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属氢的高压合成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氢原子间及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入手,提出了固体氢中氢分子在高压作用下解离为氢原子,并以氢原子相互结合成金属氢的微观转化过程的机理。用这样的转化机理,可以解释毛河光等关于固体氢的拉曼光谱频率随高压变化规律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运用RH-402测氢仪测定具有高挥发性锂的铝-锂合金的固态氢含量具有相当难度。本文就如何鉴别体内氢和表面氢、如何选择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及试样大小做了大量探索实验,初步形成了可行的铝-锂固态氢含量的分析方法。同时就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测氢过程中应注意之点进行了讨论。结果重复性好,且结果比较准确(利用俄罗斯铝-锂合金氢标样比较)。  相似文献   

3.
金属氢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辰 《物理》2004,33(4):261-265
简要介绍了金属氢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详细评述了有关的高压实验方法和最近的研究成果及进展 ,特别是固体氢的相图、结构和相变 .近十多年来 ,随着超高压技术的发展 ,已能在金刚石对顶砧 (DAC)上产生30 0GPa的静态压力 ,并可进行高压原位实验研究 .对固体氢进行了高压拉曼、同步辐射X射线、光反射和吸收、同步辐射红外光谱等一系列高压物性和相变研究 .从而确定了固体氢的三个相 ,并提出了可能的相结构 .  相似文献   

4.
固氢金属化转变压力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简单金属的赝势理论方法计算了固氢的金属转变压力,并探讨了金属氢可能的晶体结构及力、热物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绝对零度条件下,分子态固氢(HCP结构)向原子相金属氢(FCC结构)的转变压力pt=465.95 GPa。  相似文献   

5.
林怀俊  朱云峰  刘雅娜  李李泉  朱敏 《物理学报》2017,66(17):176105-176105
非晶态合金在力学性能、耐磨耐蚀性、磁性等方面比传统晶态合金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类有优良应用前景的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非晶态合金与氢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很多有趣的物理化学现象和应用.本文从物理基础和材料应用两个方面评述非晶态合金和氢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在物理基础研究方面,从氢在非晶态合金中的存在状态出发,讨论氢在非晶态合金中的溶解、分布、占位和扩散等相关物理问题,进而分析氢对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磁性、内耗、氢脆等的影响.在材料应用研究方面,对非晶态储氢合金、非晶态合金氢功能膜、吸氢改善非晶态合金的塑性和玻璃形成能力、氢致非晶化、利用非晶态合金制备纳米储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最后总结并展望有关非晶态合金与氢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金属氢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积方 《物理》1992,21(12):705-713
本文简要介绍了金属氢研究的历史和意义,叙述了金属氢特殊的性质和可能的应用前景,综合评述了1935年以来金属氢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的情况,特别是1988年以来实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常昊  杨莉  王丽君  吴健  段文晖 《物理》2005,34(12):887-888
文章报道了最近对氢吸附导致β-SiC(001)-32表面金属化的研究结果.提出了β-SiC(001)-32表面金属化的一种新机制:通过形成氢桥键(Si-H-Si 复合结构)形成表面n型掺杂.该复合结构通过氢桥键增强了沟槽底部的弱结合的Si-Si二聚体,并向体系的导带提供电子.  相似文献   

