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娜  黄薇  陈若愚  薛冰  任玉荣 《化学教育》2021,42(20):47-51
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的深度参与、高级学习策略的使用及教师的优质讲授,最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无机与分析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在线预习、课堂讨论、课前课后测试、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深度参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凤英  刘子忠 《化学教育》2019,40(17):50-57
在借鉴已有科学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化学史融入中学化学课程的实际教学现状,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的检验,提出了一种将化学史有效融入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历史线”“探究线”“知识线”和“应用线”的四线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可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以“酸碱滴定分析法”为例,依托自建药学专业SPOC课程资源,构建和实践了包含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和学习环境等,设计了线上课前预习、线下课堂教学、线上课后拓展等3个步骤相衔接的教学过程,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突出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考核方式。通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和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以“UMU互动”为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教学设计为例, 阐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庆华 《化学教育》2022,43(11):81-87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深入学科本质的教学模式。“四重四步”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四步教学”和学生的基础性认知、本质性认知、结构性认知、价值性认知的“四重认知”实现了由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到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转变,达成学科育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与毕业要求的教学前端分析,建构“学教评产”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安排与优化教学评价,对“化学游戏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并从学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满意度等3个方面评价教学成效。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果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并取得较高的学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以创新应用能力及岗位需求重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4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了基于翻转课堂-PBL教学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建设与应用,旨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药物分析教学新体系,将“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振  于丽波 《化学教育》2021,42(8):23-27
河西学院“工程化学”教师组建设了面向河西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5学分的“工程化学”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录制了44个视频知识点,讲解了物质的化学组成与聚集状态、化学反应与能源、水溶液中的化学、非化工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设置了11次作业强化学生学习效果。该课程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线并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3个专业班级的教学实践,发现线上视频学习、课后作业、线上教师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发挥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作用,还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钱备  宁静  宋祖伟  梁爱琴 《化学教育》2021,42(14):25-31
依托校内无机化学在线课程,将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元素化学知识的学习,设计了“MOOC+案例精讲+QQ群辅助”的教学策略。实践过程中,借助MOOC自主学习低阶的知识点,采用专题直播、分组活动、PBL教学法开展高阶知识点的学习,QQ群辅助进行实时答疑。学习通平台串联起了教室端、移动端和管理端,师生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实现愉快、高效的智慧“教与学”。调查显示,基于“一平三端”的混合教学形式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运用CDIO理念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构建了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微项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做”交叉混合进行,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并在“日化用品制造技术”的教学中尝试开展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该教学模式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凯钊 《化学教育》2018,39(3):33-37
“世界咖啡”是一种允许较多人同时参与某一主题研讨的活动模式。把这一研讨模式运用于教师听评课的区域教研活动中,能满足较多教师之间的深层交流与互动,并有利于解决当前区域教研活动难以深入交流与互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杰  魏影  魏标  苗慧  杨松  陈水生 《化学教育》2022,43(8):86-90
针对当前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依托“云班课”,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实验“三三三”翻转教学新模式,即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课堂”:自学课堂、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等;理论课堂里包含“三个环节”:个人汇报、小组活动和测试点评等;学习效果评判有“三个评价”:自学评价、参与评价和动手评价等。以有机化学实验中“环己烯的合成”为例,采用该新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体现了“以学定教、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也能发挥出线下传统课堂的优势,实现了将“知识内化”的时间拉长,达到对学生线上自学“知识传授”掌握度的有力检验的目的,更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完成在知识传播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3.
李晓倩  刘翠  王磊  黄燕宁  史凡 《化学教育》2020,41(17):43-48
以为学校游泳池量身定做消毒方案为抓手和主任务,通过学生将任务拆解成子任务并转化为化学问题,在研究“84”消毒液有效成分次氯酸钠时,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2个角度初步构建出含氯物质的价类二维图,让学生在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时有图可依。  相似文献   

14.
李斌  李继良 《化学教育》2020,41(3):52-60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借助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根据“表现性评价”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从“获取推理证据”“基于证据推理”“建立认知模型” “基于模型认知”等4个维度提出表现性评价量规,以 “空气”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例,设计表现性任务。介绍了在“空气”第1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基于表现性评价观测学生课堂表现,并根据学生素养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展开“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陈宁  许家喜 《化学教育》2022,43(18):119-124
核磁共振碳谱中,碳化学位移受立体结构影响很大。同族原子中,和含相对较小的电负性原子(如Br/I)分子相比,大电负性原子(如F/Cl)会使其相连的α-碳化学位移增大,而β-及γ-碳化学位移更小。多数教材对其解释过于抽象,让学生理解困难。本文通过立体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详细解释了取代基对于β-和γ-碳化学位移的影响。这些影响中,γ-旁氏效应应用最为广泛,常用于确定立体异构体的构型。大电负性原子有助于提高分子中邻位交叉式构象的比例。进而通过空间排斥,使该原子处于γ-位C—H 键的电子云移向碳端,导致σ键中的氢原子去屏蔽而碳原子屏蔽,进而该γ-位C—H键中相应氢化学位移增大,而碳化学位移减小。这种空间排斥更多见于固定环体系,从而可广泛用于立体异构体的结构分析中。此外,还分享了部分文献和本课题组的数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其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中。  相似文献   

16.
结合前期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一个以γ-MnO2-TiO2/凹凸棒土的制备、表征及低温脱硝性能研究为主线的研究型实验,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胡久华  张恺琦 《化学教育》2022,43(15):13-18
分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5“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核心素养发展定位,阐述了该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及主要变化,说明了素养导向学业要求的制订思路、具体要求及应用建议,在阐述教学提示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学习主题的教学建议,促进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实施和探索学习主题5的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工具性个案研究,旨在探查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干预下职前全日制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所构建的PLC干预模式的合理性。对1位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多种数据类型进行收集,采用帕克等人所构建的PCK结构模型进行特征分析和比较,发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PCK结构在经过PLC干预后有显著改善,尤其是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更加紧密;不同干预阶段对全日制教育硕士PCK发展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尽相同。PLC干预模式能够促进职前全日制化学教育硕士的PCK发展,然而,其机理及其带来的PCK改变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