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式 1,2 环已二胺四乙酸与铜离子合成标题配合物 ,经X射线衍射测定配合物的晶体分子结构 ,并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及分子轨道组成 .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 (1) /c ,晶胞参数 :a =1.6 36 0 (6 ) ,b=1.3814 (5 ) ,c=1.5 5 0 3(5 )nm ,β =90 .885 (7) o,V =3.5 0 3(2 )nm3 ,Z =4 ,Dx=1.4 95 g/cm3 ,μ(MoKa) =7.74cm-1,F(0 0 0 ) =16 4 0 ,R1=0 .0 75 0 ,wR =0 .15 2 6 ;配合物中Cu -O键长为 0 .193~ 0 .2 2nm ,中心铜与配基原子形成畸型四棱锥 .  相似文献   

2.
用红外光谱法对二苯基膦系列配体及其分别与Cu(BF_4)_2和Cu(C_3H_7COO)_2。形成的系列配位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谱带的归属和Cu(Ⅰ)配合物形成前后相关谱带的变化规律,并参照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热重分析的结果,讨论了所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可能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用分子振动光谱对已合成的具有顺磁性的化合物 [{Cu(bipy) [C6H4(COO) 2 ]} 2 ·H2 O]n(Ⅰ )和 [Cu( phen) [C6H4(COO) 2 ]]n(Ⅱ )进行深入研究 ,推测它们的结构 ,并将得到的结果与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的结构进行比较。文章对化合物的红外、拉曼光谱进行归属 ,还讨论了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配合物 { [K(18- C- 6 ) ][K(H2 O) 2 ]} [Cd(CN) 4 ](1)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 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 P2 (1) / n。晶体学数据 :a=0 .936 5 3(18) nm,b=1.6 178(3) nm,c=1.74 81(3) nm,β=91.332 (3)°,V=2 .6 479(9) nm3 ,Z=4 ,Dcalcd=1.4 5 3g/ cm3 ,F(0 0 0 ) =12 0 8,R1=0 .0 317,w R2 =0 .0 5 6 7。配合物中 [K(18- C- 6 ) ],[K(H2 O) 2 ]和 [Cd(CN) 4 ]基团通过 K N键和 K —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Cu2 离子和2,2'-联吡啶在溶液中组装得到标题配合物[Cu2(Pida)2(2,2'-bipy)2](H2pida=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标题配合物为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根桥联的双核结构,配体pida中的N原子没有参与配位.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畸变的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6.
由对氨基苯磺酸、吡啶-2-甲醛、KOH和Co(Ac)2.4H2O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了标题配合物[Co(PBSP)2(H2O)2]·CH3OH(KPBSP=对氨基苯磺酸缩吡啶-2-甲醛席夫碱的钾盐),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表征.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为:a=1.0188(4)nm,b=1.1079(5)nm,c=1.3243(5)nm,α=98.371(5)°,β=102.324(5)°,γ=106.419(4)°,V=1.3664 (10)nm3,Z=2.配合物中的金属钴离子位于非对称中心,分别与两分子脱质子的PBSP-配体中的吡啶氮原子、亚氨基氮原子及两个水分子的O原子配位,形成变形的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合成了以Zn2+及N12+为中心,以L1,L2[L1=4-氨基-3,5-二甲基-1,2,4-三唑,L2=4-氨基-1,2,4-三唑]及硫氰酸根为配体的两种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金属离子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Zn3(NCS)6(L1)6(NO3)2及Ni3(NCS)6(L2)6(NO3)2,同时对两种配合物做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的测试表征.荧光光谱的测试表明两种配合物均在415 nm有一强的荧光发射峰,且镍配合物的荧光要明显强于锌配合物,两种配合物有望成为蓝光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8.
[Na(18-C-6)]2[Cu(i-mnt)2]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18-冠-6与Na2[Cu(i-mnt)2][i-mnt=异丁二腈烯二硫醇阴离子,S2CC(CN)2-2]的反应,得到的配合物[Na(18-C-6)]2[Cu(i-mnt)2](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体学结构数据a=1.2819(11),b=1.1793(10),c=1.4928(13)nm,β=99.121(16)°,V=2.228(3)nm3,Z=2,Dcaled.=1.369g/cm3,F(000)=958,R1=0.0521,wR2=0.1003.1中的[Cu(i-mnt)2]基团通过配体i-mnt的氮原子与两个[Na(18-C-6)]基团中的钠原子成键,形成稳定的中性配合物.  相似文献   

