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层状钙钛矿钴氧化物Y1-xCaxBaCo2O5+δ(x=0,0.1,0.15,0.2)材料,系统研究了材料的氧吸附性能和电输运性质。XRD结果表明Ca2+掺杂的样品具有母相YBaCo2O5+δ层状钙钛矿结构,随着Ca2+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晶格参数增大。TG结果显示:从室温到1 273 K,所有样品经历了两次吸氧和脱氧的过程,Ca2+掺杂增强了样品的氧脱附性能。在中低温下,约650 K附近,吸氧量达到最大,同时,样品发生了半导体金属转变。Ca2+掺杂量的增加,半导体金属转变温度增大,电导率下降。半导体金属转变与氧变化量δ有关而电导率下降与Ca2+掺杂引起Co3+离子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氧离子导体La2Mo1.7W0.3O9的基础上,采用固相法合成了La位掺杂的Ca系列新型氧化物La2-xCaxMo1.7W0.3O9-δ(0≤x≤0.2)。通过XRD、Raman和XPS等手段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交流阻抗谱测试其电性能。结果表明:掺杂离子Ca2+的半径小于基质离子La3+的半径导致晶格收缩;Ca的掺杂在La2Mo1.7W0.3O9自身内置氧空位的基础上增加了额外的氧空位,提高了氧离子导体的电导率,550 ℃电导率由0.79 × 10-4 S·cm-1 (x=0.0)增加到1.5 × 10-4 S·cm-1 (x=0.16,0.2),电导率增加89.9%。  相似文献   

3.
采用EDTA-柠檬酸法合成了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Sr1.5La0.5Mn1-xCoxO4(SLMCOx),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与Ce0.9Gd0.1O1.95(CGO)在1 200℃烧结12 h不发生化学反应。随着Co掺入量的增加,氧化物中Mn3+和Co2+含量增多,晶格氧含量降低,晶格畸变率增大。交流阻抗谱(EIS)测试结果显示,钴的掺杂明显降低电极的极化电阻,其中Sr1.5La0.5Mn0.7Co0.3O4阴极在700℃空气中的极化电阻为0.62 Ω·cm2,明显小于Sr1.5La0.5MnO4阴极在750℃的极化电阻(1.5 Ω·cm2),表明钴掺杂的Sr1.5La0.5Mn1-xCoxO4是一种潜在的IT-SOFC阴极材料。  相似文献   

4.
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基于配体(Hpypymba=4-((3-(吡嗪-2-基)-1H-吡唑-1-基)甲基)苯甲酸)和过渡金属离子(Co(Ⅱ)、Cd(Ⅱ))合成同构金属掺杂材料[CoxCd1-x(pypymba)2]n(0 ≤ x ≤ 1)(配合物1~5),运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紫外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将得到的MOFs作为催化剂载体负载Ag离子进行4-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研究表明含Co2+的化合物1是良好的催化剂载体,随着配合物中Cd2+比例的增加,反应速率下降,甚至对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该MOFs对于Ag的最大负载量为47%(w/w),Ag@compound 1经4次循环后依然有96%的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柠檬酸为螯合剂利用快速湿化学法合成了具有α-NaFeO2型层状结构的LiNi0.33-xMn0.33Co0.33AlxO2(x=0.00,0.01,0.02, 0.04)正极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XRD结果表明此方法合成的材料具有很好的层状结构且阳离子的混排度随着Al3+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电化学测试表明,LiNi0.31Mn0.33Co0.33Al0.02O2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和循环性能,1C放电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76.9 mAh·g-1,且Al3+的掺杂能有效提高电荷在电极界面间转移并抑制了在高压循环过程中电荷转移阻抗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采用沉淀法、水热法、热分解法和浸渍法制备了CoxZr1-xO2催化剂。通过热重(TG)、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S)、N2吸附/脱附测试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催化剂CoxZr1-xO2-H(1∶1)中的钴、锆的分散性好、颗粒均匀、孔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可达到102 m2·g-1,氧化甲苯和甲醛的活性优于其他催化剂,其表观活化能为65.2和53.6 kJ·mol-1。CoxZr1-xO2-H(1∶1)的优异催化性能与物种的分散度及协同效应、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有关。控制Co-Z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物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简单的钴铁前躯体热分解法制备了系列一维Co1-xFexOy(0≤x≤1)多孔纳米材料,并在1 mol·L-1 KOH溶液中研究了其电解水析氧催化性能。研究发现不同Fe掺杂量对材料的结构与电解水析氧催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16%(n/n)Fe掺杂量的Co1-xFexOy具有最优的析氧催化性能。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其析氧过电位为345 mV,塔菲尔斜率为54 mV·dec-1,并表现出优异的析氧稳定性能。廉价、高效的Co1-xFexOy多孔纳米棒材料有望成为优良的析氧催化剂用于电解水制氢。  相似文献   

8.
