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二月五日一九日澳大利亚,伯斯(Pertb)生物药物聚合物的进展四月十一日一十四日日本,京都聚合物加工学会六月五日一九日西德,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第九次国际阳离子聚合和其他过程讨论会六月二十六日一二十八日南朝鲜,汉城TupAc国际功能高分子设计讨论会七月二日一七日意大利,科木(como)第九次国际有机固体化学会议七月十日一十三日捷克,布拉格(P rague)聚合物的核磁共振七月十七日一二十日捷克,布拉格(Prague)聚合共混物七月十八日一二十日英国,兰开斯特(Lancaster)自由基聚合讨论会十月二十九日一十一月三日日本,东京(Toky。)微电子用…  相似文献   

2.
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第11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11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11—ICCE)于1991年8月25—30日在英国约克(York)城举行。600多名代表来自60余个国家,这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一次盛会。共同探索的主题是:“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Bringing Chemistry to Life)。本届会议由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英国科学教师联合会(STC)共同组织。大会主席是英国York大学的D.J.Waddington教授。在短短的五天内,会议安排了6个全会报告、22个分会报告、20个专题讨论(Symposia)、33个讨论会(Workshop)和30C多个张贴论文。我国学者投寄论文11篇.但限于经费,实际出席会议的代表仅四名,他们是北京大学华彤文、北京师范大学田荷珍、天津耀华中学前任校长孙若涵和北京工业大学在英国Sheffield大学的访问学者张敦信。他们向大会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共同组织主办的"国际精细化学与功能高分子会议"于1992年9月11~16日在杭州召开(Internation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s),杨士林教授(浙江大学)为名誉主席.沈之荃教授(浙江大学)和江英彦教授(中科院化学所)为会议主席.出席代表200人,其中来自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墨西  相似文献   

4.
氨基氮杂环荧光分子改性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荧光高分子材料 ,由于其独特光学性质 ,成为功能高分子研究热点[1~ 3 ] .一般而言 ,荧光聚合物的合成有两种方法 ,一是首先合成荧光单体 ,然后与其他适宜单体聚合 ,得到荧光聚合物 ,然而荧光单体结构复杂 ,提纯困难 ,难以获得高分子量、成膜性能好的聚合物[4]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官能团的反应 ,用荧光物质对聚合物进行化学改性来制备[5,6] .苯乙烯 马来酸酐共聚物 (SMA)是一类成本低廉 ,性能良好的商品化聚合物材料 ,主链中含有具有反应性能的酸酐基团 ,这就使通过化学改性制备荧光聚合物成为可能 .本文通过 2 氨基苯并咪唑 ( 1 ) ,4 …  相似文献   

5.
超分子聚合物是超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光响应的功能基团以非共价作用构筑到超分子聚合物体系中,得到光响应型超分子聚合物,从而能够将超分子聚合物的独特性质与光化学反应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构筑新型的光功能材料.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本课题组有关光响应超分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工作:介绍了主链型的光响应超分子聚合物的光调控组装和解离,超分子聚合物和共价聚合物的光控可逆切换和光调控组装形貌;另外还举例介绍了具有自修复和室温磷光发射等功能的侧链型光响应超分子聚合物,并对刺激-响应的超分子聚合物领域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多孔有机聚合物荧光材料既具有孔隙度高的特点,也具有突出的荧光性能.当其骨架上存在与特定分析物(如硝基芳香爆炸物、金属离子、阴离子等)的结合位点时,便赋予其荧光传感的功能.按照不同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材料的类型,即无定型的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晶型含配位键的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晶型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综述了近年来多孔有机聚合物荧光材料的研究新进展,特别是它们基于有机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及其荧光传感应用.继续从分子层面设计新型的荧光COFs材料是未来可循环使用的高效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是重复单元经氢键相互作用连接在一起的阵列,可生成液晶态,多样化的几何形状和高有序的凝聚态结构。氢键的温度敏感性和可逆性导致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具有和传统共价键结合的聚合物不同的性能。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是一类动态的智能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可在光化学、光电转换、非线性光学、弹性体、水凝胶和生物医用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从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化学(合成与机理)、物理(结构与性能)和工程(加工与应用)三个方面介绍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将超支化结构引入发光聚合物体系,合成了多种具有光、电功能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发光和化学传感器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这类聚合物溶解性好,热稳定性高.通过改变聚合物端基,可以调节聚合物的电子、空穴传输性质,控制聚合物膜的形貌,改善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及器件的性能.如以吡啶基团为端基的超支化聚合物,固体膜中的荧光量子产率高达88%,不仅可以甩膜,还可以拉制LB膜,或通过自组装技术得到稳定均匀的功能性薄膜.  相似文献   

