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利用重层子模型[1]中得到的介子B-S波涵数讨论介子的轻子型弱衰变、电磁衰变和各种二体强衰变过程. 除了解释fπ≈fK, 1→l+l等过程外, 计算得到的各种强衰变宽度也都同实验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微子实验可能产生了中性和带电重轻子,我们讨论了每“行”有四个元素,如 ve,e-,E0,E- vμ-,M0,M- vτ-,T0,T- ……的轻子模型.非对角中性流看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文章提出的SU(2)×U(1)模型中,μ→eγ,仍可用Bjorken-Lane-Weinberg机制压低,重轻子的产生截面基本上与实验符合.最后我们讨论了一些SU(3)×U(1)及具有更高对称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文章(Ⅰ)[1]中提出的方法, 讨论了中性标量核子通过交换中性标量介子的相互作用势. 结果表明, 介子折线图对这个势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把满足约束Pi2—mi2—U(x2)=0(i=1,2)的二质点组的相对论力学应用于介子的SU(4)层子模型。在U(x2)为无限深球方势阱情况下,导出介子的质量谱。得到一组较精确的线性的质量关系。对于O-介子,代替η’—ηs混合,提出了η’—ηc混合的猜测。指出瑞奇轨迹对J—M2直线有系统地偏离,得到新的轨迹为M2对ξnl2的直线,其中ξneπ为球贝塞尔函数的零点,l为轨道角动量,新轨迹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π介子的一核子吸收模型下,导出了(π+,d)反应的扭曲波玻恩近似的截面公式,在平面波近似下,对12C(π+,d)10C 反应作了估计.认为,这一类反应对于研究π吸收的过程和原子核的对结构都是值得重视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JP=1ˉ介子的对振动模型,包括它们的能谱、组态和衰变机制。由于不仅考虑了价夸克对的混合组态,而且同时考虑了真空中的海夸克对,有可能为这种介子的强子型衰变提出一种分类,从而对OZI规则作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作者提出的强子非衍反应的"三火球模型"与"夸克组合律"结合的图象, 在0与1介子的不同相对权重下, 进一步计算了高能强子反应的末态粒子产额. 得出的长寿命粒子产额与现有实验资料都基本一致, 说明0与1介子的相对权重对末态粒子产额的影响并不灵敏.  相似文献   

8.
本文推广静止π吸收的两核子模型用于讨论几百Mev飞行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后发射核子能谱的现象。计算了220MeVπ介子被12C。58Ni和181Ta核吸收后的发射核子能谱以及吸收截面σabs、平均发射核子数N和π+-吸收后发射质子的产额比值R与A的依赖关系。这些实验都能成功地用两核子吸收机制给与描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近平底势下的0-介子波函数为例,一方面,认为由四维协变的B-S方程解出的介子波函数在等时极限下所给出的三维位形空间波函数有几率振幅的意义,利用它计算了介子的2>;另方面,直接从四维B-S波函数出发,先算出介子的类空形状因子,然后由其零点斜率导出2>,数字计算表明二者有较好的符合(只标量耦合情形误差略大,约达30%),从而表明:尽管四维B-S波函数不明确具有几率振幅的意义,但是,由它在等时极限下得到的三维位形空间介子波函数被赋予几率振幅的解释却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用Glauber多次散射理论和相干涨落核模型,计算了能量在(3,3)共振区的π+介子在16O和18O靶核上引起的双电荷交换反应截面。理论计算的18O(π+-18Neg.s.16O(π+-16Neg.s.反应截面的比值,很好的符合实验值。理论预言了18O(π+-18Neg.s.微分截面角分布在角度为23°附近有极小值,实验表明了这个极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我们已经给出的在带头对数近似下强子价夸克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1], 讨论了π介子价夸克分布函数的QCD行为, 很好地解释了现有的π介子价夸克分布函数数据. 同时预言了Drell-Yan机制产生大质量轻子对的微分截面M3 dσ/dM, 并和现有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利用禁闭夸克系统的QCD低阶微扰,讨论了核子-介子耦合顶点的结构。在MIT袋模型球腔近似下,导出了从核子→核子(重子)+介子顶点结构的几率振幅。在不考虑末态重子与介子的分裂和相对运动时的计算表明,相应于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中的激发态重介子(B、δ、A1…)交换和有激发态重子(N*、Δ*)为中间态的双π交换过程是主要的。但单π、单ρ、ω等介子交换过程未出现。  相似文献   

