良好的低温催化性能, 在原料气配比为1%CH4/4%O2-Ar, 空速为60000 mL·gcat-1·h?1的条件下, T10T90分别为275和367 ℃, 而两种以Ce1?x Pd x O2?δ 物种为主的催化剂的T10均超过420 ℃. 催化剂的甲烷程序升温还原(CH4-TPR)表征结果表明, 在升温过程中只有当PdO或Ce1?x Pd x O2?δ 物种被CH4还原后, 催化活性才开始上升. 由于PdO物种的Pd—O键强度较弱, 有利于Pd物种上的晶格氧在较低温度下参与CH4的氧化过程. 而Ce1?x Pd x O2?δ 物种的Pd—O键较稳定, 且在反应条件下离子态Pd2+与反应体系中氧物种的作用较强, 进而抑制了其与CH4的反应, 因此反应的起燃温度较高.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了Pd/γ-Al2O3催化剂, 相关的表征结果进一步证实, 与载体相互作用较弱的PdO物种更容易被CH4还原, 进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据此可以认为Pd/CeO2上氧化态的Pd物种被CH4的还原性能是决定其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针状纳米NixZn1-xFe2O4的制备及磁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巧玲  常传波 《化学学报》2010,68(14):1385-1390
以FeCl2, Zn(NO3)2, Ni(NO3)2为原料, 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得了针状纳米α-FeOOH, 并借助针状α-FeOOH做为中间体, 采用柠檬酸法在针状纳米α-FeOOH表面包裹镍和锌的柠檬酸络合物后, 于不同温度煅烧后制得了针状纳米NixZn1-xFe2O4. 利用红外光谱仪(IR)、X射线衍射技术(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物相﹑晶格常数、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 并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进行磁性能研究. 结果表明: 利用化学沉淀-柠檬酸法制得的Ni-Zn铁氧体样品保持了中间体α-FeOOH的针状形貌, 所得样品的直径在40 nm左右, 长度约600 nm, 长径比大于15. 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样品直径有所增加, 长径比下降, 随着x值的增加, NixZn1-xFe2O4样品的晶格常数a从0.8442 (x=0)逐步减少到0.8353 (x=1.00), 矫顽力(Hc)从63.5 Oe (x=0)逐步增加到358.7 Oe (x=1), 饱和磁化强度(Ms)先增加后减小, 当x=0.6时达到最大为58.9 emu/g. 与相似条件时制备的不定型NixZn1-xFe2O4相比, 由于针状NixZn1-xFe2O4的各向异性增大, 而表现出明显的硬磁性.  相似文献   

9.
以Al2O3为惰性载体,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O2-Fe2O3-Al2O3复合载氧体,并对载氧体进行了XRD、SEM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程序升温、恒温、多循环等操作条件下,载氧体对甲烷部分氧化重整的反应性能。程序升温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CeO2含量为30%的载氧体与不含CeO2的载氧体对比,CH4转化率、H2和CO选择性均提高。在恒温实验中,含有CeO2的两种载氧体,CH4转化率、H2和CO选择性上也都明显高于不含CeO2的载氧体,当反应时间小于1 200 s时,无积炭发生。三种载氧体经过15次循环后,CeO2含量为30%的载氧体表现出最佳的循环特性。多循环实验中,当反应温度850 ℃、反应时间945 s时,CH4最大转化率达到91.53%、H2的最大选择性达到86.36%、CO的最大选择性达到85.12%、H2与CO的最佳平均物质的量比为2.03。XRD谱图显示,经过多次循环后,三种载氧体的物相没有发生变化,载氧体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合成了四种CeO2形貌的Ni/CeO2催化剂(纳米棒、纳米立方体、纳米八面体和纳米多面体),并探讨了催化剂低温化学链甲烷干重整反应的结构依赖性。材料表征表明,Ni物种高度分散在CeO2载体表面,部分Ni离子进入CeO2晶格,从而引起氧空位的增加。化学链干重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棒状结构Ni/CeO2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还原性,具有最多氧空位和最高储氧能力。多面体状Ni/CeO2催化剂的结构为形状不规则的约10.3 nm的CeO2纳米单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还原性,表现出低温甲烷反应活性,在550℃低温化学链甲烷干重整中显示最高的氧化还原活性和循环稳定性。本研究为设计高效的金属/CeO2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有望促进铈基催化剂在化学链技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全球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已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催化氧化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可行的VOCs去除技术,其研究的关键在于开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柠檬酸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Co/(Ce+Co)摩尔比的Co3O4-CeO2二元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其对丙烷(低碳VOCs)的催化氧化性能.