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 运用基尼系数、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 研究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分布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1)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分布数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洲际分布呈现高度集中, 主要聚集区是东亚与东南亚、地中海-红海以及加勒比海沿岸, 太平洋、印度洋与大西洋为散点分布. (2)影响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因素主要为海洋地形、海水温度、陆地气温、洋流、潮汐、海水能见度、珊瑚礁等, 相关因素影响程度与广度因海域呈现地域综合导控, 使得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主要聚集在热带海域等地.  相似文献   

2.
考虑海洋旅游发展程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域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旅游用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官方渠道采集的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模型量化指标权重,根据TOPSIS法原理对沿海县(市、区)旅游海域质量进行排序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海域等级。结果表明:(1)人均海洋旅游总产值、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水质量指数3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用海质量影响显著,海水质量指数有反向影响。(2)2007―2016年,浙江省沿海18个县(市、区)旅游用海等级变动较大,“北强南弱”特征明显。(3)比较2007年标准,第二、三、四等级县(市、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五、六等级县(市、区)数量明显减少,旅游海域质量等级整体提高,等级数量变化与沿海县(市、区)海洋旅游发展态势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考虑海洋旅游发展程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域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旅游用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官方渠道采集的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模型量化指标权重,根据TOPSIS法原理对沿海县(市、区)旅游海域质量进行排序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海域等级。结果表明:(1)人均海洋旅游总产值、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水质量指数3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用海质量影响显著,海水质量指数有反向影响。(2)2007―2016年,浙江省沿海18个县(市、区)旅游用海等级变动较大,“北强南弱”特征明显。(3)比较2007年标准,第二、三、四等级县(市、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五、六等级县(市、区)数量明显减少,旅游海域质量等级整体提高,等级数量变化与沿海县(市、区)海洋旅游发展态势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海洋保护区是通过限制人类活动为海洋生态保育与恢复提供时间和空间的区划工具.开放的海洋环境使得海洋保护区存在边界模糊、功能区重叠等问题,弱化了海洋保护区的实际效果.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海洋保护区界定与保护区划决策模式差异,诊断出海洋保护与管理困境:(1)全球海洋保护区的分类标准与边界划分差异大,海洋保护强度与管控水平迥异,不利于评估全球海洋保护的实际效果;(2)海洋环境缺少明显的分界线,开发并普及保护区规划决策支持工具与系统,发展大规模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有利于海洋保护区优化其管控措施;(3)推动区域联合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制,学习跨界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经验,参与国际海洋保护与远洋保护区设计,是海洋保护区的全球发展态势.未来,海洋保护区应加强相关理论探索,优化其规划决策流程,推动中国毗邻海域的跨界海洋保护,以期为海洋保护区选划和管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论坛文本数据,采用内容分析和对应分析法,以关中、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游客对西安的旅游形象为靶标,对比研究距离对西安国内旅游形象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目的地形象(TDI)随着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简称O-D对之间)距离的增加发生"瘦身"现象,形象词汇频率分布服从幂律衰减规律;2O-D对之间的距离差异会导致游客对同一目的地的认识和关注重点存在差异;3O-D对之间的距离对游客的旅游地整体评价影响较小,但对旅游景点吸引力有衰减作用,衰减速度与景点级别高低有关;4西安旅游形象可分为旅游吸引物、设施和服务、休闲娱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旅游地评价等6个维度;5西安旅游还处在"景点旅游"而非"城市旅游"阶段.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2009年深圳周边海域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量、渔业产量及旅游收入等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深圳市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深圳市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其供给价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滨海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深圳市海洋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增加的内在驱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其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旅游交通通达性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地建设的必要条件,对目的地的运营和稳步发展至关重要.应用通达性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平均最短路径长、网络密度、中心势等指标,对西安目的地内部45个旅游景点和10个交通口岸的旅游交通通达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1)旅游交通具有不同于普通交通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用普通交通通达性指数来衡量旅游交通通达性.(2)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分别是度量目的地内部各景点之间或交通口岸到景点之间点对点便利度、中转便利度和全网直达便利度的合适指标,网络密度、程度中心势和中介中心势等指标是衡量目的地内部旅游交通网络发育程度的合适指标.(3)虽然西安目的地内部景点之间、交通口岸与景点之间的交通道路连接水平较高,但公交线路包括旅游专线数量和分布状况、机场大巴站点数量和设置位置等不能完全满足散客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有待提高.(4)西安目的地内部景点的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亟待通过改变偏远景点与市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连接方式提高偏远景点的旅游交通便利程度.(5)在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日益散客化的形势下,旅游城市的交通规划应重视散客旅游者的交通需求.提出了新的旅游交通通达性评价视角和指标.  相似文献   

8.