9.
石墨烯化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墨烯是由纯粹的sp2碳组成的二维蜂窝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聚合物是由某些小分子结构单元组成的链状或网状大分子,包含大量氢,氧,氮等杂原子或大量功能基团.由于石墨烯具有超大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学性能,国内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基于石墨烯的高性能储能器件,包括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同时,由于微孔聚合物具有高度可控的结构和超大比表面积,这种新型的聚合物可望广泛应用于气体存储、催化及传感领域.近年来,结构介于石墨烯和聚合物之间的一系列过渡型材料受到广泛关注,迅速成为能源等领域特别是储存领域的研究热点.这类材料同时具有石墨烯单元结构和聚合物片段及功能.但与传统的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比较,这类材料中的石墨烯结构是由聚合物前驱体及聚合物本身在较高的温度下经过脱氢、重构、稠环化等苯环化学的成键反应逐渐长大而形成的;或者通过石墨烯的化学打孔、化学功能化、化学片段化逐渐形成的石墨烯与聚合物共存的独特结构.这些形成的石墨烯单元被有机链或片段相互连接,形成各式各样的带有化学功能的多孔结构与网络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同时拥的良好的电子传输通道和离子传输通道,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在能源储存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这种具有独特结构的石墨烯片段与聚合物片段共同组成的结合体称之为石墨烯化聚合物(graphenal polymer),名称的准确与否还要聚合物界前辈与同仁一起决定.本文结合本课题组这几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思路以及其他的部分本领域同行报道的一些工作进展,集中讨论石墨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储能领域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相转化过程主要通过相分离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因素对聚合物膜的微孔结构进行调控,该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物理过程,不涉及膜的表/界面功能调控。微孔膜的表/界面功能如抗污染性能、抗菌性能和抗凝血性能等对于分离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相转化全过程赋予聚合物微孔膜表/界面特定化学功能的方法,即"化学相转化",其本质是围绕相转化全过程控制功能分子在膜及微孔表面的迁移路径及固定方式,实现了膜的表/界面功能化。总结了通过"化学相转化"进行聚合物微孔膜的表/界面功能化策略,根据功能分子迁移路径可分为:基于铸膜液的由内而外(Inside-out)迁移及原位交联功能化策略、基于凝固浴的由外而内(Outside-in)迁移及离域交联功能化策略、基于微孔膜的自上而下(Top-down)迁移及界面交联功能化策略,从而实现了聚合物微孔膜的表/界面功能化改性及其在水处理、油水分离和血液净化等方面的应用。"化学相转化"理论为高性能、多功能聚合物微孔膜的制备及其分离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功能分子的引入也会对相转化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膜的微孔结构,本课题组将从微孔结构调控和表/界面功能化这两个方面完善"化学相转化"理论。  相似文献   

11.
连接子化学已经成为聚合物合成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作者课题组运用连接子化学合成多种特定结构功能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运用缩合反应、开环反应、点击化学实现连接子反应,以及可逆的连接子的设计和构筑.最后展望了连接子化学在聚合物合成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染料木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识别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染料木素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双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四氢呋喃(THF)为溶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染料木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静态平衡结合实验研究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染料木素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能.结果表明,与化学组成相同的相应非印迹聚合物相比,染料木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染料木素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更好.利用所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填充固相萃取小柱,可以选择性地从豆奶粉中分离、富集染料木素;此外,该分子印迹聚合物还有望用于其他豆制品的分析检验.  相似文献   