在催化活性测试中,反应气的组成为0.2 vol.%C3H8和5 vol.%O2,Ar为平衡气,气体总流速为200 mL min^-1.实验结果表明,Ce的掺入能够明显提高Co3O4的丙烷催化氧化性能,Co3O4-CeO2催化剂的丙烷催化氧化活性顺序为CoCeOx-70>CoCeOx-90>Co3O4>CoCeOx-50>CoCeOx-20>CeO2.当Co/(Ce+Co)摩尔比为70%时,CoCeOx-70催化剂的丙烷催化氧化性能最好.在丙烷转化率达到90%时,CoCeOx-70催化剂的反应温度为310℃(GHSV=120000mL h^-1 g^-1),相比于单一的Co3O4催化剂的反应温度降低了25℃.XRD和TEM表征结果显示,在Co3O4-CeO2二元氧化物催化剂中存在Co3O4和CeO2两种晶型,同时随着Ce的掺入,催化剂的粒径明显降低.Raman光谱图显示,Ce的掺入使催化剂的晶格发生畸变,促进催化剂表面氧空位的产生,为催化剂中氧的迁移提供晶格位点.H2-TPR和C3H8-TPSR结果表明,Co3O4与CeO2间存在相互作用,能够提高催化剂的低温还原性能,以促进催化剂的丙烷催化氧化.O2-TPD和O 1s XPS结果表明,Ce的掺入能够增加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物种的产生,提高催化剂中氧的移动性,从而提高了催化剂对丙烷的催化氧化活性.在对Co3O4和CoCeOx-70催化剂进行in-situ DRIFTS表征和简单的动力学研究,我们发现Ce的掺入不改变催化剂的丙烷催化氧化反应路径,其存在能够促进丙烷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活化,以提高催化剂的丙烷催化氧化活性.同时,丙酮和酯作为中间物参与到丙烷的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此外,我们考察了反应气氛中水蒸气和CO2的存在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和水蒸气的存在都抑制了催化剂的丙烷催化氧化活性,催化性能随着CO2和水蒸气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条件下,水蒸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CO2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会随着反应气中水蒸气和CO2的消失而消失.在稳定性测试中,CoCeOx-70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抗水蒸气和CO2性能.在反应气中存在5 vol.%水蒸气和5 vol.%CO2的条件下,CoCeOx-70催化剂在50 h的稳定性测试中均未出现明显的失活现象.同时,经过10次加热和降温循环测试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为CoCeOx-70催化剂的未来工业化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技术中的溶胶凝胶Ni基氧载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性能氧载体是实现具有CO2富集特性的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关键。选用Ni(NO3)2和Al(OC3H7)3为主要原料,匹配合适的实验操作参数,通过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NiO/NiAl2O4氧载体,其中60%NiO含量、1300℃烧结6h的该种氧载体物化指标较好。在热重分析上研究了NiO/NiAl2O4氧载体与甲烷/空气的还原 氧化反应性,利用XRD、SEM和BET对反应前后的氧载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氧载体具有良好的还原 氧化反应循环能力。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每次还原阶段被还原的程度缓慢加深,每次氧化阶段被氧化的程度逐渐下降,且还原加深幅度和氧化下降的幅度均逐渐减小,整体上其循环反应性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循环反应过程中,氧载体颗粒间无任何烧结,仍然保持为多孔结构。这些结果初步证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NiO/NiAl2O4氧载体具有实现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Co3O4/CeO2的氧化还原性能及反应条件对其CO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沉淀氧化法制备了Co3O4/CeO2催化剂。运用XRD、BET和TPR表征手段,考察了不同钴铈比及焙烧温度对钴铈复合氧化物物理及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分别在干、湿条件下进行了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与纯的Co3O4相比,在不同比例的Co3O4/CeO2均经723 K焙烧的各种催化剂中,钴铈原子比为9∶1的复合氧化物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说明适当比例铈的添加能使Co3O4具有较小的粒径。此氧化物经538 K温度焙烧制得的钴铈比为9∶1的复合氧化物中Co3O4平均粒径为7.2 nm, BET比表面积为167.6 m2/g。经TPR考察发现其具有最优的氧化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14.
