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浩然  任明法  赵伟 《力学进展》2007,37(2):233-245
综述了复合材料缠绕壳体结构成型和使用过程的多场分析的国内外近代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缠绕成型工艺,固化工艺,超压工艺,使用过程中的应力分析,低速冲击损伤等相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 着重介绍了倍受航天界所关注的含薄壁金属内衬的复合材料缠绕容器的成型工艺和低速冲击损伤一体化研究工作, 并提出了该领域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一种由金属与固体润滑剂组合而成的轴承)的润滑原理、生产制备和研究进展,并列举了其在冶金、水利、船舶、工程机械及桥梁等方面的应用。 作者认为,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固体润滑技术的使用形式,并且兼具金属轴承的特点(如机械强度高、热传导性好等)和自润滑轴承的特点(如可用于高温、腐蚀、辐射和极压等环境),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伯朝  鲁才  刘泽 《力学进展》2022,52(1):153-179
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制造各种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消费电子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随着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开发新的微纳成型 (或微纳尺度塑性变形) 工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近年来, 产业界和学术界对微纳成型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开发微纳成型工艺、深入理解尺寸效应和变形行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聚焦不同材料体系如聚合物、非晶合金与晶体金属在微纳成型过程中的变形机理及其尺寸效应, 综述微纳成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最后, 对金属微纳成型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其关键力学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干膜润滑剂的组成、制备工艺、摩擦磨损特性和其转移润滑的作用机理,以及国外在航空工业中应用干膜润滑剂的概况和实例。文中对作者及其同事们所研制的硅酸盐基、聚酰亚胺基、环氧基以及磷酸盐基干膜的组成、制备工艺以及其摩擦磨损性能作了详细介绍,並与国外同类产品作了对比,证明国产几种干膜润滑剂基本接近日本同类干膜的水平。作者推荐将其应用于飞机有关零部件的润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自行设计研制的用于金属材料热变形的FR系列防护润滑剂的主要性能和应用。将这类润滑剂涂敷在热变形金属毛坯上,可以起到防护、润滑和绝热等作用。作者认为,FR系列防护润滑剂的高温粘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只要控制其在金属材料的变形温度下形成液态摩擦条件,它就能够发挥润滑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圆环试样墩粗法测定摩擦系数是优选与评定防护润滑剂的一种适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5.1 前言 本章叙述金、银、铅之类的软金属固体润滑剂,以及不属于本刊前几期介绍过的任何一类的其他固体润滑剂。  相似文献   

7.
摩擦与润滑是金属压力加工中的重要因素。在金属压力加工范围内,关于摩擦与润滑的机理、影响摩擦的因素、固体润滑剂与其它润滑剂的联用效果等方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金属成形加工中润滑界面滑移分析是工程技术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利用有限元及参数二次规划法分析研究了金属轧制过程入口区的界面滑移问题。结果发现,滑移速度可用参数二次规划技术直接获得,在压力分布和滑移速度之间不存在迭代过程;界面滑移可以使润滑油膜厚度明显减小,这与文献报道的试验结果一致;粘塑性润滑剂的初始极限剪应力和极限比例常是面滑移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了油膜厚度;当润滑剂和工件材料及厚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MD-2型水基石墨润滑剂的制备工艺及其使用的经济效果。MD-2型水基石墨润滑剂是以硅酸盐为粘结剂,在胶体分散体系中选用高纯度天然鳞片状石墨为分散相,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合理的。它具有强的附着力,良好的润滑性能,对模具有良好的隔热和冷却效果,脱模性能良好。和过去使用的重油、皂化液相比,不仅可提高模具寿命,还可提高锻件表面质量。MD-2水基石墨润滑剂可满足模锻对润滑剂的各项要求,目前正在逐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研定和发展粘结固体膜润滑剂主要是适应航空、空间和国防工业的需要。然而近年来,它们的使用已扩展到许多别的商品领域。在今天的世界上这些润滑剂已是如此重要,以致于日常生活中若没有它们将是无法想像的。本文给出了粘结固体润滑剂在商品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用途,並讨论了它们使用中的一些考虑。为了满足商品领域中的严格技术要求,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固体润滑刑,而且需要相当简便而又先进的工艺过程技术。本文详细探讨了在照相和汽车制造业的特殊使用中粘结固体润滑剂所使用的预处理类型及其对磨损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阐述了一些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摩擦学特性。根据配位化学的概念和有关配合物与金属表面间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的假说,将所测试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分成了3类。