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运用准经典轨线的方法,基于RODRIGO势能面,研究反应体系O++DH (v=0, j=0)→OD++H的立体动力学性质. 对描述k-j′两矢量相关和k-k′-j′三矢量相关的分布函数P(θr)和P(φr)以及产物转动取向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发现极化微分反应截面呈现有趣的现象. 计算了反应几率与反应截面. O++DH (v=0, j=0)→OD++H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对体系的碰撞能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2.
运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基于Roger的3A"势能面,在碰撞能为104.5 kJ/mol时对O(3P)+D2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 详细讨论与产物矢量相关的的极化分布函数以及四个极化微分反应截面进行了. 结果表明,产物OD的立体动力学性质对反应物分子H2相似文献   

3.
李红  郑斌  孟庆田 《物理学报》2012,61(15):153401-153401
基于Peterson得到的ab initio势能面,运用准经典轨线的方法研究了转动激发对 O+HBr→OH +Br反应动力学的矢量性质的影响.讨论了当碰撞能为0.3~eV时不同转动量子数情况下的极化微分散射截面以及描述k-j′两矢量相关和k-k′-j′三矢量相关的分布函数pr)和pr). 计算结果表明: 随着转动量子数的增加,产物的转动极化减弱, 而且产物的前向散射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利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在Prudente等人发表的LiH2体系势能面[Chem.Phys.Lett.474,18(2009)]上研究了原子分子反应H/D/T+ LiH→HH/HD/HT+ Li的立体动力学性质.在不同碰撞能下分别计算了该反应的反应截面,以及碰撞能为0.25 eV时的微分反应截面、角分布P(θr)、P(φr)和P(θr,φr).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碰撞能和攻击原子质量的增加,反应截面逐渐减小.对于所选定的碰撞能,当攻击原子质量增加时,反应产物向前散射趋势增强,向后散射的趋势几乎保持不变,产物的转动角动量j '取向程度增强并且定向于y轴负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3年势能面,运用准经典轨线法(QCT)研究Li+HF→LiF+H反应立体动力学.探究较低碰撞能(1.15 kcal·mol-1-5.00 kcal·mol-1)下碰撞能、振转激发对极化微分反应截面(PDDCSs)和三矢量相关的P(θr,r)分布函数的影响,将积分散射截面与已有的理论及实验结果比较.结果显示,在较低碰撞能下碰撞能、振转激发对极化微分散射截面和三矢量相关的P(θr,r)分布函数有影响,但振转激发对极化微分反应截面和P(θr,r)分布的影响更大,碰撞能的增加使产物转动角动量后向散射的极化强度增大.在计算的能量范围内积分散射截面与其它的理论及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夏文泽  于永江  杨传路 《物理学报》2012,61(22):194-201
基于Poveda等计算得到的DMBE势能面,运用准经典轨线的方法研究了同位素取代和碰撞能对N(4S)+H2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的影响.计算并讨论了两矢量k-J’相关分布函数P(θr),三矢量k—k'-j’相关分布函数P(φr),空间分布函数P(θr,φr),微分反应截面和积分反应截面.研究了碰撞能从25kcal/mol到80kcal/mol变化对三个反应N+H2,N+D2和N+T2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间同位素和碰撞能均会对反应立体动力学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原子的解析波函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设计了一套变分波函数,用来计算了周期表中前面十个原子的能量。我们设计的单电子试探波函数具有下列形式:1s:ψ1(r)=N1e-μαr[1+(μbr)2], 2s:ψ2(r)=N2[(μr)e-μr-Ne-μcr], 2p:ψ3(r)=N3(μdr)cosθe-μdr, ψ4(r)=N4(μdr)sinθeiφ-μdr, ψ5(r)=N5(μdr)sinθe-iφ-μdr。式中的a,b,c,d及μ为五个变分参数。N1,N2,N3,N4与N5为归一化因子;N由ψ1与ψ2的正交条件来决定。用这种波函数来计算原子的能量,所得的结果比莫尔斯等人(P.M.Morse,L.A.Young and E.S.Haurwitz)用他们设计的四参数波函数所算得的结果为好,更接近实验值,同时也接近于由自洽场所算出的结果。若我们的波函数中固定c等于1不变,这时就变为只有四个参数的波函数,结果仍比莫尔斯等人的好。  相似文献   

8.