将稀土氧化物CeO2中的晶格氧用于熔融盐体系下甲烷部分氧化制取合成气的新方法,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铈基氧载体,利用XRD、O2-TPD、H2-TPR分析手段对氧载体进行了表征.在甲烷气氛下进行了CeO2的热重实验.在熔融盐反应器中分别考察了添加1%TiO2和MgO两种不同助剂对10?O2-Al2O3负载型氧载体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O2容易失去晶格氧被还原为低价态铈的氧化物,同时把甲烷部分氧化成H2和CO,有着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助剂的添加能够明显改善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其中以添加MgO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柠檬酸溶胶鄄凝胶法制备CeO2基固溶体催化剂(Ce0.7Zr0.3O2-δ、Ce0.7Pr0.3O2-δ和Ce0.7Gd0.3O2-δ), 并考察了固溶体和三种常用载体(TiO2、SiO2和Al2O3)及其负载KNO3后的催化碳黑燃烧活性. 结果表明, CeO2基固溶体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燃烧活性, 其活性接近TiO2、SiO2和Al2O3负载30%KNO3催化剂的活性. 因为纳米CeO2基固溶体的形成, 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烧结能力, 使氧更活泼, 从而提高氧化还原性能, 有利于碳颗粒燃烧. 由于CeO2基固溶体本身的高活性, 因此KNO3的添加不能明显提高CeO2基固溶体催化剂(尤其是Ce0.7Zr0.3O2-δ和Ce0.7Pr0.3O2-δ)的催化燃烧活性, 但KNO3能显著提高TiO2, SiO2和Al2O3的催化燃烧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MgO为载体,采用球磨法制备了Ce-Fe-Zr-O/MgO粉末状氧载体,进而采用挤压成型法制备了整体型氧载体。研究了两种氧载体化学链部分氧化甲烷制合成气的性能,并通过XRD、H2-TPR对氧载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粉末状氧载体中的储氧组分以Ce-Fe-Zr-O固溶体形式存在,而整体型氧载体的制备过程会导致Zr、Fe游离氧化物的形成。粉末状氧载体和整体型氧载体上均存在表面晶格氧和体相晶格氧,其中,体相晶格氧具有高选择性氧化甲烷的性能,可以将甲烷转化成CO和H2。粉末状氧载体与甲烷反应活性较高,但其存在高含量的表面氧,易导致甲烷的完全氧化。整体型氧载体上体相晶格氧占据优势,可将甲烷选择性氧化为CO和H2。氧化还原循环实验表明,粉末状氧载体在还原反应发生短时间内容易引起甲烷裂解导致产物气中的H2/CO物质的量比显著大于2.0,同时产生大量积炭,制约了其循环性能。而整体型氧载体经10次循环实验后,全程反应过程中合成气H2/CO物质的量比一直维持在2.0附近,显示了较高的循环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7.
机动车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其尾气净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s)是机动车尾气中的三大典型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效催化(TWC)技术进行脱除. TWC技术涉及几个重要的催化反应,其中 CO催化还原 NO由于能够同时消除 CO和 NO两种污染物而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研究表明,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在该反应中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但存在资源匮乏、价格昂贵以及热稳定性欠佳等不足.因此,低价、高效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成为近年研究重点.稀土金属氧化物 CeO2由于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较高的储释氧容量以及丰富的表面氧空位而被广泛用于 CO催化还原 NO反应.研究表明,对 CeO2进行离子掺杂可进一步增大其比表面积,改善其氧化还原性能和储释氧容量.并且,我们在先前的研究中还发现,将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钛离子或锡离子掺入 CeO2晶格由于掺杂离子能与 Ce4+/Ce3+发生电子转移而更有利于改善 CeO2的理化性质.此外,锰氧化物(MnOx)在氧化还原气氛中容易实现不同价态之间的切换,从而在一些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近年来,有研究者将 CeO2与 MnOx相结合制备了 CeO2-MnOx催化剂用于 NO消除、碳烟燃烧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氧化等反应,并取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然而,对于实际应用来说, CeO2-MnOx催化剂存在比表面积偏小等不足.众所周知,γ-Al2O3是一种常用的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热稳定性的催化剂载体材料,可有效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共沉淀法将 Al3+掺入铈基复合氧化物的晶格相比于以γ-Al2O3为载体更有利于改善铈基复合氧化物的理化性质和催化性能.因此,我们通过简单的氨水反滴加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 CeO2-MnOx-Al2O3(Ce:Mn:Al摩尔比=6:4:x,x =0.25,0.5,1,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于 CO催化还原 NO反应.并运用 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氮气物理吸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考察了 Al3+掺杂量对 CeO2-MnOx-Al2O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理化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CeO2-MnOx复合氧化物中掺入少量 Al3+会导致其晶粒尺寸减小,从而增大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并增加 Ce3+和 Mn4+的含量.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有助于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之间充分接触; Ce3+和 Mn4+含量增加能分别促进 CO物种吸附以及吸附态 NO物种脱附、转化和解离.