8.
9.
树华 《物理》2004,33(5):315-315
美国与希腊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从酒精中生产氢气的反应器.Menisoda大学的LannySchmidt及Patras大学的XenephonVerykipos等表示,他们的反应器高效而经济,代表着向着实际的“氢经济”迈进了重要的一步.这种反应器可用于小型燃料电池,产生35 0W·h的电能(DelugaGetal.Sci ence,2 0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几种典型中子源低温氢系统的流程,结合各自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三种氢循环方式,并对比了三种循环模式的优缺点。针对拟建设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低温系统,建议采用超临界氢循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CSNS超临界氢循环低温系统的流程设计方案,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电解充氢对3种不同成分的非晶态合金磁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充氢后试样变得很脆,软磁特性显著变劣,但饱和磁化强度σ3和平均超精细场Hf显著提高。将试样在室温下放置,随着氢气的外逸,磁性、韧性以及Hf可得到逐步恢复。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徐紫巍  石常帅  赵光辉  王明渊  刘桂武  乔冠军 《物理学报》2018,67(21):217102-217102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本文计算了单层2H相MoSe2纳米材料表面及两种边缘(Mo原子边缘、Se原子边缘)不同活性位点、不同氢原子吸附率下的氢吸附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用△GH0表示),并且将对应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得出△GH0最接近于0 eV的吸附位点及相应的吸附率.同时,结合差分电荷密度和电负性理论,分析了单层MoSe2两种边缘氢吸附的电荷转移及成键特性,进一步解释了不同吸附位点呈现的结构与能量趋势.最后,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高温热运动对两种边缘氢吸附的影响,获得了氢原子发生脱附的临界温度及对应的微观动态过程.该理论研究从原子尺度揭示了单层2H相MoSe2纳米材料边缘不同位点在不同温度下对氢原子吸附和脱附的微观机理,证实了Mo原子边缘的畸变和重构行为,加深了对实验中单层2H相MoSe2边缘在不同温度下氢吸附机理的理解,为实验中通过控制MoSe2边缘设计廉价高效的析氢催化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粒子平衡方程出发,运用Howe的氢再循环模型,借助于设置在不同位置并经绝对校准的Hα探测器测得的信号强度等实验数据,研究了HL-1托卡马克放电中总体再循环系数随时间变化,并采用Ehrenberg定义的加料效率的概念来分析在不同壁和孔栏条件或各种工作气体情况下的壁抽吸和壁加料现象,用四极质谱仪观察并比较了不同等离子体放电后的粒子释放情况,较系统地研究了HL-1装置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再循环现象及其对粒子约束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具有液氮温度和适度压强的氢气通过S99阀门Laval喷嘴进入真空,经超声绝热膨胀形成团簇。本实验用瑞利散射法测量氢团簇尺寸随阀门背压强的变化曲线。当背压为1.0MPa时,每个氢团簇平均包含250个氢原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铁中氢与辐照缺陷的相互作用。氢与这些缺陷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氢与缺陷的复合体,在从低温到高温的时效过程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间隙型位错环(>300℃)、空位型位错环(>450℃)和空洞(520℃)的形成。研究表明,这三种缺陷分别是氢与间隙原子、氢与单个空位、氢与复数个空位等三种复合体聚集而成。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谢剑钧  张涛  路文昌 《物理学报》1993,42(11):1815-1821
应用格林函数方法在紧束缚近似下研究了氢在担载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自洽的Anderson-Newns吸附模型,对氢在Pt/ZnO,Cu/ZnO和Ni/ZnO三种担载式复合体系表面的吸附能△E、吸附态能级Ead作了计算,并讨论了金属簿层在ZnO衬底上的沉积厚度及金属-衬底相互作用对氢在该类复合体系表面的吸附性质的影响。计算表明,金属-衬底相互作用越强,氢在Pt(Cu,Ni)/ZnO体系表面的吸附能及电荷转移量越小。金属-衬底相互作用抑制了氢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衬底对金属表面吸附性质的影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张之翔 《大学物理》2000,19(9):26-27
基态氢原子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发生电离,这主不是氢原子的光电效应,本文讨论氢原子的电子离开氢核的方向与电磁波的电场强度E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氢水化合物作为潜在的环境友好型储氢含能材料引起了众多关注。结合金刚石对顶砧装置和原位拉曼光谱测量、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光谱测量两种表征手段,试图深入理解高压驱动下氢的特征行为,寻找可能的高压富氢相。结果显示,目前已知最高含氢比例1∶1的相C2在压力24.5 GPa时发生相变,更多的氢分子特征峰随相变出现。通过对理论预测结构的拟合,该相最终被确定为P41,氢水比例达到2∶1,且在卸压时能够稳定保存至8.6 GPa。考虑到冰中氢键对称化对压致相变和结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着重观测了氢键的行为,首次探测到水分子之间氢键对称化过程中完整的费米共振现象。通过对O-H对称伸缩振动模式软化行为的拟合,最终确定氢键对称化发生在55 GPa,同时拉曼光谱测量显示有更进一步相变伴随发生。氢水化合物中不同氢团簇对化学预压作用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应激反应,这在此体系中也是首次被注意到,对含氢体系和纯氢中氢的金属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自留兰香油出发,合成了二氢香芹酮,经H^1NMR与C^13NMR研究,并没有发生二氢香芹酮的异构化。  相似文献   

20.
所有天然Ia型金刚石红外光谱中都存在3107 cm-1特征峰,而在金属触媒直接合成的金刚石红外光谱中没有检测出3107 cm-1特征峰.本文在6.3 GPa,1500?C条件下,通过Fe70Ni30触媒中添加P3N5直接合成出具有3107 cm-1特征峰的氮氢共掺杂的金刚石.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金刚石中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对应着乙烯基团C=CH2中C—H键的伸缩振动(3107 cm-1)和弯曲振动(1450 cm-1)的吸收峰,另一种对应着sp3杂化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2850 cm-1)和反对称伸缩振动(2920 cm-1)的吸收峰.通过分析发现,3107 cm-1吸收峰与金刚石中聚集态的氮原子有关,当金刚石中没有聚集态的氮元素时,即使氮含量高也不会出现3107 cm-1峰;并且2850和2920 cm-1附近的吸收峰比3107 cm-1附近的吸收峰更为普遍存在.这说明sp3杂化C—H键比乙烯基团的C—H键更广泛存在于金刚石中,从两者的峰值看,天然金刚石中的氢杂质主要以乙烯基团C=CH2存在.3107 cm-1吸收峰与聚集态的氮原子的这种存在关系为天然金刚石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较低的合成条件也可能为氢与其他元素共掺杂合成具有n型半导体特性的金刚石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合成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