一种在近红外光谱(NIR)区域高效的量子剪裁现象已在Ca0.8-2x(YbxTb0.1Na0.1+x)2xWO4(x=0~0.2)荧光粉中得到证实,该量子剪裁通过吸收紫外线光子发射近红外光子,能量传递包括两个协同过程,分别是WO42-基团到Yb3+离子和WO42-基团到Tb3+离子再到Yb3+离子,Yb3+离子的掺杂浓度对荧光粉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的发光,荧光寿命和量子效率的影响已进行了详细得研究。经计算,量子效率最大达到135.7%。铽与镱共掺钨酸钙的近红外量子剪裁,通过吸收太阳光谱的1个紫外光到2个1000nm光子(2倍光子数增加)的下转化机制实现高效率硅太阳能电池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LiOH·H2O、Ni(OAc)2·4H2O、Co(OAc)2·4H2O和MnO2为原料,在水热反应釜中预处理,然后进行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一系列锂镍钴锰氧化物LiNi0.75-xCoxMn0.25O2(x=0.05,0.10,0.15,0.20,0.25)。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粒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x=0.20时,所合成的正极材料具有很好的α-NaFeO2型层状晶体结构,晶胞参数a=0.286 1 nm,c=1.416 4 nm, V=0.100 4 nm3,以50 mA·g-1的电流密度在3~4.3 V(vs Li/Li+)充放电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72.5 mAh·g-1,首次放电效率高达90.9%,30个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依然保持在161.1 mAh·g-1。  相似文献   

10.
三层结构的Aurivillius相的Bi4-xEuxTi3-yMyO12x=0~0.6;M=Fe/Co/Ni,y=0.01,0.02,0.04,0.06,0.08,0.10)纳米颗粒,是通过共沉淀法和后续的高温煅烧处理所制备的。利用XRD,SEM,PL,Raman,PPM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下的产物的物相、形貌和性能等。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掺杂,发现纳米颗粒的粒径变小,形貌更均一,分散性也更好。通过对掺杂离子浓度的优化,发现Eu3+离子的掺杂浓度为x=0.4时,发光强度是最强的。此外,对Ti位进行了磁性离子(Fe3+,Co3+和Ni2+)的掺杂,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掺杂的磁性离子浓度的减少,发光强度是逐渐增强,而且产物具有很好的铁磁性。  相似文献   

11.
纳米钙钛矿LaxSr1-xFe1-yCoyO3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合成法,制备LaxSr1-xFe1-yCoyO3复合氧化物的陶瓷粉末,对该钙钛矿型氧化物进行了XRD、IR、紫外漫反射光谱及循环伏安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氧化物粉体平均晶粒为15.3~29.8 nm,为立方和正交晶系。该氧电极具有双功能催化特性,但不完全可逆。对水溶液染料进行光解实验,利用紫外-可见、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研究LaxSr1-xFe1-yCoyO3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2+的加入可使LaxSr1-xFeO3的光催化活性有所提高,B位离子(Fe3+,CO2+)改变与加入,使LaxSr1-xFe1-yCoyO3(x=0.7,0.3;y=0.3,0.9,1)光催化活性高于LaxSr1-xFeO3。同时,对5种染料进行紫外光解,在0.75 h,脱色率大于91%,并为动力学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12.
