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本文利用ESR技术详细研究了室温至150℃范围内CuTAPP在碳表面的行为。提出了铜卟啉在碳表面吸附水膜中的二维扩散机理。对较高温度处理后铜卟啉的ESR也作了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2.
电子顺磁共振现场研究多孔电极表面自由基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一套ESR-EC联合现场测试多孔电极表面顺磁粒子的方法, 并对多孔碳电极上吸附的醌化合物在电极上还原时的自由基中间产物的ESR进行了研究。首次获得了固体电极表面自由基有hfs的高分辨ESR信号。研究结果表明,醌在RB碳电极表面有多种行为各异的吸附态。在测量电位范围内, 观察到了四种吸附醌化合物是通过自由基过程还原的。其中两种通过可旋转单键吸附到碳电极表面, 给出有hfs的ESR谱; 另两种表现为各向异性ESR信号,可能是通过多个位置吸附在碳表面。  相似文献   

3.
铜卟啉-TiO_2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降解4-NP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取代基数目不同的3种铜卟啉配合物,并与纯锐钛矿型TiO2作用,得到相应的铜卟啉敏化TiO2复合光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了铜卟啉-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特征,紫外-可见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铜卟啉负载于TiO2表面,未改变TiO2的晶型.可见光降解4-硝基苯酚(4-NP)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催化剂性质稳定,可多次重复使用,卟啉环外围极性取代基数目越多,铜卟啉光敏化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铜表面化学反应,我们发展了一套铜-碳体系的密度泛函紧束缚(DFTB)参数。测试结果表明这套参数可以很好的描述吸附铜或碳原子前后铜表面的几何结构和能量。基于这套参数,我们对Cu(111)表面的碳二聚化过程进行了分子模拟研究。即使在高温下,直接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也很难观察到碳二聚体的形成。这是因为高温下铜表面显著的结构弛豫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二聚化。为了研究高温下铜表面碳二聚化的机理,我们进行了赝动力学模拟。发现在二聚化的过程中,碳原子形成C-Cu-C桥状结构以后,会绕中间Cu原子转动,最后形成碳二聚体。1300 K下碳二聚化的自由能垒约0.9 eV。  相似文献   

5.
卟啉吡啶季铵盐与铜(Ⅱ)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不使用表面活性剂情况下,卟啉试剂溴化5 [4 (2 吡啶乙氧基)苯基] 10,15,20 三(4 甲氧基苯基)卟啉与铜(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pH3~5时,铜(Ⅱ)与卟啉吡啶季铵盐形成了稳定配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68×105L·mol-1·cm-1。铜(Ⅱ)浓度在0~0 7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配合物其组成的摩尔比为Cu∶卟啉吡啶季铵盐=1∶2,方法应用于环境水样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碳载CuTAPP的ESR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碳载CuTAPP[Copper tetra-(p-trimethylammoniumphenyl)porphine iodide]的磁共振参数及由此得到的若干键参数和配体场跃迁能, 所得结果与文献中未碳载的铜卟啉和铜酞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殷迪  邱宗仰  李湃  李震宇 《物理化学学报》2018,34(10):1116-1123
针对铜表面化学反应,我们发展了一套铜-碳体系的密度泛函紧束缚(DFTB)参数。测试结果表明这套参数可以很好的描述吸附铜或碳原子前后铜表面的几何结构和能量。基于这套参数,我们对Cu(111)表面的碳二聚化过程进行了分子模拟研究。即使在高温下,直接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也很难观察到碳二聚体的形成。这是因为高温下铜表面显著的结构弛豫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二聚化。为了研究高温下铜表面碳二聚化的机理,我们进行了赝动力学模拟。发现在二聚化的过程中,碳原子形成C-Cu-C桥状结构以后,会绕中间Cu原子转动,最后形成碳二聚体。1300 K下碳二聚化的自由能垒约0.9 eV。  相似文献   

