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直链单炔烃保留指数与分子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同系直链单炔烃保留指数与同碳数正构烷烃保留指数差值与分子碳数间关系曲线拟合,提出预测同系直链单炔烃保留指数的较准确公式。研究并发现同碳数直链单炔烃各异构体分子中三键位置与化合物保留指数具有指数关系,首次提出了据分子中三键位置预测其保留指数的较准确公式。解决了从低碳数直链单炔烃保留指数预测高碳数直链单炔烃保留指数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SAPO-11分子筛制备的双功能催化剂,以碳链长度为10-14的正构烷烃为模型化合物,探索了不同碳数的长链正构烷烃临氢转化反应规律。结果表明,低温下不同碳数的正构烃都表现出较高的异构化选择性,改变反应温度使反应转化率控制在85%以下时,正构烷烃的异构化选择性可以达到90%左右;随着碳数和温度升高,正构烷烃由于发生明显的裂化反应导致转化率提高和异构化选择性降低。采用SAPO-11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明显的产物择形异构效应,异构化产物以甲基位于端位和碳链中心的单侧链异构体为主,双(多)支链产物较少。长链正构烷烃在Pt/SAPO-11催化剂上的裂化反应在低转化率以加氢裂化为主,裂化产物的碳数呈均匀分布;在高转化率下以酸催化裂化为主,裂化产物的碳数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郑平  傅小芸  吕建德 《色谱》1999,17(4):332-334
以5mmol/L铬酸钠-0.5mmol/L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背景电解质溶液,研究了33种阴离子的有效迁移率与极限当量电导及正构羧酸的有效迁移率与碳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阴离子的有效迁移率随极限当量电导的增加而增加;C2~C7的正构—元羧酸和C2~C10的正构二元羧酸同系物的有效迁移率的倒数与碳数呈正比,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7。  相似文献   

4.
直链单烯烃保留指数与分子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秀华  张乐沣  车迅 《色谱》1997,15(5):372-377
根据同系直链单烯烃保留指数与同碳数正构烷烃保留指数差值与分子碳数间关系曲线拟合,提出预测同系直链单烯烃保留指数的准确公式。在SQ,PFE,PEG-4000上,利用所提出的公式对检验集中化合物保留指数预测值与实测值差的标准偏差在±0.9i.u.~±1.5i.u.之间。并且研究发现,同碳数、同几何构型直链单烯烃各位置异构体分子中双键位置与化合物保留指数具有指数关系。首次提出依据分子中双键位置预测其保留指数的准确公式。公式适合各种不同极性固定相。  相似文献   

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最小二乘原理,推导出连续GM(1,N)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高效液相色谱中溶质保留行为的预测.研究了烷烃、烷基苯及对羟基苯甲酸酯等化合物的容量因子与流动相组成、容量因子与碳数、保留时间与温度、保留时间与碳数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经验证,预测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大港减压渣油组分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方法对大港减压渣油芳香分、胶质和庚烷沥青质进行了选择性降解,通过GC、GC-MS等分析手段对降解反应产物中一元正构脂肪酸、α,ω-二元正构脂肪酸和苯二~六元羧酸的含量和分布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香分、胶质和庚烷沥青质中的芳香结构上都存在大量烷基取代基和桥接不同芳碳的聚亚甲基桥。烷基取代基碳数最大约为33,聚亚甲基桥最大碳数约为24,而且这两种结构单元的含量均随碳数的增加而减少,并呈现出了偶碳优势。庚烷沥青质C12以下侧链相对较多而C16+较少,与芳香分的分布相反;正构烷基侧链的浓度按庚烷沥青质、胶质和芳香分的顺序递减。降解产物中都检测到了苯二甲酸到苯六甲酸等一系列的苯多酸,表明三个组分中都存在稠环芳香结构。庚烷沥青质中缩合程度较高的迫位缩合结构含量最高,芳香分渺位缩合结构最多,胶质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ASE)提取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并对ASE的萃取剂比例、萃取温度、静态萃取时间以及循环次数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样品长碳链正构烷烃含量较高或需要检测长碳链正构烷烃含量时,可使用甲醇-二氯甲烷(1∶3)作为萃取剂;而甲醇-二氯甲烷(1∶9)适用于短碳链正构烷烃含量较高或需要检测短碳链正构烷烃含量的样品。加速溶剂萃取提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150℃,静态提取时间15 min,循环3次。在优化条件下,测定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的精密度除C15为20%外,其余为3%~14%,替代物回收率为84%~114%。相比于传统的索氏提取法,该方法的工作效率高、回收率高、精密度良好,适用于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武杰  张以珈 《色谱》1985,2(3):133-134
生油岩和石油中萃取分离出的饱和烃馏分,主要由碳数范围C_(11)~C_(50)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及环烷烃组成,饱和烃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碳数分布、主峰碳、成熟度等一系列重要地球化学指标数据,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最广的石油地球化学分析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温气相色谱法对柴油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及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正构烷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平均碳原子数。试验表明,气相色谱的最佳测定条件为:柱初温60℃,柱终温330℃,升温速率6℃/min,汽化室温度350℃。分析出吐哈两种柴油中C11~C19的正构烷烃均占分析总量的75%以上,吐哈0^#与-10^#柴油正构烷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碳原子数分别为214.57、15.18和203.34、14.38。所得数据为设计研究针对吐哈原油有效降凝剂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于世林  刘燕周 《色谱》1986,4(3):177-178
Sevoik首先提出描述正构烷烃系列保留行为的新参数A,以找到一种不利用死时间t_M却能准确计算调整保留时间t_R′的方法。随后A值被用于准确计算Kovats保留指数并用它来检查正构烷烃系列碳数规律的可靠性。Sevoik进而利用正构烷烃系列的A值来评价4—10种固定液的极性。Wainwright等又提出用正构烷烃、醇、醛、乙酸酯、2-酮系列的A值来评价8  相似文献   