唐晓平  和小虎  周灿华  杨阳 《物理学报》2017,66(12):123401-123401
在CH_2~+体系的电子基态势能面上运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当碰撞能E=500 me V时,反应物分子的振动激发对H(~2S)+CH~+(X~1Σ~+)→C+(~2P)+H_2(X1_gΣ~+)反应的反应概率、反应截面和立体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分别计算了两矢量相关k-j′的P(θ_r)分布,三矢量相关k-k′-j′的P(φr)分布以及反应产物的四个极化微分截面.结果表明,产物分子转动角动量不仅在Y轴方向有取向效应,还定于Y轴的正方向.并且发现,随着振动量子数的增加,对反应体系产物分布的影响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高分辨的里德堡态氘原子标识-交叉分子束装置,研究了碰撞能为4.5∽6.5 kcal/mol范围内Cl(2P)[Cl(2P3/2)和Cl*(2P1/2)]与D2的反应. 虽然自旋轨道激发态反应Cl*(2P1/2)+D2在波恩-奥本海默(B-O)近似下本应是禁阻的,但实验中观测到了该反应的贡献. 通过测量靠近后向的碰撞能相关的微分散射截面连线,发现低碰撞能下的产物主要来自于B-O近似禁阻的反应Cl*+D2. 随着碰撞能的提高,自旋轨道基态反应Cl+D2的反应性增加明显要比自旋轨道激发态反应Cl*+D2更快,并且在高碰撞能下成为产物的主要来源. 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碰撞能下,Cl*中自旋轨道激发态的额外能量,可以帮助B-O近似禁阻的反应Cl*+D2越过势垒;然而当碰撞能接近和高于反应势垒时,B-O近似允许的反应Cl+D2占主导地位. Cl/Cl*+D2反应中B-O近似有效性的特征与其同位素反应Cl/Cl*+H2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正庚烷热裂解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正庚烷热裂解的主产物是C2H4, H2, CH4以及C3H6,模拟结果和实验吻合很好. 温度对产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当温度上升,目标产物乙烯的量会迅速增加. 正庚烷转化率以及主产物的摩尔分数分别通过反应分子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模拟计算得到,两种方法模拟结果相吻合. 我们还通过动力学分析研究了正庚烷热裂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反应活化能为47.32 kcal/mol,指前因子为1.78×1014 s-1.  相似文献   

11.
李扬国 《中国物理 C》1992,16(2):137-144
A(p,p)A*非弹性碰撞过程,若反质子的光学势包含了自旋轨道耦合势,它在碰撞过程中不但能激发正常宇称态,也能激发反常的宇称态,以及非弹性过程的极化度.本文在DWIA框架下导出了微分截面(dσ/dΩ)f,i,极化度P(θ).并对入射能量为46.8MeV和179.7MeV 12C(p,p)12C*的2+,3和1+态微分截面、极化度进行严格的分波方法计算.计算与实验符合很好.由于反常宇称态的非弹过程已被测得,表明反质子光学势的自旋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刘复明  刘峰  刘连寿 《中国物理 C》1999,23(12):1183-1189
运用Jetset产生器分别在实验室系和冲度轴坐标系中对e+e对撞多粒子末态中阶乘矩的标度性质进行了研究.在这两种情况下,用各向同性的相空间分割得到的三维InF2~InM都近似于直线,表明e+e对撞末态相空间中的动力学起伏近似各向同性.在实验室系中由px,py,pz的F2~M拟合Ochs公式得到的三个γ值近似相等;在冲度轴系中,在φ方向上适当选取起始拟合点,三个γ值也比较相近,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论断.这一结果表明,软、硬过程动力学起伏的本质特征──各向异性或(近似)各向同性,可以通过碰撞过程中阶乘矩标度性质的研究而揭示出来.因此,深入研究各种碰撞过程中阶乘矩的标度性质,对于了解碰撞动力学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建军 《物理学报》2013,62(2):23401-023401
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在碰撞能为0.6 eV时,研究了反应物NO分子的转动激发对发生在3A"和3A'势能面上的反应N(4S)+NO(X2Π)→N2(X3Σg-)+O(3P)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详细讨论了在反应物分子的不同转动态下发生在两个势能面上反应的矢量性质. 结果表明, 反应物分子NO的转动激发对发生在3A′势能面上的立体动力学性质产生重大影响, 这可能与该势能面上存在一个早期势垒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1A′态的势能面[ Ho et al., J. Chem. Phys. 116, 4124 (2002)],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碰撞能条件下,S(1D) +H2(v=0, j=0)→SH+H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 通过计算得到了描述反应物速度矢量k与产物的转动角动量矢量j′这两个矢量相关的分布函数P(r)、描述反应物速度矢量k、产物速度矢量k′与产物的转动角动量矢量j′这三个矢量相关的二面角分布函数P(r)以及描述反应产物角动量极化的分布函数P(r,r).计算结果表明产物的转动角动量矢量j′在空间具有明显的定向和取向效应,并且产物的转动角动量具有强烈的极化. 另外,计算结果还表明这些立体动力学性质对碰撞能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5.
