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微量热法研究过氧化氢酶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微量热法和热动力学方程研究了过氢化氢酶反应.该反应遵循Michaelis-Menten动力学,298.15K和pH7.0时,其米氏常数、酶转换数以及摩尔反应焓分别为2.36×10-2mol/L、1.20×104s-1和-83.67kJ·mol-1.过氧化氢酶反应后期对底物是一级反应,其总反应速度常数和一级速度常数分别为ko=6.31×105L·mol-1·s-1和k1=6.31×105/[Eo]s-1.该反应服从Ogura机理,其酶-底物三元复合物的分解速度常数为6.00×103s-1.  相似文献   

2.
基于在聚乙烯醇存在下[Tel8]4-络阴离子与罗丹明B形成离子缔合络合物,发展了1个高灵敏分光光度测定碲的方法。显色反应的适宜介质是0.64~1.28mol/L的磷酸溶液。用平衡移动法和连续变化法确定离子缔合物的组成是(RhB)4·[TeI8]。此反应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摩尔吸光系数ε600=1.65×106L·mol-1·cm-1。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可用于钢铁、硫磺及某些其它样品中痕量碲的分光光度测定。  相似文献   

3.
在pH=7.40条件下,采用一锅化学反应法制得水溶性明胶/Fe2S3纳米生物复合物,扫描电镜照片显示Fe2S3颗粒为棒状.根据吸光度与Fe2S3浓度关系,由Benesi-Hildebrand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反应的形成常数K (293 K: 14.47×102 L·mol-1; 297 K: 9.24×102 L·mol-1; 309 K: 1.70×102 L·mol-1)及对应温度下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rGm = -17.88/-16.68/-13.09 kJ·mol-1; ΔrHm = -105.57 kJ·mol-1; ΔrSm = -299.28 J·K-1·mol-1),结果表明明胶/Fe2S3纳米生物复合物的形成反应是自发的放热过程,且为焓驱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Fe2S3主要与明胶大分子肽链中的酰胺键结合;对红外光谱进行去卷积拟合,结果表明:明胶蛋白质的 α-螺旋含量减少,β-折叠含量明显增加.结合紫外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对复合物的形成机理作了初步的推测:首先Fe3+与明胶大分子中的酰胺键结合形成明胶/Fe3+复合物,然后S2-与明胶/Fe3+中的Fe3+形成明胶/Fe2S3复合物.  相似文献   

4.
张耀君  李聚源  张君涛  辛勤 《化学学报》2004,62(21):2205-2208
用微量热法技术测量CO的微分吸附热以探测碳负载的单金属Pt,Ru及双金属Pt-Ru催化剂的CO表面吸附位.结果表明,单金属Pt催化剂显示出最高的初始微分吸附热(qinitial=125 kJ·mol-1);单金属Ru催化剂具有最低的初始微分吸附热(qinitial=109 kJ·mol-1);三种双金属PtRu催化剂的初始微分吸附热(qinitial=124~112 kJ·mol-1)界于两种单金属之间.当双金属PtRu催化剂Pt:Ru原子比为1:2时,催化剂Pt原子表面上的强CO吸附位(> 112 kJ·mol-1)被Ru原子所覆盖而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OP-10存在下用二苯碳酰二肼测定痕量Os(Ⅳ)的分光光度法。8570nm=3.50×105L·mol-1·cm-1,特征灵敏度为0.057μg/10mL(对应1%吸收)。Os(Ⅳ)与DPCI的组成比为1:1。在0.1~5.0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6.
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UV光谱法研究了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弱酸性溶液中的结合反应,研究了溶液吸光度与BSA浓度的关系。测得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P=1.3×106L·mol-1·cm-1,最大结合数n=278,表观结合常数Kc=8×107.研究了小分子探针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及在蛋白质上的结合部位及结合力类型。它们之间主要是以分子间的静电引力结合反应。离子强度对结合反应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均以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对反应有影响。讨论了此结合反应的模式,认为该反应基本符合Scatchard模型。  相似文献   

