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磁性石墨     
云中客 《物理》2004,33(4):297-297
德国来比锡大学的EsquinaziP教授及其同事们利用质子对石墨样品进行辐射,可使石墨在室温下转变为一种纯碳的、不含金属的、轻型的磁性材料.众所周知,碳元素具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固体形态:一种是粉末状的石墨,由于它在二维层间只有松散的键约束,因此可用来作为润滑油或铅笔芯;第二种是钻石,由于它在三维空间内都有紧密的约束而成为坚硬的宝石;第三种就是著名的富勒球;其他还有碳纳米管等.所有这些固态碳都具有重要的电性质,但都没有磁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由纯碳组成的样品具有磁性,当然除了保持温度在绝对零度附近的掺杂的石墨样品.来比…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单晶石墨、多晶石墨电导行为的差异.在8.15T磁场下,4.5K处单、多晶石墨的正磁电阻效应分别为69400%,170%,同时在0T,8T磁场作用下,多晶石墨的电导行为呈现类绝缘体型性质,但在单晶石墨中我们发现了与磁场相关的类半金属-绝缘体型转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单、多晶石墨电导行为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来源于库仑相互作用在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变得不可忽视,而多晶石墨样品却存在晶界散射. 关键词: 半金属石墨 类半金属-绝缘体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4.
5.
起硬石墨等     
  相似文献   

6.
石墨探针-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镍矿中的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但常有严重的基体干扰。消除基体干扰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实现恒温原子化。而探针原子化技术是实现恒温原子化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探针原子化技术是1978年由L'vov首先报导的。近年来,在探针技术的研究、探针装置自动化,以及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展。国内对探针-石墨炉恒温原子化技术的早期工作已有介绍,但尚未见实际应用的报导。本文用自制的探针装置,在180-80型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  相似文献   

7.
陆栋 《物理》1987,(12)
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低维物理学研究的发展是这总趋势中的一个方面.MOSFET(金属-氧化物-硅场效应晶体管)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二维电子气物性研究的新局面.量子霍耳效应、分数量子霍耳效应以及定域化现象的研究成为物理学的前沿.分子束外延技术结合超高真空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提供可能制造人们设计的种种奇特的新材料,例如原子级明晰的界面,亚微米级的几何图案结构,非晶态或晶态的半导体超晶格和金属超晶格,控制超晶格内的成分和掺杂等.这既为物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也为设计和制备新型器件提供了新途径. 二维物理学中的主要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改变石墨的内部形状,研究其对测试性能的影响。使用自制的几种类型的石墨套管,并将它们放入普通石墨管中,以减少石墨管内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对分析的影响,以达到改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FAAS)分析性能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管内的光束能量分布是不均匀的,石墨管内有相当大的区域并未被有效利用,特别是在石墨管中部。在普通石墨管内加入了内衬管后,管内部形状与光源光束形状接近,同时石墨管内的体积减小约20%,特别是在石墨管中部原子浓度较大部分的体积减小的比例更大一些,这使石墨管内原子浓度有所增加,灵敏度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研究也发现,加入了内衬管后较明显地改善了GFAAS的分析性能,结果的重现性和抗干扰能力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10.
金刚石、石墨和木炭都是自然界中自由状态的碳(C),它们三个本是一个家族,如同三个亲兄弟,但是,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亮晶晶的,是所有天然材料中最硬的材料;石墨是灰黑色的,  相似文献   

11.
《工程热物理学报》2021,42(9):2414-2418
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对蓄热能力和能量转化速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58号全精炼石蜡为基底相变材料,利用真空吸附法将石蜡与膨胀石墨结合,再通过搅拌将石墨片与材料均匀混合,以模压法制备了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并通过实验测试了复合相变材料不同方向导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导热性能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垂直于压缩方向的导热性能远高于压缩方向的导热性能;同时也发现石墨片的添加可以有效的增强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复合相变材料压缩方向导热性能随石墨片的添加先增大后减少;垂直于压缩方向的导热性能随石墨片的添加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张迷  陈元平  张再兰  欧阳滔  钟建新 《物理学报》2011,60(12):127204-127204
采用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堆叠石墨片对锯齿型石墨纳米带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计算了两种不同堆叠方式下锯齿型石墨纳米带的电导.研究发现,由于堆叠石墨片与石墨纳米带的耦合作用,锯齿型石墨纳米带的电导谱出现了电导谷.在远离费米能处,两种堆叠方式下的电导谷位置相近甚至重合;而在费米能附近,两种堆叠方式下的电导谷存在差异.此外,讨论了堆叠石墨片的几何尺寸对锯齿型石墨纳米带电子输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石墨片几何尺寸的增大,锯齿型石墨纳米带在两种堆叠方式下远离费米能处的电导谷逐渐向费米能方向移动,同时其费米能附近的电导谷在两种堆叠方式下的差异随石墨片尺寸的增大变得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堆叠石墨片能够有效地调制锯齿型石墨纳米带的电子输运性质.  相似文献   