13.
用相干结构核模型和格劳伯多次散射理论,计算了16O和18O的π-核双电荷交换反应截面。结果表明,由于核子的成对结构,同位旋非相似态之间的双核子跃迁显著增大。理论计算的18O(π+-18Ne与16O(π+-16Ne反应截面的比值,在16O基态不需含有太大的两个粒子-两个空穴组态成份时,便能很好符合实验。多步过程中间激发态的贡献也被估计了,表明贡献是小的。  相似文献   

14.
考虑强作用修正对D0介子衰变的影响,用Gilman和Wise[1]的方法,导出ΔC=1的等效哈密顿量,算得Γ(D0→K+K-)/Γ(D0→π+π-)~1.26,简单讨论了这种计算方法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资料[1]讨论过的一种可能的介子束缚态方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位阱形状参量v值较大(v=102~103)的情形下,对方程的解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指出,特征值λ和有关物理量对位阱参量v、E的依赖关系大致仍有资料[1]所述的规律性,但介子束缚态平均半径的数值当v较大时,并不随v的继续增大而不断增加.对应于每一个参量v值,存在一个最大的介子平均半径,当v>102时,所有的约为12.6M-1(M为层子质量),尚小于π介子的物理半径.若考虑到层子与反层子之间的超强相互作用除这种吸引势外还存在另一排斥势,并引入和资料[1]中位势Vv(r)相应的差型Vv(r)势进行计算,可使介子束缚态半径与实验值接近的程度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6.
在层子模型中,0-介子波函数可以利用经 Wick 旋转后的 Bethe-Salpeter 方程通过数字计算求解.如何把这种欧氏空间中的介子波函数延拓回闵氏空间,从而计算能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的0-介子的电磁形状因子是个未曾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形状因子的解析性质的基础上,证明了在选取光子在其中为类空的特定座标系中,可直接利用欧氏的 B-S 介子波函数,在欧氏空间计算出物理的0-介子的类空电磁形状因子.文中以近平底势算得的赝标介子波函数为例.计算了若干组参数下的赝标介子的电磁形状因子.初步的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参数选择下,理论计算的结果能够和实验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在两核子吸收的框架下, 我们分析了静止的π以及60、100和220MeV的π±介子在4He上吸收后发射的核子谱. 两核子吸收机制定量地符合现有实验. 四核子的相空间计算与实验不符.  相似文献   

18.
陆景贤 《中国物理 C》1985,9(6):697-702
本文利用矢量为主模型, 假定ρ0介子内的价夸克分布函数可以用π0介子内的价夸克分布函数描述, 并且利用我们已经给出的在带头对数近似下π介子价夸克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3], 加上类点分量的贡献, 讨论并计算了光子结构函数的行为, 和现有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本文的理论结果和实验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量子场论对由层子一反层子结合成的介子态和由三个层子结合成的重子态作了统一的处理.假定层子具有很大的质量并假定层子所受到的二体作用可由等效位势来代表.作用的顶点包括γ5和γ4(实际上是M-1γμ▽μ)两种类型.最后得出的介子和重子波动方程能够很满意的解释各种介子和重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质量谱.  相似文献   

20.
假定高能强子碰撞在产生 N 对层子的同时,还伴随着产生了与这些层子的键数成正比的胶子,就得到 N 和层子-层子质心系释放能 Q 的函数关系:N=(α2+βQ9)1/2—α.出它算出的平均带电多重数〈nch,与目前所有的 pp、π&;#177;p、K&;#177;p 碰撞的实验数据相比较,证明在广阔的能区内都很符合.并定量地解释了介子-质子和质子-质子的能量——带电多重数关系的差别.得出的层子平均能量也与其它理论给出的层子有效质量的平均值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