11.
正构烷的红外光谱彼此十分接近,尤其在碳数较高时很难鉴别。本文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和CH_2与CH_3基变形振动吸收位置以及吸收率恒定的特征,提出了利用722厘米~(-1)和1380厘米~(-1)两吸收带光密度的比值同相应基团CH_2和CH_3数目的比值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结构基团的定量测定方法,郎比值法。考察了光谱狭缝宽度的影响。这个方法毋需准确计量浓度和繁杂计算,可以简便准确地鉴定单纯正构烷烃的碳数n,或混合物的平均基团含量。C_6—C_(22)间11个标定化合物的分析结果表明,碳数n的测定偏差一般不超过半个碳原子,CH_3%偏差小于1%。同平均吸收卒法比较,比值法比较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12.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大庆减压渣油组分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是对芳香碳有高度选择性的化学降解方法。本文在模型化合物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对大庆减压渣油中芳香分和胶质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定量测定了与芳香核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和连接两个芳香核的正构烷基桥的分布。其碳数范围分别为C1~C30和C2~C11,随碳数增加其摩尔浓度下降。从两种组分的氧化产物中都检测出了从邻苯二甲酸到苯六甲酸的一系列苯多甲羧。定量分析表明,芳香分以渺位缩合芳香环系结构为主,胶质中的芳香结构比芳香分更丰富,缩合程度高的芳香环系结构更多  相似文献   

13.
死时间t_m是气相色谱中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如何准确地求得t_m是色谱工作者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常用的方法有Peterson方法,Grobler和Balizs方法及Guardino等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以式(1) log(t_R-t_m)=an+b (1)为基础而导出的。式中n为正构烷烃的碳数,a、b为常数。在使用上述方法求取t_m时要求确保式(1)成立,否则将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事实上,式(1)所表示的线性关系只有在某个碳数范围内才成立。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GC-FI TOF MS)建立了中间馏分油中不同异构程度链烷烃的碳数分布表征方法。首先利用GC-FI TOF MS技术对不同异构程度的链烷烃进行分离、鉴别,然后建立了中间馏分油沸点范围内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在GC-FI TOF MS测定时的相对响应因子算法及不同异构程度链烷烃的碳数分布算法,最后考察此定量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GC-FI TOF MS可以将同碳数链烷烃区分为异构程度不同的3部分:多取代基异构烷烃、单取代基异构烷烃和正构烷烃;可利用GC-FI TOF MS对异构程度不同的链烷烃进行定量分析,精密度较好,相对偏差小于15%。此方法无需进行样品预分离,可直接进样分析,缩短了分析时间,且首次提供了不同异构程度异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15.
原于簇化合物的化学是当前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Lipscomb、wade、唐敖庆等对它们的结构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硼烷和碳硼烷的成键轨道总数——BMO,Wade提出了2n 1等规则,并把它推广到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唐敖庆对硼烷和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分别提出了4n—F和9n—l的拓扑规则。Wade从顶点数出发,唐敖庆则考虑面数和边数,我们根据多面体的拓扑性质,讨论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陈吉平  张乐沣  田玉增 《色谱》1998,16(1):6-12
以PEG20M为代表研究了石英毛细管柱气液色谱保留过程,提出了利用毛细管柱测定分配和吸附常数的公式,并测定了9个温度下的分配和吸附常数。计算了80℃和120℃下4支不同液膜厚度柱上吸附对保留的贡献。结果表明,在薄液膜的柱子上界面吸附对保留具有重要贡献;温度升高可以降低弱极性化合物(如正构烷烃和饱和醚)吸附对保留的贡献,但对其它化合物影响不明显。验证了正构烷烃、2-酮系列和正构伯醇的吸附常数的碳数规律。  相似文献   