9.
反式.1,2-环已二胺四乙酸与铜离子合成标题配合物,经X射线衍射测定配合物的晶体分子结构,并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及分子轨道组成、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6360(6),b=1.3814(5),c=1.5503(5)nm,β=90.885(7)°,V=3.503(2)nm^3,Z=4,Dx=1.495g/cm^3,u(MoKa)=7、74cm^-1,F(000)=1640,R1=0.0750,wR=0.1526;配合物中Cu-O键长为0.193~0.22nm,中心铜与配基原子形成畸型四棱锥。  相似文献   

10.
配合物Eu(o-ClC6H4OCH2COO)3·2,2′- bipy的合成和光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邻氯苯氧乙酸和 2 ,2′ 联吡啶 (2 ,2′ bipy)为配体 ,合成了Eu3 +的三元混配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Eu(o ClC6H4OCH2 COO) 3 ·2 ,2′ bipy ,并对该配合物进行了红外 ,紫外 ,荧光光谱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Na2Cu5Shi4·4H2O配合物,经元素分析,IR,UV,NMR,荧光及分子力学计算等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2D 1HNMR谱及磁矩等测定表明,配合物中水杨酰肟酸π电子分布有大的改变,最大吸收峰红移25 nm,芳环d质子表现出烷烃质子性质;铜离子之间有强的磁相互作用,基态S为1/2.  相似文献   

12.
何国芳 《光谱实验室》2003,20(5):716-718
合成了配合物 { [K(18- C- 6 ) ][K(H2 O) 2 ]} [Cd(CN) 4 ](1)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 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物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 P2 (1) / n。晶体学数据 :a=0 .936 5 3(18) nm,b=1.6 178(3) nm,c=1.74 81(3) nm,β=91.332 (3)°,V=2 .6 479(9) nm3 ,Z=4 ,Dcalcd=1.4 5 3g/ cm3 ,F(0 0 0 ) =12 0 8,R1=0 .0 317,w R2 =0 .0 5 6 7。配合物中 [K(18- C- 6 ) ],[K(H2 O) 2 ]和 [Cd(CN) 4 ]基团通过 K N键和 K —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Me6[14]4,11 dieneN4与Cu2+配合形成大环配合物,经X射线衍射测定其晶体结构,并用量子化学从 头算方法研究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及分子轨道组成.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 1.0483(4),b=1.6956(2),c=1.3838(2)nm,β=105.11(2)°,V=2.37479(10)nm3,Z=4,Dc=1.518g/cm3, μ=11.92cm 1,F(000)=1132,R1=0.042.大环配体的N与Cu配合分别形成椅式六员环和半椅式五员环, N-Cu-N键角差异使中心金属原子与配基原子构成畸形四方形,两个甲基位于大环同侧形成大环的“旗杆”碳 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苯并 15冠 5与钯生成的配合物 :[K( B15C5) 2 ]2 [Pd( SCN) 4],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进行了表征。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 P2 1/ n。晶体学数据 :a=1.2 0 4 30 ( 7) ,b=1.932 99( 10 ) ,c=1.56680 ( 9) nm,β=10 8.1190 ( 10 )°,V=3.4 665( 3) nm3,Z=2 ,F( 0 0 0 ) =142 4 ,R1=0 .0 50 0 ,w R2 =0 .1549。配合物由两个 [K( B15C5) ]+2 配阳离子和一个 [Pd( SCN) 4]2 -配阴离子组成。四个硫氰酸根的硫原子与钯原子配位 ,[Pd( SCN) 4]2 -为平面方形构型。 K+与 2个冠醚环的 10个氧原子成键而形成夹心型结构。两个苯并 15冠 5的苯环相对钾原子呈反式排列  相似文献   