8.
α,β,γ,δ-四-(4-甲基苯基)卟啉与铜反应的分光光度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已见报导用非水溶性卟啉化合物测定铜的有:TPP、TF(cooEt)P。本文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非水溶性卟啉TTP与铜络合反应的条件,试验了多种离子和盐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此方法灵敏度较高(ε_(414)=4.5×10~5),准确性较好,操作简便,可用于水样、铝合金和矿石中微量铜的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9.
卟啉化合物已作为显色剂用于铜、铁、银、铅、锌等多种金属离子的测定[1-6],效果良好。新型卟啉显色剂——氯化5-[4-N-(对氯)苄铵基吡啶基]-10,15,20-三(4-N-吡啶基)卟啉[7]已应用于水中铜离子的测定[8]。该卟啉试剂同时具有显色和表面活性剂双重功能,水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0.
卟啉衍生物的ESR与光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2,4-二(α-亚氨基乙酸乙基)次卟啉Ⅸ和2,4-二(α-巯乙基)次卟啉Ⅸ的g因子、ΔH_(pp)、线型及自旋浓度;它们的ESR信号强度对微波功率的饱和效应及对温度的响应;同时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UV-辐照的ESR相对强度。发现它们的ESR由两种顺磁中心所贡献;卟啉环中的未偶非定域电子与环上的磁性核相互作用产生的超精细结构和卟啉与氧有关的自由基。与氧有关的自由基的ESR信号强度对微波功率的饱和效应与各化合物析出的等电点pH值有关;对温度的响应情况比较复杂;光化反应对与氧有关的自由基呈现零级动力学行为,整个反应受三态氧向激发态卟啉“活动范围”的扩散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
1 引言 随着超导材料研究的迅速发展,超导材料中组成元素的检测方法研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超导薄膜中铜的含量极少,故选用了自制高灵敏度的卟啉类试剂-α,β,γ,δ-,四苯基卟啉(简称TPP)作显色剂。本文研究了TPP与铜显色反应的各种条件,拟定了Bi-Sr-Ca-Cu-O超导薄膜中微量铜的测定方法。 实验表明,在弱酸性介质中,在有盐酸羟胺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的条件下,四苯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研究了吸附型四苯基钴卟啉(FeTPP),四苯基结卟啉(CoTPP)和四苯基锰卟啉(MnTPP)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的方法。实验证明,GC电极的表面状态是影响此类修饰电极的稳定性以及对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在适宜条件下制备的四苯基铁卟啉化学修饰玻碳电极(FeTPP/GC)在空气以及不同pH的水溶液中稳定;进行氧的催化电还原时,在每次扫描前以空气饱和的溶液中能重复循环扫描60次,峰电流降低30%,催化氧电还原的活性顺序是FeTPP/GC>CoTPP/GC>MnTPP/GC;稳定性顺序是CoTPP/GC> FeTPP/GC>MnTPP/GC。  相似文献   

13.
用固体微粒伏安法在电极表面直接获得了铜卟啉、铁卟啉及钴卟啉,在氯化钾支持电解质认中用循环安法对meso-四苯基卟啉(H2TPP)及现场合成的金属卟啉的固体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表征,作为电荷补尝,实验证明在固体金属卟啉还原及氧化过程中同时伴随有钾离子在昌胞中的迁移,文中对金属卟啉的形成机理及其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金属卟啉的直接电化学合成及其固体微粒伏安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固体微粒伏安法在电极表面直接获得了铜卟啉、铁卟啉及钴卟啉,在氯化钾支持电解质溶液中用循环伏安法对meso四苯基卟啉(H2TPP)及现场合成的金属卟啉的固体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表征.作为电荷补偿,实验证明在固体金属卟啉还原及氧化过程中同时伴随有钾离子在晶胞中的迁移,文中对金属卟啉的形成机理及其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应用水溶性卟啉显色剂吸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已有报道,但未见到利用非水溶性Meso-四(4-甲氧基苯基)卟啉作显色剂测定铜的报道。本文研究了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存在下,铜与T(4-MOP)P的显色反应,反应溶液pH 5.92,经沸水浴加热35min,铜与T(4-MOP)P形成有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16nm,摩尔吸光系数为ε=1.16×10~5,铜在0~3.0μg/25ml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经对地下水样品分析获得很满意效果,相对标准偏差<3%。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用大环卟啉衍生物测定铜具有很高灵敏度。Ishii等和吴其荘等研究了非水溶性卟啉TPP与铜的显色反应。我们对非水溶性卟啉T(4-NH_2)PP进行了合成,并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与铜的络合反应。结果表明,此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 (一)仪器及试剂 T(4-NH_2)PP:我们采用Collman等人的方法稍加修改合成。元素分析计算值(C_(44)H_(34)N_8):C,78.34;H,5.04;N,16、6。实测值:C,78.71;H,4.76;N,15.76。以N,N-二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四苯基卟啉(H2TPP)及铜卟啉(CuTPP)和锌卟啉(ZnTPP),获得了配合物[Zn(TPP)(DMF)]的晶体。制备了金属卟啉、异烟酸共修饰的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金属卟啉/异烟酸/二氧化钛,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卟啉和异烟酸负载于TiO2表面,未改变TiO2的晶型。在光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4-硝基苯酚(4-NP)时显示了好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卟啉吡啶季铵盐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1.0邻苯二甲酸氢钾-盐酸缓冲溶液中,新卟啉吡啶季铵盐显色剂——溴化5-[4-N-(对硝基)苄铵基吡啶基]-10,15,20-三(4-N-吡啶基)卟啉与铜(Ⅱ)形成1∶1配合物。在此显色反应中,新卟啉试剂具有显色和表面活性剂双重功能。此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27.0nm,表观摩尔吸光率为1.78×105L.mol-1.cm-1,铜(Ⅱ)质量浓度在0.12mg·mL-1以内符合比耳定律。该方法应用于3个环境水样中铜(Ⅱ)的测定,测定值与已知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4%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用双瓷管电阻炉燃烧-气相色谱法准确测定铜及铜合金中表面碳和体内碳,检测灵敏度可达亚ppm级。研究了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时表面碳和总碳量测定的影响以及各种纯化氧气的方法与空白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铜卟啉,钒氧卟啉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煜  何明威 《应用化学》1996,13(6):67-68
铜卟啉、钒氧卟啉的合成王煜,何明威,王军强,武靖荣(山西大学化学系太原030006)关键词卟啉,铜卟啉,钒氧卟啉,合成合成金属卟啉,通常是先合成卟啉,再将卟啉与金属盐反应,经柱色谱分离后得到目标化合物[1].本文报道以酚为溶剂,使吡咯、芳香醛和乙酸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