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1960~2014年云贵地区49个站点的逐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季尺度和年尺度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旱涝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1960~2014年云贵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冬季秋季春季夏季,1997年出现了气温突变现象.(2)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秋季降水量下降最快,冬季最慢,且降水呈现14a和28a的周期变化.(3)1960~2014年云贵地区呈现偏旱的趋势,且夏秋两季干旱趋势较为明显.(4)从空间尺度分析,云贵地区整体上趋于干旱(SPI倾向率小于0),在云南与贵州交界处,偏旱现象较为严重,仅在云南省北部出现偏湿现象.因此近55a云贵地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1960~2014年淮河流域5省旱涝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60~2014年淮河流域5省72个站点的气温、降水数据,运用克里金插值法、标准化降水指数(SPI)、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分析淮河流域5省旱涝灾害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1960~2014年淮河流域5省多年平均气温为14.463℃,并以0.009℃·a-1的速率上升,1997年年均温发生突变,空间上温度变化大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2)年降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下降速率为0.28 mm·a-1,且年降水量存在3个较为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28,22,10 a的时间尺度,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W”型分布,并且研究区呈现明显的暖干化特征;(3)气温突变后,雨涝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干旱覆盖面积逐渐减小;(4)气温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干旱频率和雨涝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两广地区44个气象站夏季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相关性分析、IDW插值等方法,研究了1960-2015年两广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6 a,两广地区高温日、高温热浪频次、强高温热浪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广东省增长率远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在空间上,高温日数南部少北部多,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危害高温日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强高温热浪频次自2省交界处向四周递减,且沿海地区较低,内陆较高.(3)在空间变化上,高温日变化率以增加趋势为主,且自桂平-罗定-广宁-罗宁-广州-增城-连平一带向四周递减;危害高温日变化率自罗定-高要-广宁-八步-连州一带向四周递减;广东省高温热浪变化率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强高温热浪变化率由罗定-广宁-连州一线向四周递增.(4)两广高温热浪事件与西藏高原指数、印缅槽强度指数相关性较强,高温热浪事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云贵地区49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逐月气象数据,计算得到云贵地区季尺度及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序列,结合游程理论及经验正交(EOF)等方法,揭示云贵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云贵地区气候呈现逐渐变干的趋势,且年尺度和季尺度在21世纪初均出现由湿转干的迹象.(2)同一干旱历时条件下,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不同,等级越小发生频率越高,反之亦然.同一等级的干旱发生频率随干旱历时长度的增加而减小.(3)在历时2~5个月的干旱事件中,云南省的干旱重现期均小于贵州省,即云南省发生干旱事件较贵州省频繁.27°N以北地区的干旱重现期较长,干旱事件发生频率较小.(4)对云贵地区近55 a的SPEI进行经验正交(EOF)分析知,EOF展开第1模态反映的是季风系统控制下的云贵地区旱涝一致性变化情况,21世纪后,云贵地区普遍处于干旱状态;EOF展开第2模态反映的是受乌蒙山阻隔,东西两侧干旱呈现反相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研究对于认识和把握区域气候干旱趋势与规律,提高区域干旱预警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经济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中国东南部27个站点近五百年来的旱涝指数序列、气温等级序列及实测降水、气温资料,主要应用统计方法,分别分析了中国东南部近五百年来干湿、冷暖振动的若干特征,并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的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抚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此,本文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以1960~1970年为基准期,利用流域水文模拟程序(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HSPF)定量分析了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4个时段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0年以来,抚河流域气温显著变化,而降水、径流深、径流系数等无显著变化;2)相对于基准期1960~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气候变化导致径流量平均增加24.25亿m3,而人类活动则导致径流量平均减少18.62亿m3;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在1970年代和2000年代处于较低水平,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处于较高水平;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在1970年代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1980年代以后明显增大;3)在气候变化影响因素中,流域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抚河流域下游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近5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及其对水文过程的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鄱阳湖流域79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1961~2010年),基于BCC-CSM全球气候系统模式预估数据(2014~2050年),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选取赣江外洲站1961~2010年逐日径流量和1960~2010年年代径流量、输沙量数据,利用HBV水文模型、SPSS统计软件对赣江流域面雨量及径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降水特征对水文过程的驱动性。结果表明:1961~2010年间鄱阳湖流域降水量总体略呈上升趋势,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增加、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性更加明显,旱涝等极端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年内变化特征为分布不均匀,以4~6月为汛期,其中6月降水量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东部降水大于西部,丘陵地区降水大于平原地区;降水变化为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等水文响应的主要驱动力,赣江流域面雨量及径流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09。未来37年降水呈现略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若鄱阳湖流域长期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洪涝灾害发生将更为频繁。研究为预测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点1957-2014年日降水数据,基于超阈值(POT)的极端降水事件抽样、变异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的量级、频率和发生时间及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极端降水量级存在显著变异特征,但不存在显著趋势变化;极端降水频率呈逐年上升或显著上升趋势,表明黄河流域发生极端降水的次数增加,但降水量减少;黄河流域南部极端降水发生时间有推迟的趋势.该流域夏季温度存在显著变异特征,变异时间大部分在1980年以后,大部分站点的夏季温度呈上升或显著上升趋势,对极端降水的频率有重要的正相关影响;流域西北部极端降水频率在夏季温度转折点后有明显增高趋势,流域内大部分站点极端降水发生时间在夏季温度转折前后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北疆近三十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疆近年来气候到底是变冷变暖、还是变干变湿?人们众说纷纭.本文利用北疆12个站近三十年来的气温降水资料,首先分析北疆冷暖干湿变异的事实,进而讨论这种变异与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等背景因素的联系,试图勾出近年来北疆气候变化之粗略轮廓,给人们之疑问以初步解答。北疆气候变化特点一、冷暖变化(一)年平均气温冷暖变化的阶段与周期:为了探索北疆地区气候变化的规律,首先做了北疆气温距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61~2005年淮河流域36个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通过定义年降水总量(ATP)、年降水总天数(ATD)、年平均降水强度(ATI)、年平均降水天数(WPA)等降水指标,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淮河流域降水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进行检验,从多个方面对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1961~2005年间淮河流域年降水总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而降水总量呈轻微下降趋势,从而导致淮河流域降水强度上升,这一变化在流域西北部、及上游地区表现最为显著;2)各不同历时降水的发生率和贡献率年际变化数据显示,淮河流域降水历时缩短,而短历时降水事件对总降水量贡献率增大,说明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淮河流域水循环加剧,降水过程集中趋势明显,进一步增加了淮河流域短历时洪水及长历时干旱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1.