港口运输海域价格确定方法   总被引:30,自引:30,他引:0  
港口运输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不仅是保证海域有偿使用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推动海域市场化运作的重要技术依据.根据港口运输海域的环境条件以及周边海洋经济的发达程度、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构建了价格评估指标体系,以官方数据为基础并利用多元回归计量模型量化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据国家海洋局、财政部制定的海域等别和使用金征收标准,采用改进的TOPSIS法插值计算浙江省沿海县(市、区)港口运输海域价格.结果表明:指标权重随着海洋经济、区域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并且港口运输海域价格呈现与之同步变化的规律;港口运输海域价格与等别、海域质量紧密相关;价格增长幅度受海域使用金增长幅度和海域质量排序的影响.最后,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采用多元回归赋权TOPSIS法确定港口运输海域价格的优势及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太阳号(SONNE95)1994航次的南海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出了有孔虫,并分析了它们的氧碳同位素组成.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主要和海洋物理因素有关.在蒸发作用较强的东沙、中沙和南沙海域,表层种G.ruber氧同位素偏重,而在淡水来水方向,即南海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其氧同位素偏轻;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a的氧同位素等值线图,指示氧同位素较重的黑潮水经由巴士-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并与氧同位素偏轻的南海冲淡水混合.浮游有孔虫的碳同位素空间变化趋势主要受海洋生物因素影响.在饵料来源丰富的珠江口外水域,以及光照充沛的南沙海域,G.ruber的碳同位素偏轻.在黑潮水所经之处,P.obliquiloculata的碳同位素偏重.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等值线在东沙和中沙海域变化梯度较大,与黑潮入侵引起的海水环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图像学理论进一步阐释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和形成过程,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清晰度概念,以及形象清晰度测评指标体系,并以老牌旅游城市西安为案例地,对不同群体旅游者心目中的西安旅游形象清晰度进行了测评.研究表明:(1)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主动或被动地接收旅游目的地各种旅游信息,并在大脑已有的认知水平下,对所获取的旅游信息进行组合、拼接以及评价形成的目的地心理认知“图像”.(2)旅游者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均存在目的地形象清晰度差异.旅游者了解目的地的信息类型越多样、内容越丰富,目的地形象清晰度越高.反之,则清晰度越低.旅游目的地形象清晰度可划分为要素清晰度、维度清晰度和整体清晰度3种类型.(3)旅游目的地形象清晰度与O-D对距离有关.(4)旅游目的地形象清晰度可以用旅游目的地形象描述词汇的频率、多样性指数及词汇网络中心性指标等进行测评.  相似文献   

11.