15.
苯并 18 -冠 - 6 (B18- C- 6 )与 K2 [Cd(SCN) 4 ]反应 ,得到了 [K(B18- C- 6 ) ]SCN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 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 P2 (1) / c,晶体学数据 :a=0 .996 0(3) nm,b=2 .5 0 97(7) nm,c=0 .8374 (2 ) nm,β=10 6 .5 19(5 )°,V=2 .0 0 6 7(10 ) nm3 ,Z=4 ,F(0 0 0 ) =86 4,R1=0 .0 4 2 9,w R2 =0 .0 5 75。结构分析表明 ,该配合物由一个 [K(B18- C- 6 ) ]配阳离子和一个 SCN阴离子组成 ,配合物的两个分子通过 K+ - π相互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三个以含氟苯基吡啶及吡啶基咪唑为配体的蓝色磷光电致发光铱配合物(P)2Ir(pym),其中主配体(P)分别为2-(2',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5'-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辅助配体pymH为2-(2'-吡啶基)咪唑。通过元素分析、核磁、质谱、红外进行结构表征;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循环伏安进行其光谱学性能表征。以pymH取代辅助配体picH(2-吡啶甲酸)的方法,得到含吡啶基咪唑的铱配合物,在室温下二氯甲烷溶液中获得强的蓝光发射,其最大发光波长分别是461,480,490 nm,其中(46f2pmpy)2Ir(pym)较经典蓝光磷光材料FIrpic蓝移5 nm。  相似文献   

17.
利用OPO激光激发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Eu(C5H8NO3)2(C3H5N2)2Cl3·3H2O固体粉末在不同激发光源下的荧光特性,测试了不同浓度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光谱.固体荧光结果显示该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能,当激发光波长为320-400nm时,产生波长分别为400-500nm、580-620nm及690-710nm的三个荧光区;当激发光波长为700-880nm时产生峰值为450nm升频转换荧光,激发光波长为700-800nm时产生峰值分别为590nm和615nm的升频转换荧光.溶液荧光结果表明在10-4-10-2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对其可能的发光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15-冠-5(15-C-5)与Na2[Pd(SCN)4]的反应,得到的配合物[Na(15-C-5)]2[Pd(SCN)4]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体学数据: a=1.3525(6)nm,b=1.3729(6)nm,c=2.0312(9)nm,β=102.985(6)°,V=3.675(3)nm3,Z=4,F(000)=1696,R1=0.0288,wR2=0.0457.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由两个[Na(15-C-5)]+配阳离子和一个[Pd(SCN)4]2-配阴离子组成,二者通过Na-N相互作用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配合物单晶[Zn(PSA)2(H2O)2],其中PSA-为4-苯基丁酸根.配合物为单斜晶系,Cc空间群,a=3.8340(11)nm,b=0.51865(15)nm,c=1.0734(3)nm.a=90°,β=103.064(4).,r=90°,C20H26O6Zn.Mr=427.79,Z=4,V=2.0791(10)nm3,D=1.212g/cm3,F(000)=900,-46≤h≤43,-4≤k≤6,-13≤l≤13,R1=0.0780,wR2=0.2029.PSA-以两个氧原子与中心离子Zn(Ⅱ)离子形成四元螯合环,PSA与PSA反式构型.配合物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弱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单核Zn(Ⅱ)配合物[Zn(2,6-PDA)(phen)H2O]·H2O (1)和双核Cu(Ⅰ)配合物{[Cu(μ-Ⅰ)(phen)H2O]·H2O}2 (2) (2,6-H2PDA=2,6吡啶二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通过单晶结构测试、元素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对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两种配合物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及固态时的荧光光谱及DMSO溶液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配合物1和2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253和242 nm附近,相比于配体吸收峰均发生红移,在1和2中,主要呈现出中心金属离子微扰的phen的π→π*的跃迁,且吸收强度强于phen,说明中心金属离子与phen配位后,增加了有机配体在紫外区的吸收,利于配体对能量的吸收。1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位于361,379和392 nm,在固态时的荧光发射峰为407,434和467 nm,2在DMSO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峰出现在422,443和461 nm,固态时荧光发射峰在442,469,501 nm,均呈现蓝光发射。配合物1和2的固态荧光发射光谱与相应的DMSO溶液中的发射峰相比分别红移55和23 nm,这是由于在固态时配合物1和2的分子中的π—π堆积相互作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配合物2中存在强烈的Cu(Ⅰ)…Cu(Ⅰ)相互作用,降低了体系前线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