庞姝彤  赵辉 《无机化学学报》2021,37(12):2185-2192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合成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La2-xBixCuO4x=0、0.05、0.10),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的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2-xBixCuO4形成单一的类钙钛矿结构氧化物,且晶胞体积随着铋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950℃烧结24 h过程中,La2-xBixCuO4不与电解质Sm0.2Ce0.8O1.9(SDC)发生反应,表明这种电解质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化学相容性。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Bi的掺入显著提高了材料电导率。程序升温脱附测试结果表明,铋的掺杂显著增强了材料的表面氧吸附能力。不同氧分压下的交流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La1.9Bi0.1CuO4阴极在700℃空气中的极化电阻为0.26 Ω·cm2,以电解质SDC支撑的单电池NiO-SDC/SDC/La1.90Bi0.10O4在700℃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308 mW·cm-2,电极反应的速控步骤为氧分子的扩散与表面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离子掺杂的Li1-xNaxMn2O4(x=0,0.01,0.03,0.05)。X射线衍射图表明Na+取代Li+进入Li1-xNax Mn2O4晶格中,扫描电镜图看出产物是粒径为100~300 nm的颗粒。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Li0.97Na0.03Mn2O4在2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放电容量保持率比未掺杂的LiMn2O4从51.2%提升到84.1%。循环伏安测试表明Na+离子掺杂降低了材料极化且增大了锂离子扩散系数。10C倍率下Li0.97Na0.03Mn2O4仍有79.0 mAh·g-1的放电容量,高于未掺杂样品的52.1 mAh·g-1。Na+离子掺杂可以稳定材料结构并提高锂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提高LiMn2O4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可行的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Mn4+掺杂的Co3O4复合纳米纤维,利用XRD、XPS、BET、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材料的结构、成分、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研究发现,通过Mn4+掺杂,Co3O4复合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当nConMn=20∶2时,相应的复合纤维具有较大比表面积68 m2·g-1,而且该样品呈现出清晰的氧化还原峰,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电容量为585 F·g-1,这比纯Co3O4纳米纤维的416 F·g-1,有显著提高;循环500圈电容保持率达到82.6%,而纯Co3O4纳米纤维则是76.4%。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合成法, Bi3+作施主掺杂A位, Cu2+作受主掺杂B位, 制备了Ba0.98Bi0.02(Ti0.9Zr0.1)1-xCuxO3(x=0, 0.01, 0.02, 0.03)陶瓷样品。借助XRD、LCR等研究了该陶瓷的结构与介电性能。结果表明:当x=0.03时, 陶瓷样品出现第二相。通过GULP模拟, 缺陷偶极子的稳定性从低到高依次为:[2BiBa·+VBa"]、[2BiBa·+CuTi/Zr"]、[CuTi/Zr"+VO··], 结合实验可知:介电弛豫程度与晶体中缺陷偶极子的存在形式相关, 其中x=0.01时, 晶体中以[2BiBa·+CuTi/Zr"]为主。随Cu2+掺杂量的增加, 介电常数增加, 介电常数与B位键价和呈反比变化、与八面体BO6的体积呈正比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手段研究了在模拟的轻型柴油车尾气中不同Co担载量及Cu掺杂的Co/ZSM-5催化剂的Co组分分散状态、可还原性、NO吸附脱附性质对C3H8选择性催化还原NOx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法制备的Co/ZSM-5催化剂上既有外表面上的Co3+和Co2+物种,也有孔内的Co2+离子。富氧条件下Co/ZSM-5催化剂上C3H8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活性主要与ZSM-5载体孔外表面分散的CoOx物种中的钴离子可还原能力和NO吸附脱附性能密切相关。Co/ZSM-5催化剂上适宜的Co担载量约为4.0wt%,低担载量时随Co担载量增加,表面CoOx物种中钴离子可还原能力增强,C3H8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低温转化活性增加;高担载量时,随Co担载量增加,单位Co离子的NO吸附量的减少以及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数的减少,导致了Co/ZSM-5催化剂NOx的转化率和催化剂比速率(k)的下降。