从摩擦学的要求来看,一些铌的硫代共价配合物显示了良好的摩擦学特性,可以与二硫化钼及石墨之类的固体润滑剂相比。然后,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别直接地和间接地分析了这些铌的硫代化合物的摩擦化学反应。 红外光谱提供了所谓第三体(即润滑剂降解残留物)和转移膜分子结构的数据,核磁共振波谱给出了摩擦前原始分子的电离特性。转移膜的非腐蚀接枝与双核表面配合物的形成有关。依照Lewis酸碱规则,润滑剂的碱度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资料及作者的研究工作,介绍了用于黑色金属冷挤压的高分子润滑剂。文中列举的10个应用实例表明,高分子润滑剂可以取代习用的磷化-皂化润滑。与磷化-皂化工艺相比,应用高分子润滑剂能大大简化生产工序,革除酸洗,解决酸雾和废酸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三种含有六氟乙酰丙酮阴离子和不同烷基链长咪唑阳离子的室温离子液体([Cnmim][hfac];n=4,6,8)润滑剂,以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基亚胺盐(L-F104)为参照样,研究了它们作为不同金属摩擦副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和理化性质,并探索了其结构中阳离子烷基链长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Cnmim][hfac]离子液体对金属基底材料腐蚀较轻,常温下作为钢/铜和钢/铝摩擦副的润滑剂均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并且随着其结构中阳离子烷基链的增长,热稳定性和黏度呈递增趋势,减摩抗磨作用也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玻璃润滑剂的配方、制备方法和有关性能。对它在锻压、挤压过程中的涂敷工艺作了概述,并列举了国内外的有关应用实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子轨道指数研究润滑剂分子与金属表面间相互作用的能力,通过比较键合原子净电荷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最高占据轨道能级和最低空轨道能级的大小发现,醇和羟基化金属表面的氢键力大于酯与羟基化金属表面的氢键力。根据分子轨道能量近似原则和反应性能指数大小指数大大判断,酯和裸露的金属原子之间的作用强于醇,醇和酯复配的润滑剂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强化润滑剂分子与金属表面之间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协同减摩效应。  相似文献   

16.
研制了几种可以在大气中直至300℃下使用的镶嵌型固体润滑材料,考察了胶粘剂、添加剂、湿度和温度等对固体润滑剂热膨胀性能及镶嵌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作者采用的“栓(球)-盘”试验方法,可以定性地比较固体润滑剂对金属的转移性能,加快了镶嵌用固体润滑剂配方的筛选进程。试验结果表明,3号配方的镶嵌试样在250和300℃时的比磨损分别为7.8×10~(-13)mm/Pa·m和16.2×10~(-13)mm/Pa·m,最大摩擦系数为0.42。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认为,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的高摩擦现象应归因于摩擦表面氧化产生的Cu_2O。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金属塑性成型理论在基本规律、成型力学问题解法、外摩擦及成型过程模拟实验技术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锡青铜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的摩擦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江  李同生 《摩擦学学报》1996,16(3):213-220
在栓-盘式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于常温干摩擦条件下,对锡青铜轴承和镶嵌固体润滑剂(PTFE和石墨等复合物)的锡青铜轴承进行了摩擦学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固体润滑剂嵌入量不同的镶嵌轴承的摩擦系数都明显降低,耐磨性均比对照轴承的高2个数量级,其中以固体润滑剂嵌入面积分数为30%的轴承的摩擦磨损性能最好.利用X射线微区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仪等,对磨损表面和磨屑的形貌、表面转移膜和元素的面分布等作了观察与分析,指出摩擦界面,尤其轴承金属摩擦表面固体润滑剂转移膜的形成是提高轴承性能的关键,锡青铜镶嵌固体润滑剂轴承以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要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19.
选用了一种以石墨为基料的固体润滑剂,在滑动面上能够形成均匀分布的转移膜,其在500℃高温下的润滑性能稳定,并能抵抗环境灰尘的干扰,具有良好的修补再生能力。这种固体润滑剂的热膨胀系数比钢的小,然而用其制作的镶嵌固体润滑滑板在3吨蒸汽锻锤上连续使用半年的月均磨损量仅为0.1mm,只是11~#汽缸油润滑时的1/10。这表明在高温场合下,镶嵌用固体润滑剂的热膨胀系数不一定要比金属基材的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子轨道指数研究润滑剂分子与金属表面间相互作用的能力 ,通过比较键合原子净电荷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最高占据轨道能级 (EHOMO)和最低空轨道能级 (ELUMO)的大小发现 ,醇和羟基化金属表面的氢键力大于酯与羟基化金属表面的氢键力 .根据分子轨道能量近似原则和反应性指数大小判断 ,酯和裸露的金属原子之间的作用强于醇 ,醇和酯复配的润滑剂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强化润滑剂分子与金属表面之间的作用 ,从而表现出协同减摩效应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