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光谱学方法以吖啶橙(AO)作探针研究了Ni(Ⅱ)-EDTA与DNA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Ni(Ⅱ)与EDTA形成配离子的摩尔结合比nNi(Ⅱ)∶nEDTA=1∶1,配合物Ni(Ⅱ)-EDTA与DNA的摩尔结合比为nNi(Ⅱ)-EDTA∶nDNA=2∶1,其结合常数K■B25℃=2.77×105 L.mol-1,K■B37℃=2.01×105 L.mol-1.该过程为熵和焓共同驱动,其ΔrS■m=171.39J.(mol.K)-1,ΔrH■m=-2.05×104 J.mol-1,25℃时ΔrG■m=-3.06×104 J.mol-1.Scatchard法和探针法等均表明Ni(Ⅱ)-EDTA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以沟区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采用循环伏安法详细地研究了在0.1mol/L的NaClO4介质中,钴-铒-卟啉配合物{(TMOPP)Er[P-O(OEt)2]3Co(η^5-C5H5)}与纳米TiO2复合膜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与其纯膜修饰的玻碳电极进行比较,二者呈现完全不同的电极反应过程.与纯膜的电化学行为相比,复合膜的氧化还原峰(P1)的峰电位负移,峰峰电位差ΔEP1减小,电流增大20倍.这表明纳米TiO2参与了电极反应,并对卟啉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具有催化作用.复合膜的电化学行为受扫描速度、纳米TiO2膜厚度和介质浓度影响.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对电极反应行为的影响表明该复合修饰膜能与BSA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钛铁试剂-铜配合物荧光光谱法测定半胱氨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pH 8.0的B-R缓冲溶液中L-半胱氨酸与钛铁试剂-铜配合物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半胱氨酸的加入导致钛铁试剂-铜配合物在350 nm处的荧光显著增强,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大与半胱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据此建立了  相似文献   

4.
锌(Ⅱ)没食子酸的配位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没食子酸(GA)、Zn^2-在接近生理条件下的配位行为及其与DNA的作用.探讨了溶液的pH值对配位行为的影响.计算了GA和Zn^2-在溶液中的配位数,推测了二元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以及DNA对GA-Zn^2-体系的荧光淬灭常数.结果表明GA单独存在时,几乎不与DNA发生作用.当GA与Zn^2-按1:1形成配合物后.可以与DNA发生作用.三元复合物的形成,使体系的吸收光谱红移,荧光强度降低.HPLC的保留时间改变.GA任Zn^2-介导下与DNA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1,10-邻菲咯啉铜配合物[(phen)2Cu^2+]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pH=7.4的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Tris—HCl)中,(phen)2Cu^2+配合物的铜离子在循环伏安图上呈现明显的准可逆氧化-还原波。当加入一定量的小牛胸腺DNA时,配合物(phen),Cu^2+的氧化和还原峰电流均有所下降。通过比较(phen)2Cu^2+配合物中加入单链DNA和双链DNA后的氧化和还原峰电流下降的程度,前者比后者F降的程度小,可以得出(phen)2Cu^2+配合物与小牛胸腺双链DNA的作用方式存在着插入式的沟槽结合模式。这个结论在本实验中由盐效应进一步得到证实。由此可知,(phen)2Cu^2+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形成了一种插入式的电惰性结合物,从而导致氧化还原峰电流下降。  相似文献   

6.
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与1-萘酚-4-磺酸钠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荧光法研究了水溶性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与1-萘酚-4-磺酸钠(简称SNS)包结反应,研究表明这种包结物属于一种外式包结,而不同于β-环糊精内式包结物,静电作用是两者包结作用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测定了包结物的形成常数,通过对实验数据图解,发现它们之间形成了1:1的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1.6×104L·mol-1。并研究了溶液pH值、常见的一元醇和表面活性剂对该包结物形成及荧光性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它们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2,5-二-[2-(4-羟基-苯基)乙烯基]吡嗪(1)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406 nm的光激发该化合物在525 nm处有发光,加入人血清白蛋白或牛血清白蛋白后发光增强,其荧光强度与白蛋白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9.1×10-7  相似文献   