13.
运用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了聚丙氨酸多肽片段(Ala)5与高分子齐聚物聚苯乙烯(PS, 分子量2000)及聚异戊二烯(PI, 分子量2210)共聚而成的类蜘蛛丝蛋白聚合物——聚苯乙烯-co-聚丙氨酸聚合物(PS-co-PAL)和聚异戊二烯-co-聚丙氨酸聚合物(PI-co-PAL)的结构及分子运动. 聚合物13C CP/MAS NMR(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谱及其旋转坐标系中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ρ(13C))的结果表明, 此两种聚合物中多肽片段(Ala)5具有相同的化学位移, 即相似的化学环境和二级结构, 并具有相近的T1ρ(13C), 即类似的聚集态结构. 聚合物的宏观力学性质明显不同: 常温下, PS-co-PAL呈硬颗粒状, PI-co-PAL呈橡胶状且易拉伸. 结果说明聚合物力学性质与高分子链段的性质密切相关. PI-co-PAL聚合物的PI链段, 其骨架—CH2CH—的T1ρ为(5.3±0.4) ms, 而PS-co-PAL聚合物的PS链段, 其骨架—CH2CH—的T1ρ为(47.0±5.5) ms, 说明二聚合物中PI链段较PS链段更为柔软. 另外,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化学位移计算证明, 聚合物PS-co-PAL和PI-co-PAL中多肽片段(Ala)5的二面角均为(-131°, 142°), 说明它们以β-折叠构象存在.  相似文献   

14.
第二届国际水热反应学术会议(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ydrothermal Reactions)于1985年8月12—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国际高压科学技术协会(IAHPST)、国际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协会(IAGC)、晶体生长国际组织(IOCG)、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和材料研究学会(MRS)联合筹办。大会主席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H.L.Barnes 教授和美国贝尔实验室 R.A.Laudise 博士。有来自10个国家的147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由兰州大学和加拿大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联合主办的国际自由基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9月6日至10日在兰州举行。这是在自由基化学方面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  相似文献   

16.
无机聚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机聚合物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聚合物化学交叉点上发展起来的,与材料科学紧密相关的化学新领域。无机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组成、结构、性能的研究;对具有特殊功能无机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开发是当前化学科学和材料科学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无机聚合物的主要内容,包括定义、主要类型、重要无机聚合物及其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7.
超分子树枝聚合物起源于聚合物链结构的2个重要进化(树枝链和超分子),是通过建筑模块在芯、支化单元或表面的分子自组装(非共价键连接)生成的树枝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新颖的物理、化学等功能。超分子树枝聚合物的进一步自组织可形成液晶态或柱状体等有序结构。超分子树枝聚合物可分为氢键型、金属配位型、π-π堆叠型、离子型、拓扑型(含轮烷和索烃结构)、混合型(含2种或2种以上不同非共价键)等类型。本文综述各种类型超分子树枝聚合物的合成、结构、聚集态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一种新颖的可对槲皮素分子进行选择性测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修饰电极.在碳纳米管(CNT)独特的结构和力学性能作用下,以吡咯(Py)为功能单体,槲皮素为模板分子,电聚合方法制备了槲皮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修饰电极(PPy/CNT/GCEMIP).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界面性质,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  相似文献   

19.
超分子聚合物是高分子科学与超分子科学交叉的研究方向.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在中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中国的学者们对推动此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在新的超分子聚合方法、可控超分子聚合以及功能超分子聚合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本文总结和评述了中国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与动态,并展望了超分子聚合物化学、超分子聚合物物理、超分子聚合物表征及功能超分子聚合物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对根皮苷具有仿生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本课题组所建立的紫外光谱法筛选并确定了制备根皮苷分子印迹聚合物所需的功能单体(4-乙烯基吡啶)及其与模板分子间的最佳比例(6∶1).然后以根皮苷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根皮苷分子印迹聚合物.经研磨、过筛、索氏提取去除模板分子后得到相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颗粒.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根皮苷的结合与识别能力.结果表明与化学组成相同的非印迹聚合物相比,根皮苷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根皮苷具有较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