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pH=4.5HAc-NaAc缓冲介质中,吐温-80存在下,2-(4安替比林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ADA)与铜生成2:1红色络合物,λmax=520nm,ε=5.24×10^4L·mol^-1·cm^-1。铜含量在0-20μg/25mL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用于食品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1-(偶氮苯基)-3-(4,5-二甲氧基-2-苯甲酸)-三氮烯(ABDMBAT)试剂与Cu(Ⅱ)的显色反应。在TritonX-100的存在下,pH 11.0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铜形成红色络合物,ABDMBAT与Cu(Ⅱ)形成的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4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8.26×104L.mol-1.cm-1,Cu(Ⅱ)在0—14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3.
根据2-(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酚(PADMAP)与铜的显色反应及Waters Porapak^RSep-Park固相萃取小柱对显色络合物的固相萃取,建立了一种测定水样中μg/L级铜的新方法。在Ph=6.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存在下,PADMAP与铜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用Waters Porapak^R Sep-Park固相萃取小柱富集,用乙酰洗脱后用光度法测定,可测定水样中μg/L级的铜。方法用于几种饮用水中铜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2SiO4:Mn^2+粉末,探讨了体系pH值、热处理温度、煅烧气氛对材料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PL)谱等分析手段对Zn2SiO4:Mn2+粉末的结构、颗粒大小、形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胶的pH值影响制备的粉体的结晶性和颗粒大小,当溶胶pH值为4.34时,体系水解缩聚反应充分,所得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强度最强;煅烧气氛显著影响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前驱体在N2(90%)+H2(10%)的还原气氛下煅烧得到的发光粉发光强度最强;最佳热处理温度为900℃。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两种不同基质的掺杂3d_(z ̄2)基态铜(Ⅱ)苯并15冠5配合物(Cu(Ⅱ)B15C5)的粉末样品,ESR测定结果表明,以B15C5为基质时,Cu(Ⅱ)B15C5的轴向配体是H_2O;而以Mg(Ⅱ)B15C5为基质时的轴向配体则是.不同的轴向配体对ESR谱的线型有着较大的影响。利用Bleaney公式,计算了键参数,并对成键特性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投药量、搅拌时间、pH等对K2FeO4去除水中Mn(Ⅱ)效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pH=6和弱碱性条件下,Mn(Ⅱ)的去除率相对较高;K2FeO4与Mn(Ⅱ)的浓度比越大、搅拌时间越长,Mn(Ⅱ)的去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新显色剂4,4'-二(2,6-二溴-4-硝基苯基重氮氨基)联苯与Hg(Ⅱ)的显色反应,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存在下,于pH8.8的Na2B4O7-HCl缓冲溶液中,试剂与Hg(Ⅱ)形成2:2橙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49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62×10^4L·mol^-1·cm^-1。Hg(Ⅱ)量在0-12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用于废水中微量Hg(Ⅱ)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在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络合萃取邻氨基苯酚(OAP)实验中,研究了稀释剂种类、溶液的初始pH值等因素对OAP稀溶液分配比(D)的影响。溶液的初始pH值对萃取结果影响较大,当初始pH值在pKa1和pKa2之间时,分配比出现峰值;二(2-乙基己基)磷酸主要是通过离子缔合和质子交换来实现萃取的,而稀释剂则主要是物理萃取,在同一浓度下,二(2-乙基己基)磷酸的萃取能力随稀释剂的极性增大而提高,极性环境优于惰性稀释剂环境。红外光谱分析证明萃取过程存在离子交换和离子缔合反应。  相似文献   

9.