“磐折”一词,初见于《 周礼·冬官考工记 》,散见于先秦文献,后世诗文及数学著作亦有著录.“磐折之义,不明于天下也久矣”,清儒程瑶田(1725一1814)发掘于前,近人的数学史著作阐发于后,然验之于近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编磐,以前的解释似乎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重新审视建筑历史理论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对国内几座有影响的建筑院校的调研,比较各个院校在这些问题及途径上的异同,分析其利弊,以期促进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甬江是浙东的门户,在航运上具有重要意义.上游有姚江和奉化江两大支流,汇合于宁波市三江口.三江口以下至镇海入海称甬江,其中三江口至镇海城关为甬江口内河段(又称内航道),镇海以下则为口门河段.全长约25公里.流域总面积为4264平方公里.年迳流总量为24亿方.口门潮差建堤前为1.76米,建堤后(1974—1981年)为1.73米. 甬江河床的冲淤曾经历两次较大规模的变动:其一,1959年姚江建闸,使甬江河床全线淤积抬高、断面尺度大幅度缩小;其二,1974口门建堤,河口人为延长约三公里,使虎(蹲)游(山)河段淤积缩窄,河床再次调整.至今,河床渐趋相对平衡.因此,总结甬江河床历史的冲淤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甬江本身今后全面整治以及我国东部中小河流的治理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局域网中网络拥塞问题对于大规模的上机考试来说是十分严重的,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涉及的环节多,原因复杂,加上条件限制,分析处理有一定难度。针对上机考试中的网络拥塞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太阳质量的非球对称分布对水星轨道运动的影响,然后假定水星近日点的剩余进动完全是由于太阳质量的非球对称分布引起的,由此计算出了太阳在这种情形下应有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及其扁率。  相似文献   

16.
GA和稀土对植物生长都有益,但配合使用可产生加合效应,比单独使用效果好.本文对加合效应初步研究结果说明,GA促进了α-淀粉酶的合成,稀土元素提高了β淀粉酶的活性,同时可以诱导一定量的GA形成,使α-淀粉酶的活性也有提高.所以GA和稀土混合使用对淀粉酶有加合作用.比单独使用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格尔木和湟源倾斜数据计算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及其组合信息,分析发现,倾斜M2波和O1波潮汐因子比值的不同离散程度对所处区域的应力水平和方向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结合6级以上地震,进一步讨论了固体潮及其组合信息与强震之间的响应特征,得到:倾斜潮汐因子对6级以上地震响应较好,且主要为具有中短期预报意义的震前响应和同震响应。而在倾斜潮汐因子组合信息中,介质各向异性主要在震前4~5个月出现异常,剪切应变在震前1~7个月出现异常,面膨胀因子主要在震前1个月或震时显著增大,处于不同区域的倾斜潮汐因子组合信息对于强震的响应率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格尔木和湟源倾斜数据计算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及其组合信息,分析发现,倾斜M2波和O1波潮汐因子比值的不同离散程度对所处区域的应力水平和方向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结合6级以上地震,进一步讨论了固体潮及其组合信息与强震之间的响应特征,得到:倾斜潮汐因子对6级以上地震响应较好,且主要为具有中短期预报意义的震前响应和同震响应。而在倾斜潮汐因子组合信息中,介质各向异性主要在震前4~5个月出现异常,剪切应变在震前1~7个月出现异常,面膨胀因子主要在震前1个月或震时显著增大,处于不同区域的倾斜潮汐因子组合信息对于强震的响应率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设R是诺特半完全代数,0——K——M——N——0是有限生成R-模范畴中的任意短正合列.主要研究了当K,M是拟Koszul模时,N何时是拟Koszul模以及M,N是拟Koszul模时,K何时是拟Koszul模,它完善了GREEN和MARTíNEZ-VILLA在1996年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地下水动力场也有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讨论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推断其油气的分布规律: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处为水区,天然气离心流区为气区,越流天然气漏失区对应于气水共存过渡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