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液体燃料、化学品、电和热等主要依赖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经过工业炼制或高效燃烧等过程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提供了一条将作为排放物的CO_2高效转变为高值化学品新途径~1。简单地说,利用可再生电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燃料,主要来自石油、煤和天然气,因燃用这类碳氢化石燃料、汽车排气造成城市公害、环境污染、酸雨已时有所闻。在过去的文献中,因空气污染酿成人类悲剧的事件则屡见不鲜。随着人类对石油的消耗量以十年一个周期地倍增和地球上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当今世界能源正处于结构变革的前夕,谁将成为未来世界的理想能源呢?  相似文献   

3.
负载Rh催化剂上CO加H2制C2含氧化合物及助剂(载体)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油资源的紧缺, 使得基于利用煤和天然气生产液体燃料及有机化工产品的C1化学得到迅速发展 .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 煤、天然气的间接转化路线最具应用前景, 即首先将天然气、煤转化为合成气, 然后由合成气来生产化工产品及液体燃料. 除费用高昂的合成气造气过程外, 制约煤、天然气间接利用路线的另一关键因素, 是由合成气出发只能制得有限的几种产物, 远不足于建立起替代以石油为原料的生产路线, 因此, 开展合成气多种转化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两种食用菌菌糠的化学成分分析及热解液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能源和化学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其中,热解液化作为独立的热化学转化技术在近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  相似文献   

5.
氢能──理想的新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维 《化学教育》1995,16(7):5-8
1.能源及分类能源是指一切能量比较集中的含能体(如煤炭与天然气)和能量过程(如风与潮汐)。目前人类所利用的主要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三大能源,不但燃烧产物带来严重环境污染及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蕴藏量有限、有枯竭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大学化学》2021,36(4)
生物质能源是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乙酰丙酸酯是从生物质资源中获得的高附加值产物,是一类重要化工中间体与新能源化学品,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本文介绍了乙酰丙酸酯的理化性质与用途,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制备乙酰丙酸酯的三种合成方法及其反应机理。最后分析了乙酰丙酸酯目前生产与应用的不足,并展望了乙酰丙酸酯未来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能源问题举世瞩目。曾经创造历史奇迹的石油不会太久就要枯竭,至今依然丰富的煤炭总有一天也会用完,因此尽量少用现有的石油,以煤代油,合理利用和节约油、气、煤等常规能源以及积极开发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几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  相似文献   

8.
<正> 生物量(Biomass)转化为能源和化学制品的研究工作,对人们来讲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课题,究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五十年之前。木材的干馏、纤维素和淀粉的水解和发酵更为人们所熟知。然而,由于煤、天然气和石油的开发和广泛应用,生物量尤其是植物(包括木材、农作物及其残渣)这一将太阳能高效地转化为可贮存能源,  相似文献   

9.
Fenton试剂降解水中的菲和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PAHs)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1],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和能源利用过程,如石油、煤等的燃烧、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生产、海上石油开发及石油运输中的溢漏等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乐添  张旭  陈安  姚赛  胡绪  周震 《催化学报》2022,43(1):11-32
随着能源需求增长与化石燃料资源枯竭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燃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全球变暖,清洁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包括能源转换和可逆能源使用等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电催化被认为是清洁能源转化的重要方法.目前,电催化反应的催化剂仍以贵金属为主.但贵金属昂贵的价格极...  相似文献   

11.
正"一带一路"加速了国际市场的布局,仪器仪表等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行业一直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点。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各国油气储量丰富,历来是海外能源合作的重点地区。目前,我国已开展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田勘探开发与生产运营、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运营以及相应的天然气进口与贸易等业务。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运输过程中,各种测量的液位仪表和仪表等一系列的装备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解决由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回收利用CO2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随着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消耗殆尽又将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碳源危机,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CO2作为碳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CO2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必须经催化活化后才能被利用.在CO2的催化活化及合成化学领域中人们已开展了一些工作,如以CO2为原料合成了甲酸、水杨酸、甲醇、尿素和聚碳酸酯等[1].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宇澄  殷福珊 《化学进展》1997,9(3):319-326
本文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天然气水合物的结构, 它在冻土地带和海洋底部地表层的形成过程, 它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影响以及抑制生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方法。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潜在能源的巨大优势以及它对地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化学转化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钊 《化学进展》1995,7(3):201-204,213
21世纪初将迎来天然气能源时代,作为石油的替代资源,由天然气间接转化(经由合成气)和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或重要化工品原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我国有关天然气转化的各种新过程。  相似文献   

15.
SAPO-34分子筛的氮化及在甲醇制烯烃(MTO)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醇制烯烃(Methanol To Olefin,简称MTO)过程提供了一条不依赖石油的合成乙烯和丙烯的途径,这种合成方法可以在较大范围调节产品中乙烯和丙烯的比例,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甲醇可以由一些含碳的原料,如:煤、石油残渣、天然气等等这些不能直接转化为乙烯和丙烯的物质先制成合成  相似文献   

16.
煤炭能源中的化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振宇 《化学进展》2000,12(4):458-462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煤的高效洁净燃烧和高效洁净转化。煤炭能源中的主要化学问题就是解决效率、污染、能源形式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 包括对煤组成结构的认识、煤中不同组分在热场中的化学变化与相互作用和阶段特征, 特别是煤中污染组分的赋存形态和变迁规律、煤基合成气的催化反应等。  相似文献   

17.
姜鸿基  邓先宇  黄维 《化学进展》2008,20(9):1361-1374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使用的能源多来自矿物燃料的开采,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而这些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材料是我国进入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其中太阳能被认为是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的代表之一。基于噻吩跟富勒烯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该种太阳能电池因其制备简单、成本低廉、重量轻和可制成柔性器件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多方的广泛重视。经过努力,该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性能已经得到了一定提高,最高光电转化效率已达到7%左右,但是跟无机半导体硅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任重而道远,研究空间也非常大。本文从材料合成的角度,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基于富勒烯和噻吩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为7307亿吨(1989年),而石油仅为32.9亿吨(1991年)。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约占总能耗的70%以上,近年来还有所上升,据报导,1991年上升到76%。在化学工业中,70年代以来,虽然石油化工有较大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煤化工仍占主导地位,化工行业约有70%是以煤为原料,煤化工产值占化工总产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世界上煤的储量和可开采的年限都远远超过石油,可以予料在未来煤将成为主要的能源。煤通常用来直接燃烧、气化或炼焦等,而由煤出发间接液化来获得高辛烷值的汽油应归功于现今催化学科的新发展。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八十年代致力于煤基合成气直接  相似文献   

20.
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主要通过石油催化裂化得到.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以及人们对烯烃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非石油路线制取烯烃势在必行.合成气可以从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获得,由合成气作为重要的C1平台分子一步制取烯烃(STO)的过程受到了广泛关注.将合成气制甲醇/二甲醚的金属催化剂与甲醇制烯烃的分子筛催化剂耦合得到的混合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