7.
几种抗生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毕淑云  丁兰  宋大千  田媛  张寒琦 《化学学报》2005,63(23):2169-2173
用荧光法研究了头孢噻肟钠、苯唑西林、阿莫西林、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等五种抗生素类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测得26℃时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98×104,1.01×103,1.38×103,5.97×104和7.15×104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16,0.86,1.19,0.91和0.93.确定了这些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主要结合力为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刘英涛  王鑫  刘翔宇  冀永强 《化学学报》2012,70(9):1131-1134
用密度泛函 B3LYP 方法得到一系列不同管径的氨基-硝基双取代纳米管NH2-(n,0)CNT-NO2 (n=5~10)的几何结构. 用CAM-B3LYP 方法计算了体系的第一超极化率(β0). 研究表明, β0 对管径大小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特别是对偶数纳米管(n=6, 8 和10), 其β0 (5.5×103~9.8×104 au)是奇数纳米管β0 (1.0×103~2.8×103 au)的5~35 倍.  相似文献   

9.
二苯碳酰二肼柠檬酸盐光度法快速测定水中铬(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成了一种二苯碳酰二肼柠檬酸盐,建立了基于这种试剂和手持式光度计的铬(Ⅵ)的快速现场测定方法.在弱酸性介质中,此试剂与铬(Ⅵ)形成紫红色产物,λmax=540nm,摩尔吸光系数ε=3.32×104L·mol-1·cm-1,铬(Ⅵ)含量在0.03~2.00mg/L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法用于电镀废水中铬(Ⅵ)的快速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用CNDO/2方法定量计算氨在HY(Si/Al=2.4)沸石上的吸附热,其值24.4kcal/mol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质子在表面与NH3间迁移,有两个能量极小值;吸附时,质子从接近表面的极小迁移到接近NH3极小时,要越过势垒9.40kcal/mol;反之要越过势垒11.9kcal/mol。400℃时,质子在表面与NH3间跳动频率为1.92×109sec-1。NH3吸附后,NH键长增加,加以质子迁移,导致NH8上负电荷密度向沸石表面迁移,使H上的电子集居数减少,H更质子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浓度的TPAOH溶液处理不同SiO_2/Al_2O_3物质的量比的HZSM-5分子筛,制备了微孔-介孔多级孔HZSM-5催化剂。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浓度的TPAOH溶液处理不同SiO_2/Al_2O_3物质的量比的HZSM-5分子筛能够脱出HZSM-5分子筛的骨架硅而产生介孔,介孔孔径随TPAOH溶液浓度和SiO_2/Al_2O_3物质的量比的增大而增大;TPAOH溶液处理能够调变HZSM-5催化剂的酸性。采用不同浓度的TPAOH溶液处理SiO_2/Al_2O_3物质的量比分别为50、80和150的HZSM-5分子筛,其中,SiO_2/Al_2O_3物质的量比为50的HZSM-5弱中酸酸强度、相对酸量、B酸和L酸含量明显高于SiO_2/Al_2O_3物质的量比为80和150的HZSM-5分子筛。经不同浓度的TPAOH溶液处理后SiO_2/Al_2O_3物质的量比为50的HZSM-5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噻吩烷基化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12.