17.
神府煤热解的结构变化及煤焦加氢反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煤加氢过程分解为原煤热解和焦加氢两个过程,在固定床反应器内研究了煤热解和焦加氢反应。采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拉曼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研究了煤热解过程中气体组分含量与煤焦微观结构变化的相互关系以及煤焦微观结构对其加氢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对煤焦的微观结构和加氢反应性有较大影响,400-800℃,随着温度升高,煤焦拉曼分峰面积比A_(D1)/A_G、A_(D2)/A_G、A_(D3)/A_G、A_(D4)/A_G均上升,A_G/A_(All)减小。800-900℃,A_G/A_(All)增大,无序碳的相对含量增加,石墨化进程明显。煤焦的XRD分析与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一致。400-800℃,随着温度升高,煤焦中碳结构晶面间距d_(002)先增加后减小,堆垛高度L_(002)增加,晶面间距与堆垛高度比d_(002)/L_(002)减小,煤焦中石墨碳结构的含量增加。800-900℃,d_(002)减小,L_(002)明显增大。采用拉曼分峰比(aA_(D1/G)+bA_(D2/G)+cA_(D3)/G+dA_(D4/G))与加氢反应性特征参数τ_(0.5)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代表碳微晶结构加氢反应性的拟合因子,且拟合因子越大,相应碳微晶的加氢反应性越好。  相似文献   

18.
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三环系COX-1和COX-2抑制剂结构与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为设 计新型的具有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提供线索。通过与酶的对接并优化,确定化合 物在受体结合腔中的构象,利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建立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模型1R_(cv)~2=0.685,最佳主成分数为6,传统相关系数为R~2=0.988, F-726. 2,标准偏差S = 0.080;模型2 R_(cv)~2 = 0.573,最佳主成分数为6,传统相关 系数为R~2=0.996, F = 1147.6,标准偏差S = 0.034。所得的模型不仅解释了化合 物的构效关系,而且对预测集中的化合物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比较不同模型的系数 相关图,分析了结构与活性、结构与选择性的关系,得到的结果可以指导新化合物 的设计与合成。  相似文献   

19.
牛鲁娜  刘泽龙  周建  蔡新恒  田松柏 《色谱》2014,32(11):1236-1241
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分析柴油馏分中饱和烃的分子组成的方法。结合谱库检索、质谱图解析、沸点与分子结构关系和全二维谱图特征,定性(或归类)了焦化柴油饱和烃组分中1057个化合物单体,其中正构烷烃排列规律性最强,一环~三环环烷烃按照极性和沸点的差异呈瓦片状分布在其上方。另外,还准确区分了在一维气相色谱上共流出的正构烷基环己烷和正构烷基环戊烷,以及正构 α 单烯烃。根据质谱采集的总离子流色谱图,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到了饱和烃组分的碳数分布结果,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不同类型柴油馏分饱和烃的分子组成特点。结果表明,催化裂化和焦化柴油馏分饱和烃组分的化合物类型和分布各不相同。分子组成分析能为油品加工工艺机理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0.
Wade规则在稠合型硼烷等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把Wade规则推广应用于稠合型硼烷和稠合型金属碳硼烷中,导出计算它们价电子数(NVE)的公式。对于稠合型硼烷,本文公式与唐敖庆等的拓扑结构规则的计算结果相同。但本文公式的适用范围比上述两个规则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