基于Ho等人的精确势能面(J. Chem. Phys. 119, 3063(2003))研究,运用准经典轨线方法计算了21.3 kJ/mol碰撞能下反应N(2D)+H2→NH+H和N(2D)+D2→ND+D的产物与反应物之间的矢量相关.发现两个反应的产物角分布都是前向和后向呈现峰值分布,产物的转动角动量矢量j′不仅是取向的,而且是在y轴负方向上定向的.两个反应显示出的同位素效应主要归因于同位素质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从头算的对称性为1A'的势能面,利用准经典轨线(QCT)方法在不同的碰撞能下研究了交换反应H+HS→HS+H的产物和反应物的矢量相关性质.在质心坐标系下分别计算了反应的描述k-j'矢量相关的P(θr)分布和描述k-k'-j'三者矢量相关的P(φr)分布.同时我们还计算了反应产物的四个极化微分截面.计算结果表明势阱和碰撞能对该反应产物的矢量相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量子力学中的线性叠加原理,构造了由多模相干态|{Zj}〉q与多模虚相干态|{iZj}〉q这两者的线性叠加所组成的第类两态叠加多模叠加态光场|φ6(2)q.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研究了态|φ6(2)q的广义非线性等阶N次方H压缩特性.结果发现:1)在腔模总数q与压缩阶数N这两者之积取偶数亦即qN=2p的条件下,如果p=2l(l=1,2,3,…,…),则无论各模的初始相位和∑j=1qφj、态间的初始相位差(θpq(R)pq(I))以及各单模相干态光场的平均光子数之和∑j=1qRj2等如何变化,态|φ6(2)q总是恒处于等阶N-H最小测不准态.2)在qN=2p的条件下,如果p=2l+1(l=0,1,2,3,…,…),则当∑j=1qφj、(θpq(R)q(I))、∑j=1qRj2、[(θpq(R)q(I))-∑j=1qRj2]等分别满足一定的量子条件(或者在一些特定的闭区间内连续取值)时,态|φ6(2)q总可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等阶N次方H压缩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碰撞反应 Ca RBr(R=CH_3,C_2H_5 和 n-C_3H_7)的矢量相关性质和产物 CaBr 分子的转动取向.计算了不同碰量相关撞能情况下产物分子的转动取向参数和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矢分布几率函数.矢量相关由角分布函数 P(θ_r)!P(φ_r)和 P(θ_r,φ_r)以及极化相关微分截面来描述.Ca CH_3Br 反应产物 CaBr 的 P(θ_r)峰值大于 Ca C_2H_5Br 和 Ca n-C_3H_7Br 反应产物 CaBr 的 P(θ_r)峰值.对于反应 Ca RBr 的 P(θ_r)在φ_=3π/2处的峰值明显大于φ_r=π/2处的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碰撞反应过程中,产物 CaBr 分子的转动角动量不仅发生取向,而且沿着垂直于散射面方向发生定向:产物 CaBr 分子强烈地沿着反应物相对速度方向向前散射;产物分子转动角动量的定向和取向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产物的散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1A′态的势能面[ Ho et al., J. Chem. Phys. 116, 4124 (2002)],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碰撞能条件下,S(1D) +H2(v=0, j=0)→SH+H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 通过计算得到了描述反应物速度矢量k与产物的转动角动量矢量j′这两个矢量相关的分布函数P(r)、描述反应物速度矢量k、产物速度矢量k′与产物的转动角动量矢量j′这三个矢量相关的二面角分布函数P(r)以及描述反应产物角动量极化的分布函数P(r,r).计算结果表明产物的转动角动量矢量j′在空间具有明显的定向和取向效应,并且产物的转动角动量具有强烈的极化. 另外,计算结果还表明这些立体动力学性质对碰撞能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20.
胡梅  刘新国  谭瑞山 《物理学报》2014,63(2):23402-023402
基于我们最近所构建的Ar+H+2→ArH++H(12A′)反应的新势能面,采用准经典轨线法研究了碰撞能分别为0.48,0.77,1.24 eV以及能量为0.48 eV时反应物不同振动态下Ar+H+2→ArH++H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结果显示在给定的碰撞能情况下,以及当反应物振动量子数由0变到2时计算的积分反应截面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通过比较发现,碰撞能对此反应k-j′关联函数P(θr)分布的影响大于其受振动激发的影响,并且关于k-k′-j′三矢量相关的函数P(?r)分布以及极化微分反应截面对碰撞能较敏感,同时发现振动激发对P(?r)分布和极化微分反应截面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