用脉冲微反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硅铝比的HZSM-11分子筛上邻二甲苯异构化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硅铝比增加,二甲苯异构化活性变化不大。用TPD技术研究了不同硅铝比的HZSM-11的酸性质,测得了NH2在HZSM-11上的程脱谱。结果表明,在HZSM-11表面上有两种强度的酸中心。硅铝比增加,弱酸中心数减少,强酸中心数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3.
轻质烷烃结构稳定,化工利用率低.催化裂解轻质烷烃是其高值利用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同时对C-C键和C-H键活化和演变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基于原子层沉积法构建高稳定Pt/HZSM-5基双功能模型催化剂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酸性HZSM-5分子筛引入脱氢组分Pt对反应路径及目的产物低碳烯烃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双功能催化剂中, Pt的脱氢性能与分子筛的酸性裂解性能存在协同作用,不同硅铝比的分子筛上引入Pt,高硅铝比分子筛上Pt的引入对脱氢促进效应更明显.同时,将脱氢组分Pt引入到不同裂解能力的酸性分子筛载体上,会改变其低碳烯烃的生成路径,高硅铝比的分子筛上引入Pt后丁烯的生成路径增强,而低硅铝比的分子筛上则会增强乙烯与丙烯的生成路径,当分子筛硅铝比继续降低时,乙烯的生成路径进一步增强.本研究对多相复杂反应中反应路径调控及高效双功能催化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ZSM-5分子筛是合成三聚甲醛的有效催化剂。本工作通过XRF、XRD、SEM、NH3-TPD、Py-FTIR和27Al MAS NMR等手段对一系列不同SiO2/Al2O3物质的量比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ZSM-5分子筛中Brønsted酸中心和Lewis酸中心对其甲醛合成三聚甲醛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Al2O3物质的量比为250的ZSM-5分子筛具有合适的Brønsted酸中心用于催化甲醛缩聚为三聚甲醛的反应,同时其Lewis酸中心量极少,可有效抑制Cannizzaro或Tishchenko等副反应,提高三聚甲醛的选择性,因而具有最佳的合成三聚甲醛催化性能。寿命实验评价结果显示,SiO2/Al2O3物质的量比为250的ZSM-5分子筛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单程寿命长达114 h,并且可通过550℃焙烧再生恢复其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NH3-TPD、FT-IR、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两种不同来源的氧化铝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Al2O3的总酸量及酸强度没有明显差别,酸类型均以Lewis酸为主,其中,Al2O3 (b)的平均孔径及孔体积较大。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上考察了以两种Al2O3为载体制备的纳米HZSM-5基催化剂改质全馏分FCC汽油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大孔Al2O3为载体的HZSM-5基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降烯烃、芳构化、异构化活性及稳定性。改性纳米HZSM-5负载的LaNiMo催化剂对FCC汽油的300 h评价结果表明,烯烃饱和率为83%,脱硫率为87%,同时维持了油品的辛烷值。  相似文献   