13.
石墨探针技术/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人发中痕量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探针原子化技术对痕量锰进行了一系列条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石墨探针炉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重现性好,简便快速等特点,应用于人发中痕量锰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热解石墨平台石墨炉原子化器在环境分析中测定镉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热解石墨平台对环境标准物质和海水的测定,比较了基体改进剂钯(0.5mgml~(-1))和抗坏血酸(10mg ml~(-1))的实验特征量值和理论特征量值,选择了最佳实验条件。本文还介绍了环境标准物质的无标准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多孔石墨探针直接采集大气微粒物质(APM)后,立即用石墨探针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收集在探针上的APM中镉。实验表明,面积吸光度与镉的浓度在0-50μg/L呈良好线性关系。镉的特征量和检测出限分别为2.48和1.86pg,其相对标准偏 2.06%,分析标准参比其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0.15-99.29%和4.09%。方法准确、灵敏、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激发波长(325,405,514,633和785 nm)以及显微拉曼面扫描技术对不同芳香层片平均堆砌层数的煤系石墨及其表面石墨化均匀程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无序石墨,石墨微晶的尺寸较小并任意取向,随着平均堆砌度及堆砌层数增加,石墨微晶边缘的拉曼光谱特征显现。在无序结构向有序转化的同时,石墨微晶缺陷逐渐消亡,拉曼光谱一级模中D3、D4峰逐渐不显著或消失,但是其倍频峰均微弱出现,尤其2D1峰强度逐渐增大。将ID1/ID2参数的含义进一步引申为缺陷类型及平均定向性,且无烟煤的ID1/ID2极大,随着石墨微晶尺寸增大(d002<0.344 0 nm),至三维有序结构的石墨时ID1/ID2最小。在不同激发波长下G峰半高宽总是随着无序度的减小而减小,D1峰和2D1峰等均显示较强的色散效应,各峰强度随激发光能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紫外激发下,D1和G峰峰位差显著小于可见光激发。随激发波长的增加,D1峰向着低波数方向移动,2D1峰色散约为D1峰的两倍。高煤级煤石墨化过程中,非定向的芳香碳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结构演变产生各种中间相态,如残留煤岩显微组分(变镜质组和变惰质组)和新生的石墨组分(热解炭等)共存,因此采用(IG-ID1)/(PG-D1)≥0.3,ID1/IG<0.4,AD1/A(D1+G)<0.45等作为石墨和半石墨的界线,利用平面扫描区域成像来表征样品石墨化的表面均匀程度,取频数分布置信区间≤0.9来综合判定样品表面石墨化度为84.16%~86.40%,平均为85.49%,与利用X射线衍射(XRD)参数估计的石墨化度相当。  相似文献   

17.
类球状再结晶石墨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催化剂合金中再结晶石墨形貌随温度、压力的变化,找到了金刚石晶体形成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阵列碳纳米管薄膜,对阵列碳纳米管的石墨化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对样品形貌以及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实验参数对阵列碳纳米管石墨化程度影响的机理。结果发现,在一定催化剂浓度范围内,催化剂浓度过低时,阵列碳纳米管的石墨化程度较差,而随着催化剂浓度的增加,阵列碳纳米管的石墨化程度逐渐变好;生长石墨化程度较好的阵列碳纳米管需要合适的进液速度,进液速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得碳纳米管的石墨化程度变差;此外,生长石墨化程度较好的阵列碳纳米管也需要合适的生长温度,生长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得碳纳米管的石墨化程度变差。  相似文献   

19.
20.
涂锆石墨管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的有机锡和无机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涂锆石墨管石墨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进样测定了样品中总锡含量,用氢化物发生-有机溶剂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样品中有机锡,并通过差减法求得无机锡含量,无机锡和有机锡的测定检测限分别为27pg和58pg,精工为2.04%和2.13%,该方法可用于不同水样中有机和无机锡的测定,回收率在90.5%-98.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