用光谱法研究了大黄素-铜(Ⅱ)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在pH=5.6时和最大发射波长434nm处,核酸能显著地猝灭大黄素-铜(Ⅱ)的荧光强度。在最佳条件下,对ctDNA和yRNA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18—2.2μg/mL和0.16—2.3μg/mL。通过合成试样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2-(2-喹啉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光度法测定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4.0的磷酸盐缓冲介质中,CTMAB存在下,2-(2-喹啉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QADMAA)与铜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络合物λmax=580nm,ε=1.14×105L·mol-1·cm-1.铜含量在0.01-0.6μg/mL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用于环境样品中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顺磁共振法,可见光在酶活性测量研究从小牛场粘膜提纯的碱性磷酸酶(AKP)在pH5.8条件下与外加的Cu(Ⅱ)离子直接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外加Cu(Ⅱ)离子进入AKP活性中心位点,取代了活性中心位点的Zn(Ⅱ),使酶活性下降。随着pH值的升高,Cu(Ⅱ)在活性位点间发生迁移,形成同一亚基上两个铜的抗铁磁性偶合,导致EPR垂直分量信号强度下降和可见光谱最大的吸收峰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合成并表征了5-{2-[4-(2-氨基苯并咪唑)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及其铁(Ⅲ)、锰(Ⅲ)、钴(Ⅱ)和锌(Ⅱ)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UV-Vis,IR,FAB,MS及^1H NMR谱,结果表明表明该类配合物中尾端基团配位于金属中心,且这类配合物在过氧化氢存在下,可催化烯烃的氧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新试剂5-(偶氮苯)-8-(4-硝基-1-重氮苯)-氨基喹啉(PANPAQ)与铜的显色反应,在弱碱性介质中,吐温-80存在下,PANPAQ与Cu(Ⅱ)反应生成2:1紫色络合物,λmax=615nm,ε=5.19×10^4L·mol^-1·cm^-1,铜含量在0-15μg/25mL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用于生物样品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种新试剂:5-(4-氯苯基偶氮)-8-苯基磺酰氨基喹啉(CPBSQ)在聚乙烯醇存在与铜(Ⅱ)的荧光反应。结果表明:在pH=7.5的硼砂-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中,铜(Ⅱ)λex/λem=327nm/368nm产生强荧光。依此建立一种高灵敏和选择性的荧光分析方法,该法能检测0.10-50μg/LCu(Ⅱ),其检出限为1.06ng/L。用此法测定了废水、人发和食品中铜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芬布芬对牛血清白蛋白,铜(Ⅱ)对牛血清白蛋白以及铜(Ⅱ)对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铜(Ⅱ)和芬布芬均可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静态猝灭,并且在铜(Ⅱ)存在下,芬布芬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为8.44×104,结合位点数为0.97.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的结果表明,芬布芬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随铜(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很据三者结合反应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芬布芬、铜(Ⅱ)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金文斌 《光谱实验室》2003,20(3):356-358
研究了pH 4.0-5.0的乙酸-乙酸钠缓冲介质中,有CTMAB存在下,1,5-二(2-羟基-5-氯苯)-3-氰基甲月替(HCPCF)与铜的显色反应.铜(Ⅱ)与HCPCF形成1∶3稳定的蓝色配合物,λmax=622nm,ε622=3.3×104L*mol-1*cm-1,在0-24μg/25mL铜浓度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可直接用于茶叶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文  陶敏 《光谱实验室》2002,19(4):474-477
研究了在Tritonx-100体系中,以1-(2-吡啶偶氮)-2-萘酚(PAN)为显色剂,在PH8.7条件下,先用柠檬酸钠掩蔽大部分的铁,然后用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消除残存的铁、铜、锰、钴的干扰,从而测定含铁络合物中微量锌。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均为满意。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光外差-磁旋转-速度调制吸收光谱技术,在可见光波段范围16800-17573cm^-1,对N2^+的A^2Ⅱu-X^2Σg^+(12,6)、(11,5)、(7,2)带和B^2Σu^+-x^2Σg^+(1,5)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推导了双原子分子振动转能级在受到微扰作用时的有效哈密顿量形式,并分析了N^2+的A^Ⅱu-B^2Σu^+之间存在的微扰相互作用,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精确的电子态微扰常数ξe、η。  相似文献   

19.
Cu、Zn-SOD酶模型化合物催化O-2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NBT法,利用721分光光度计,在pH=7.8的条件下,测定了前文所合成的含N、O的S的Schiff碱及其铜(Ⅱ)、锌(Ⅱ)配合物催化O2^-歧化的活性,并探讨了平均抑制率与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林祥潮  黄晓东 《光谱实验室》2009,26(6):1564-1567
报道了1-(4-硝基苯)-3-(2-吡嗪)-三氮烯(NPPT)的合成及与锌(Ⅱ)的显色反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于pH8.8的KCl,H3BO3-NaOH缓冲介质中,NPPT与锌(Ⅱ)形成4∶1的黄棕色络合物,在465nm处有一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15×104L·mol-1.cm-1,10mL溶液中,锌(Ⅱ)量在0—0.56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中微量锌的测定,测定结果与AAS法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