16.
以Pluronic P123作结构导向剂,采用Al (NO33-NaAlO2双水解法合成氧化铝,在成胶过程中加入正硅酸乙酯,制备硅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的SiO2-Al2O3载体,并通过共浸渍法制备出Co-Mo/SiO2-Al2O3润滑油加氢处理催化剂。通过XRD、N2吸附-脱附、Py-FTIR、NH3-TPD、H2-TPR、TEM和XRF等手段对载体及催化剂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质量分数为10%的SiO2-Al2O3具有优良的孔结构、较多的中强酸以及部分有序的介孔结构。以此为载体制备的Co-Mo/10% SiO2-Al2O3催化剂中,MoS2颗粒均匀地分散在载体上,具有更多的B酸性位和Ⅱ型CoMoS活性相。以减二线蜡油为原料油的固定床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生成油中主要组分为链烷烃与环烷烃;尤其Co-Mo/10% SiO2-Al2O3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加氢性能,在15 MPa、380℃、氢油比为1000、空速为0.6 h-1的反应条件下,其HDS和HDN数值均超过99%,产品中S含量小于10 μg/g,N含量小于2 μg/g,可以满足后续异构脱蜡等对原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水热晶化一步合成了BHZSM-5分子筛,投料SiO2/Al2O3=100、200,其中,B2O3/Al2O3=1,研究了其甲醇制丙烯(MTP)催化活性。硼改性提高了丙烯选择性,并有利于稳定活性。硼修饰引起合成样品的强B酸量减少;水热(480℃)环境条件下,BHZSM-5的强B酸量保留量约50%,相比HZSM-5,酸性位点保留较多,显示增强的水热稳定性;同时骨架Al分布发生了变化:位于晶体直孔道和正弦孔道的Al稳定,孔道交叉口的Al易于脱除,有利于基于烯烃循环机理的MTP活性。水热处理空速由1 h-1增加到9 h-1,B酸量进一步下降,晶体孔道交叉口的Al脱除更多。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含量SiO_2改性的Co/Al_2O_3催化剂,结合N2吸附-脱附、XRD、H2-TPR、XPS等表征手段,研究SiO_2助剂对钴基催化剂物相结构、还原行为及F-T合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SiO_2改性后,有效地减弱了载体与活性组分钴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地提高了催化剂的还原度和催化活性。但继续增加SiO_2的含量,催化剂的还原度继续提高,分散度同时下降32%,与未改性之前相比,催化剂的活性基本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以十二磷钨杂多酸(Tungstophosphoric acid,H_3PW_(12)O_(40))为基体,分别通过普通浸渍法、溶胶凝胶法和超声浸渍法进行了La3+改性作用,合成了三种固体酸催化剂A-LaPW_(12)O_(40)、B-LaPW_(12)O_(40)/Si O2和C-LaPW_(12)O_(40)。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孔径比表面积测定、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TG)、N2吸附-脱附、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比较了以上催化剂在用于催化以油酸和甲醇为反应物经酯化反应合成生物柴油时的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B-LaPW_(12)O_(40)/Si O2具有最高催化活性,当甲醇与油酸的物质的量比为8∶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2%,反应温度为65℃,反应1 h后,油酸的转化率即高达93%。循环使用B-LaPW_(12)O_(40)/Si O2催化剂六次后,油酸的转化率仍高达86.4%。B-LaPW_(12)O_(40)/Si O2的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可归因于在溶胶凝胶的转化过程中,作为硅源材料的四乙氧基硅(TEOS)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形成Si O2网络,进而Si O2网络中的硅醇键与H_3PW_(12)O_(40)中的H+发生配位作用,生成具有强静电吸附力的(≡Si-OH2+)(H2PW12O-40)络合物。随着该络合物的形成,促进了La3+在Si O2表面的吸附而堵塞了H_3PW_(12)O_(40)的孔道结构,抑制了H_3PW_(12)O_(40)颗粒在焙烧过程中进一步聚集长大。Si O2将作为载体并以干凝胶状态存在于B-LaPW_(12)O_(40)/Si O2催化剂中,由于Si O2凝胶的高比表面积而使B-LaPW_(12)O_(40)/Si O2具有了较大的比表面积,从H_3PW_(12)O_(40)的1.4 m2/g增加至31.3 m2/g。并且,通过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确定B-LaPW_(12)O_(40)/Si O2为Br9nsted-Lewis酸型固体酸,由于Br9nsted酸位易与酯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发生水合反应而失活,因而Lewis酸位的形成有助于减少催化剂的失活现象发生。Lewis酸位的出现可归因于(≡Si-OH2+)(H2PW12O-40)与吸附在其表面的具有强吸电子作用的La3+发生键合作用后生成了LaPW_(12)O_(40)/Si O2。  相似文献   

20.
Methanol catalytic oxidation over VOx/Al2O3, VOx/ZrO2 and VOx/MgO catalysts has been studied by solid-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It was found that stronger acid sites in VOx/Al2O3 result in almost the same selectivities for dimethoxymethane, paraformaldehyde and formic acid, and weaker acid sites in VOx/ZrO2 favor the formation of paraformaldehyde, while the VOx/MgO catalyst with the base support shows high selectivity for formate. Supporting VOx species on γ-Al2O3 and ZrO2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Brønsted acid sites as revealed by the adsorption of probe molecules. The acid strength of Brønsted acid sites on the VOx/Al2O3 catalyst is found to be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VOx/ZrO2 catalyst which has the acid strength similar to zeolite HZSM-5's. The proposed bridging hydroxyl models accounting for the Brønsted acid sites formation were also confirmed by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