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沿海湿地生态旅游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分析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基础上,提出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4个创意,即建设盐城国家海洋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射阳河-新洋港荷兰式国家低地生态公园;创建中国海盐文化博物馆和盐文化公园;利用东沙自然综合体在地貌形态、水文动力条件、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独特性,启动世界海洋自然遗产申报程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义工旅行在年轻人中的普及,不少义工组织、旅行社和旅游目的地纷纷推出义工旅行项目。然而目前的项目安排大多仿照国外,对国内年轻人的需求认识尚不明晰,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也相对匮乏。鉴于此,以Voluntour和EASIN义工旅行组织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严格遵循量表开发的流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3次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方法,从多个角度验证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基于中国情境的义工旅行动机量表。研究结果表明:(1)由4个维度17个测量项目组成的量表,整体结构良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可成为义工旅行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2)义工旅行的动机维度可划分为休闲逃避、深度体验、自我服务/发展与利他四类,动机中的利他维度是区分义工旅行与背包旅行、打工度假旅行的关键属性,是年轻人选择深度休闲方式的一种体现;(3)与国外研究相比,基于中国情境的量表无保护功能与宗教参与的动机维度,且社交动机表现不突出。最后,探讨了义工旅行项目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义工旅行在年轻人中的普及,不少义工组织、旅行社和旅游目的地纷纷推出义工旅行项目。然而目前的项目安排大多仿照国外,对国内年轻人的需求认识尚不明晰,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也相对匮乏。鉴于此,以Voluntour和EASIN义工旅行组织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严格遵循量表开发的流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3次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方法,从多个角度验证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基于中国情境的义工旅行动机量表。研究结果表明:(1)由4个维度17个测量项目组成的量表,整体结构良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可成为义工旅行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2)义工旅行的动机维度可划分为休闲逃避、深度体验、自我服务/发展与利他四类,动机中的利他维度是区分义工旅行与背包旅行、打工度假旅行的关键属性,是年轻人选择深度休闲方式的一种体现;(3)与国外研究相比,基于中国情境的量表无保护功能与宗教参与的动机维度,且社交动机表现不突出。最后,探讨了义工旅行项目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赤潮已经成为我国东海最普遍的海洋灾害之一.利用卫星手段监测赤潮也由来已久.采用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静止卫星对东海近几年的赤潮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研究表明:1)利用Quick Atmospheric Correction(QUAC)获取GOCI的归一化离水辐射率,其中nLw(555nm)作为赤潮事件的特征波段来监测赤潮是有效的;2)以nLw(555nm)为峰值且通过小于1.5mW·cm~(-2)·sr~(-1)·μm~(-1)这一阀值信息来监测中国东海3次不同时间和区域的赤潮事件.3次事件分别为2011年5月东海原甲藻事件、2011年7月中肋骨条藻事件和2014年5月东海原甲藻事件;3)赤潮面积的日变化主要受有效光合辐射和潮位的影响.通过QUAC获取归一化离水辐射率GOCI-nLw(550nm),将nLw(555nm)作为特征波段来获取赤潮信息,并结合光照强度、潮位、温度等参数,分析了赤潮面积日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云南省丽江束河古镇客栈、餐厅的游客留言作为研究资料,探究古镇游客的旅游体验及其深层次的内在结构关系.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共得到28个概念和7个范畴,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个人情感、印象丽江、旅行经历、人生哲学、自然环境、逃离遁世、文化氛围.并对编码所得概念进行共现分析,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构建各节点的共现结构关系.结果表明,个体之间的旅游体验存在很大差异,游客旅游体验具有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束河古镇游客的旅游体验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三层级结构,这是游客、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并据此为相关旅游经营与管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社区居民是民族村寨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他们既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又因身处旅游地而直接承受着旅游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随着西部民族地区日益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追赶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社区居民旅游态度的研究便具有了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社会资本和地方感作为理论基点,以贵州省黔东南西江苗寨和黎平肇兴侗寨作为实证案例,采用层次回归法,从社区中"人-人"关系和"人-地"关系入手探索居民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的前导因素,并就民族社区社会资本、地方感的培育和提升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咨询.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共有背楣目、囊舌目软体动物30种,隶属于7科15属,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有些种类向北可以分布到达黄、渤海,部分种类仅分布于黄、渤海.区系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对落实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实现社会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灾情指数模型评估了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的自然灾害受灾程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自然灾害时空格局演变的社会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中国自然灾害受灾程度总体有所下降,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格局,高受灾中心集中在西南、东南地区;(2)受灾面积对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生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倒塌房屋数量对本地区及邻近省域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3)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负效应自东向西逐渐增加;农业生产效应呈西正东负的格局,这与省域受灾程度、灾害种类及防灾减灾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