这些变化有利于提高 CeO2-MnOx复合氧化物在 CO催化还原 NO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最后,基于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表征及其催化性能评价,我们尝试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以进一步理解 CeO2-MnOx-Al2O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 CO催化还原 NO反应中的优异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分别采用沉淀氧化法、均匀沉淀法及络合燃烧法制备了Co3O4/CeO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在干燥及湿气条件下进行了CO氧化反应. 结果表明,采用沉淀氧化法经538 K焙烧制得的Co3O4/CeO2催化剂具有优异的CO低温氧化活性和较高的抗湿性能. 在196 K条件下,该催化剂上CO氧化的转化率为99%, 并且可连续保持400 min以上; 当温度上升到298 K时,经过 2400 min反应后, CO的转化率仍可达到94%; 当反应气中含3.1%湿气,温度为383 K时,经过2400 min反应后, CO的转化率仍保持在79%. 实验表明, Co3O4/CeO2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焙烧温度对Co3O4与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催化剂催化CO低温氧化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The performance of LiNi/r-Al2O3 catalysts modified by rare earth metal oxide (La2O3 or CeO2) packed on BCFNO membrane reactor was discussed for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POM) in coke oven gas (COG) at 875 ◦C. The NiO/r-Al2O3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La2O3 and CeO2 were prepared with the sam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reaction performance (oxygen permeation, CH4 conversion, H2 and CO selectivity) on the membrane rea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ygen permeation flux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LiNiREOx/r-Al2O3 (RE = La or Ce) catalysts by adding the element of rare earth especially the Ce during the POM in COG. Such as, the Li15wt%CeO29wt%NiO/ -Al2O3 catalyst with an oxygen permeation flux of 24.71 ml·cm−2·min−1 and a high CH4 conversion was obtained in 875 ◦C. The resulted high oxygen permeation flux may be due to the added Ce that inhibited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Ni and Al2O3 to form the NiAl2O4 phase. In addi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Ce leads up to an important property of storing and releasing oxygen.  相似文献   

20.
Nanocrystalline Ce(1-x)Fe(x)O(2-δ) (0 ≤ x ≤ 0.45) and Ce(0.65)Fe(0.33)Pd(0.02)O(2-δ) of ~4 nm sizes were synthesized by a sonochemical method using diethyletriamine (DETA) as a complexing agent.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Ce(1-x)Fe(x)O(2-δ) (0 ≤ x ≤ 0.45) and Ce(0.65)Fe(0.33)Pd(0.02)O(2-δ) crystallize in fluorite structure where Fe is in +3, Ce is in +4 and Pd is in +2 oxidation state. Due to substitution of smaller Fe(3+) ion in CeO(2), lattice oxygen is activated and 33% Fe substituted CeO(2)i.e. Ce(0.67)Fe(0.33)O(1.835) reversibly releases 0.31[O] up to 600 °C which is higher or comparable to the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of CeO(2)-ZrO(2) based solid solutions (Catal. Today 2002, 74, 225-234). Due to interaction of redox potentials of Pd(2+/0)(0.89 V) and Fe(3+/2+) (0.77 V) with Ce(4+/3+) (1.61 V), Pd ion accelerates the electron transfer from Fe(2+) to Ce(4+) in Ce(0.65)Fe(0.33)Pd(0.02)O(1.815), making it a high oxygen storage material as well as a highly active catalyst for CO oxidation and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The activation energy for CO oxidation with Ce(0.65)Fe(0.33)Pd(0.02)O(1.815) is found to be as low as 38 kJ mol(-1). Ce(0.67)Fe(0.33)O(1.835) and Ce(0.65)Fe(0.33)Pd(0.02)O(1.815) have also shown high activity for th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CO conversion to CO(2) is 100% H(2) specific with these catalysts and conversion rate was found to be as high 27.2 μmoles g(-1) s(-1)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was found to be 46.4 kJ mol(-1) for Ce(0.65)Fe(0.33)Pd(0.02)O(1.8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