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各种元素的原子量,我们知道最初是以氢原子量等于1为标准而测定的。后来由于许多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发现能和氧化合的元素实在比能和氢化合的元素多得多,而且精确地测知氧的原子量实际上等于16。因此,改用氧原子量为16作标准比以氢作标准要好得多,所以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到今天来说,都是以氧原子量为16作标准而测定的。现行教科书中用氧原子重量的1/16做为原子量单位,叫做氧单位,是表示实在的数值。现在大多数元素的原子量都是带有小数的。这是什么道理呢?从理论上得到的解释,实有下面三个原因。第一,由于有些元素为几种同位素的混和体。现在所  相似文献   

2.
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一)为什么难教?(1)因为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教学时牵涉到原子量、分子量氧单位、克单位、原子数、分子数等方面。定义较为周折,如果骤然提出“克原子是以克做单位来表示元素一定的量在数目上等于它的原子量”,学生会莫明其妙。当教师继续往下讲,把问题引到原子数、分子数上去,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在以前讲到原子量和分子量时,教师曾认为“克单位”太大,应该采用“氧单位”;但在讲到克原子和克分子时,教师却又认为“氧单位”太小,应该用“克单位”。这样来回翻觔斗,岂不把学生闹糊涂了。(南京大学化学系沈性文)(2)学生常有下列误会:i)把克原子和克混为一  相似文献   

3.
“原子量”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比較难以理解。因为一般的重量單位,像斤、兩、吨、克等,都是具体的实际重量,而原子量的單位,“氧單位”学生往往感到糢糊抽象,难以理解。在“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琴仿同志所写“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中,所談到的,原子量的教学,文中一方面講物質有重量,物質由分子組成,所以分子必有重量,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必然都有重量,原子的重量虽然微小,但是用科学方法、可以测定。但在另一方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原子量是相对数值,它是一种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种(我们选订的)标准元素的原子的重量比(也可说是质量比)。同时我们考虑到大多数的元素有同位素,那么原子量也就是各同位素的平均重量。的确在下文将要讨论到,由质谱方法测定原子量就是测定每一同位素的多寡和质量数,然后算成我们常用的原子量。为什么我们不用绝对数值来表示原子量呢?主要是一个原子的重量太小,没有使用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各个学校正大力提倡教学中啟發思維培养学生的积極性。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运用中不免有些偏差。我仅以在部队化学教学所形成的观点,談談自己一些意見。仅以初中化学“原子量”一课为例。我們講原子量很簡單,时間仅仅用十分鐘左右,可以說是开门見山不繞圈子。首先,肯定原子虽小仍有重量,以克为其重量單位則氧原子的重量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克,这样太不方便、所以要找一个适合的單位,达便是氧單位。然后直接肯定氧單位为氧原子实  相似文献   

6.
在一九五五年本刊中,笔者曾写一文介绍原子量的测定方法,即化学法、气体密度法和质谱法。近十余年来,用前两种方法从事原子量测定的科学家已寥寥无几,而原子量测定渐趋于采用物理方法。赫尔施们德-魏特纳(Hirschbold-Wittner)在回顾明兴大学原子量实验室的工作时,曾指出:那里用化学法测定原子量的工作已暂时告一段落,可能不会再大规模出现,因为原子量测定的重点渐渐移向质谱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后起之秀的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准确度一般已超过化学法和气体密度法,以致近年来的原子量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中學化学教学中,讲解克分子、克原子,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按照课文那样,说明“物质的一定量用克表示时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然后说明“任何物质的一克分子含有同数的分子”,过去我曾经这样讲过,一般同学感到难于接受,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物质的一定量(就是不明白这一定量)要用克来表示(有的则认为过去提到物貭分子的重量不是用克来表示,而是用氧单位来表示,为什么现在又提出用克来表示呢?),特别是此一定量为什么又刚好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如氧的分子量为32,則一克分子氧为32克,这32克是怎样来的呢?同学們是难以了解的。最后又提到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貭里都含有同数的分子,同学们更是茫茫然了。尽管你用通俗的例子说明假定一个苹果是4两,一个桔子是2两,其重量不同,但它們的个数相同,一般同学还是不大相信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质的重量可以不同而分子数完全相同的道理,因  相似文献   