孔外表面Co3O4晶体的存在使催化剂表面产生较强的NO吸附,并在高温时有利于C3H8的氧化燃烧,使C3H8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光热催化CO2加氢催化剂In2O3的催化活性,采用均相水热法制备Mg(OH)2-In(OH)3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和H2-还原处理得到了富含氧空位的Mg掺杂In2O3-x(Mg-In2O3-x)催化剂。在300℃、常压、可见光照射条件下,CO2加氢转化为CO的CO2转化率可达31.20%,CO产生速率为14.22 mmol·gcat-1·h-1,CO选择性为100%。相比于单一In2O3-x催化剂,Mg-In2O3-x催化剂光热催化CO2转化率及CO产生速率明显提高,这归因于Mg成功掺杂到In2O3形晶格中,促进In2O3表面氧空位的形成,进而对可见光响应效率大幅提高,并有效减缓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光热催化CO2加氢In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采用均相水热法制备Mg (OH)2-In (OH)3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和H2-还原处理得到了富含氧空位的Mg掺杂In2O3-x(Mg-In2O3-x)催化剂。在300℃、常压、可见光照射条件下,CO2加氢转化为CO的CO2转化率可达31.20%,CO产生速率为14.22 mmol·gcat-1·h-1,CO选择性为100%。相比于单一In2O3-x催化剂,Mg-In2O3-x催化剂光热催化CO2转化率及CO产生速率明显提高,这归因于Mg成功掺杂到In2O3晶格中,促进In2O3表面氧空位的形成,进而对可见光响应效率大幅提高,并有效减缓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  相似文献   

19.
The vanadates of LiNi1-xMxVO4(M=Fe,Co,Ni) containing VO4 tetrahedrons were synthesized by soft chemical method through a new mild liquid route. The samples sintered at 450℃ for 3h and at 650℃ for 3h are named for LT-LiNiVO4 and for MT-LiNi1-xMxVO4 respectively. All of the products were measured by X-ray diffraction, IR and Raman spectra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IR spectra of V2O5 and NiO, the LT-LiNiVO4 has a strong and broad IR absorption band of VO4 tetrahedrons located at 600~850cm-1 with three small splitting peaks corresponding to the asymmetry stretching vibrations of V-O bonds. The results of IR and Raman spectra for MT-LiNi1-xMxVO4 show that the cations of Ni2+, Co2+, Fe2+ have the influences on the frequency shifts of the V-O vibrations.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锰(MnO2)材料具有比容量大、电极电位高、储量丰富以及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水系锌电池正极最受关注的一类材料,然而其仍然存在着结构稳定性差和电化学储存机理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两步合成法制备了一种花苞状结构的MnO2负载在Ti3C2Tx表面形成Ti3C2Tx/MnO2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复合样品的结构、成分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将Ti3C2Tx/MnO2复合材料作为正极,与锌负极匹配组装成水系锌电池,研究了其分别在2 mol·L-1 ZnSO4、2 mol·L-1 ZnSO4+0.1 mol·L-1 MnSO4、30 mol·L-1三氟甲基磺酸四乙基铵(TEAOTf)+1 mol·L-1三氟甲烷磺酸锌(ZnOTf)和3 mol·L-1 ZnOTf四种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Ti3C2Tx/MnO2在2 mol·L-1 ZnSO4中的比容量较高,但循环稳定性很差。将TEAOTf盐和ZnOTf盐共溶于水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含惰性阳离子的超高浓度盐包水电解液(30 mol·L-1 TEAOTf+1 mol·L-1 ZnOTf),不仅提高了Ti3C2Tx/MnO2材料的可逆性,而且有效抑制了电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