8.
在pH 7.4的tris-HCl溶液中,Gd(Ⅲ)与铬蓝黑R(EBBR)生成1∶3的配合物,配合物与鲱鱼精DNA形成5∶1的复合物Gd(Ⅲ)(EBBR)3-DNA.通过双倒数法和热力学公式计算得到复合物Gd(Ⅲ)(EBBR)3-DN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其他的热力学常数.结合探针法、碱基模拟、Scatchard法和黏度法表明Gd(Ⅲ)(EBBR)3与DNA是通过嵌插作用和沟槽作用形成复合物Gd(Ⅲ)(EBBR)3-DNA.配合物Gd(Ⅲ)(EBBR)3与鲱鱼精DNA形成复合物的过程是由焓和熵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等研究手段.确定了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γ-CD-NR)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和静电两种作用方式.用摩尔比法和舣倒数法确定了γ-CD与NR的包合比~n_(γCD-NR):nNR=1:1,包合常数K_f=2.08×10~3 L·mol~(-1).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n_(γCD-NR):n_(DNA)=4:1,结合常数K_25℃~θ=2. 11 × 10~6L·mol~(-1).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为熵驱动.以吖啶橙(AO)作荧光探针,研究发现γ-CD-NR包合物和AO在与DNA作用时存在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10.
偶氮喹啉双重光谱响应识别氟离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羟基喹啉-5-偶氮-4'-对二甲氨基苯(1)在乙腈中发射双重荧光,其波长分别为512 nm和370 nm,加入F-后,长波处的荧光猝灭,短波处的荧光增强.同时1的吸收光谱和溶液颜色均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1通过氢键作用与F-形成了1:1型配合物,结合常数为5.0×104 mol-1·L,其它阴离子的存在均不影响1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明1对F-有很高的选择性.据此建立了荧光比值法与裸眼比色法检测F-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NaAc-HAc介质中,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新试剂2-(4,5-二甲基-2-噻唑偶氮)-5-二甲氨基苯甲酸(DMTAMB)与钒(V)的显色反应,研究发现配合物组成V(V):DMTAMB=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5×10~4L·mol~(-1)·cm~(-1)(λ_(max)=640nm),钒(V)量在0~40μg/25ml内符合比尔定律。研究了20多种干扰离子的影响,并拟定了用DMTAMB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材料中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光谱法研究水溶性杯[8]芳烃对伊红的分子识别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性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简称杯[8]胺)对伊红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发现,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与伊红存在较强的静电作用,两者之间形成了2:1型的络合物,络合常数为2.1×109Lmol-1,小牛胸腺DNA对杯[8]胺-伊红络合物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DNA能夺取杯[8]胺-伊红络合物中的杯[8]胺,导致伊红游离,预示着杯[8]胺是良好的药物载体分子。同时考察了β-环糊精、几种常见有机溶剂和溶液的pH值等对杯[8]胺与伊红相互作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Tris-HCl(pH7.40)缓冲溶液中萤光素(F)与稀土金属离子Dy(Ⅲ)形成的配合物Dy(Ⅲ)(F)3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机制,实验测得Dy(Ⅲ)(F)3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为5: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14×105L·mol-1·cm-1,Dy(Ⅲ)(F)3与鲱鱼精DNA的结合常数K14℃=1.78×104L·mol-1,14℃时ΔrHm=1.03×104J·mol-1,ΔrSm=1.17×102J·mol-1·K-1,ΔrGm=-2.34×104J·mol-1.Dy(Ⅲ)(F)3与鲱鱼精DNA主要以部分嵌插和沟渠结合方式发生作用,作用过程为熵驱动.  相似文献   

14.
实验发现稀土铽离子能与3,4-二羟苯丙氨酸发生络合反应,并发射出铽离子的特征荧光.本文对铽离子与3,4-二羟苯丙氨酸的络合发光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由此提出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检测3,4-二羟苯丙氨酸的新方法,并且试验了其它氨基酸对其测定的干扰情况,表明该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激发波长为300nm,发射波长为490nm 与550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3,4-二羟苯丙氨酸浓度在2.0×10-8~5.0×10-5mol/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其检出限为6.0×10-9mol/L(S/N=2).用本法对混合样品进行回收率测定与对药物多巴片的测定,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在酸性介质中,稀土钇(Ⅲ)分别与邻苯二酰异羟肟酸(O-PhHA)、乙二酰异羟肟酸(OXHA)及己二酰异羟肟酸(AdHA)反应生成配合物的方法。对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法研究,并用PH滴定法求出它们的稳定常数K稳依次为1.90×1021、4.17×1021及5.15×1031。  相似文献   

16.
在生理pH7.4条件下,应用光谱法研究药物小分子刺芒柄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理。通过荧光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确定了刺芒柄花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采用Stern-Volmer方程求出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双对数方程求出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进而利用热力学公式判别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刺芒柄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方式,298 K时结合常数Ka为1.39×106L.mol-1,结合位点数为1,而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用紫外与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刺芒柄花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CD)和红外光谱法(FT-IR)并结合粘度实验和熔点测量,研究了麦芽酚(MAL)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结合性质和结合模式。实验结果表明,MAL与ctDNA的结合未引起ctDNA的熔点和粘度产生明显变化,NaCl浓度的增加,对MAL-ctDNA体系紫外吸光度无明显影响,表明二者是以沟槽方式结合且不存在静电作用。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MAL与ctDNA的结合作用主要由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圆二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MAL更倾向于与ctDNA的T碱基结合,并诱导ctDNA由从正常的B型结构转变为高度松散的B型ctDNA结构。分子模拟直观展示了MAL与ctDNA的结合模式为沟槽结合,且主要结合在ctDNA的T碱基富集区,证实了实验结果。凝胶电泳实验表明,MAL没有引起DNA明显损伤。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羟基葫芦[6]脲(HOCB6)与二苯胺磺酸钠(DPS)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溶液的pH值、常见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对该包结物的形成及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主客体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和亲水性端口效应形成了1:1型的HOCB6-DPS外式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1.25×103 L·mol-1.同时采用其母体葫芦[6]脲(CB6)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CB6与DPS也通过类似方式形成1:1型的外式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2.80×102 L·mol-1.但与HOCB6使DPS荧光峰略有蓝移不同,CB6使DPS的荧光峰明显蓝移,说明葫芦脲腔体周围引入的十二个羟基能改变葫芦脲的分子识别能力,导致上述光谱的变化和包结常数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9.
N235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测定水中微量Cr(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N235-甲苯体系,经过两次萃取,对水中的微量六价铬进行了分离富集,并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了测定.实验中Cr(Ⅵ)富集倍率为10,特征质量浓度为0.13 mg/L,检测限为0.081 mg/L.方法简单易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1—苯基-3-甲基-4-(对硝苯甲酰基)吡唑啉酮及其与 Fe(Ⅰ)、Fe(Ⅲ)、Cc(Ⅱ)、Ni(Ⅱ)的固体配合物,对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溶解性、摩尔电导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