8.
杨大可 《化学教育》2001,22(1):21-22
“乙醛”这节课的重点是乙醛的还原性。由于学生脑海中存在的是以往在无机化学中从电子得失和化合价升降来分析氧化还原的概念,现在又陡然转到从得失氢(或得失氧)的角度来看待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感到很不适应,有些茫然,特别是感到乙醛的银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难记。因此,讲好乙醛的还原性也就同时成了这节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简国材 《化学教育》1980,1(5):24-27
一、全章教材概述1.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本章教材包括四节.第一节要求学生了解反应速度的初步概念和影响反应速度的条件,知道反应速度是用单位时间(如每秒、每分或每小时等)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摩尔)的变化来表示,要求学生能运用“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来解释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颖霞  周公度 《大学化学》2019,34(12):22-28
原子量是最为基础的科学概念之一,"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之"同位素丰度和原子量委员会(CIAAW)"每两年会修订并发布一次原子量。自2009年起,IUPAC宣布某些元素的原子量不再是常数,这些元素的标准原子量为区间值。为方便使用,对于这些元素,给出一个合理的单一数值,称为常规原子量。何为标准原子量?何为常规原子量?为何某些元素的原子量出现区间值?依据原子量数值的特性,元素可以分为几大类?本文在介绍最新元素周期表中原子量的特点之后,简述原子量测定、标准确定、概念演变的发展历史,讨论原子量的修订与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氧是已知101种元素中最重要的一种元素。这是由于:(1)在地壳中氧的含量最多。(2)氧能与惰性气体以外的一切元素相化合。(3)氧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4)氧是测量其他元素的原子量的标准。 (一)氧的各种同位素的发现:1929年基奥奎(Giauque)和约翰斯顿(Johnston)在研究氧分子的吸收光谱时,发现在较强的光谱线附近有一组弱的光谱线。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當量是純質(元素)與8克氧或1.008克氫化合時的重量,這個意義每一位化學教師都非常熟悉,如果作表演實驗或學生自己作實驗時,常用氫作還原劑,以還原已知重量的氧化銅,由氧化銅失去的重量即为已知氧化銅中氧的重量,便可計算出銅與8克氧化合時的重量。此重量即为銅之當量。其反應式为: CuO+H_2→Cu+H_2O. 在許多學校里作此實驗時,實驗者常常帶有一個恐懼心理,或者躲避儀器很遠,事實  相似文献   

13.
原子量概念的准确性和测定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关注点之一。依据文献系统地阐述了原子量的定义、标准原子量值测定和确定的依据。详述了原子量测定技术发展的3个重要方法,即化学法、质谱法和校准质谱法;分析了测定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指出这一过程对“修订国际单位制(SI)”和化学教育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对世界原子量测定工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第二节原子一、教学目的:初步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二、本课重点:1)原子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微粒叫做原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三、检查学生知识:1)用分子论来解释水的蒸发或沸腾的现象。它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2)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属於化学现象?为什麽?  相似文献   

15.
要聞简报     
原子量的新标准长时期以来,化学家一直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原子量的标准;物理学家则采用氧-16等于16作为标准。現在双方同意改成一致的标准,即碳-12等于12。此事經国际純粹及应用化学协会(IUPAC)建議(1959年),和国际純粹及应用物理协会(IUPAP)同意(1960年),并将于今年八月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純粹及应用化学  相似文献   

16.
门捷列夫所预言的尚未发现的元素(锗、镓、钪)性质得到了证实。使化学家对寻找新元素发生了广泛的兴趣,这些新元素应该填满周期表上的空位。但是惰性气体一族元素的发现是完全出人意料的。门捷列夫预见到氢与锂之间有一个元素存在,但他没有能够预见到一族元素。惰性气体中最先被发现的是氩。1882年J·瑞利想要证实谱劳特的假说,着手测定氢和氧的密度以便证实或否定它们的原子量(1:16)。经过十年后他宣布,氢和氧的原子量比实际上是1:15.882。  相似文献   

17.
电离学说第一节主要是确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通过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导电性引出电离学说。这一节教材内容并不多,但如何来讲述,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为了说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作电解的实验。如果讲电解,没有电离的基础是不够的。讲了电解便把电离学说冲淡而且容易把电解和电离的概念混淆。而且在用导电实验来说明电解质和非电解  相似文献   

18.
IUPAC 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于1985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法国里昂召开,主要结果是修订了34种元素的原子量,其新值列于附表,括号内数字指末位数的准确度。另外,对“原子量四位数表”(旧表见本刊1984年,3期,58页)作了32号元素锗 Ge 原子量的修订,新值为72.61(2),又作一项勘误,即41号元素铌 Nb 的原子量应为92.91。  相似文献   

19.
王敏 《化学教育》2010,31(Z2):65-67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本章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建立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初步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就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个单位的概念,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等提出的[见“化学上的基本常数”,载于PureAppl. Chem.,9(3),453—459(1964)]。它是由克分子演变而来。早在1900年之前,W.F.Oswald 提出将质量以克计、等于分子量或原子量的物质的量,称为“mol”。后来,这个原文被改为mole,而mol原字则成了摩尔这个单位的国际代号。长期以来,人们曾把它看作化学中特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然而,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1克分子任何物质中都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相应的质量并不相等,似又不能作为质量单位。因此,在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