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Sha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察到了转动能量转移中的碰撞量子干涉,并且计算了决定跃迁散射截面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由于积分干涉角是微分干涉角的平均效应,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信息,进行了分子束实验.作者文运用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理论,提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1П态双原子分子中关于Λ量子干涉的微分干涉角.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其干涉角.得到分子束实验中微分干涉角随实验参数,包括实验温度、碰撞伴、作用距离和转动量子数变化的关系.并且讨论了影响干涉角的各种参数.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Sha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察到了转动能量转移中的碰撞量子干涉,并且计算了决定跃迁散射截面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由于积分干涉角是微分干涉角的平均效应,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信息,进行了分子束实验.作者文运用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理论,提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1П态双原子分子中关于Λ量子干涉的微分干涉角.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其干涉角.得到分子束实验中微分干涉角随实验参数,包括实验温度、碰撞伴、作用距离和转动量子数变化的关系.并且讨论了影响干涉角的各种参数.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Sha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察到了转动能量转移中的碰撞量子干涉,并且计算了决定跃迁散射截面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由于积分干涉角是微分干涉角的平均效应,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信息,进行了分子束实验.作者文运用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理论,提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1П态双原子分子中关于Λ量子干涉的微分干涉角.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其干涉角.得到分子束实验中微分干涉角随实验参数,包括实验温度、碰撞伴、作用距离和转动量子数变化的关系.并且讨论了影响干涉角的各种参数.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Sha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察到了转动能量转移中的碰撞量子干涉,并且计算了决定跃迁散射截面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由于积分干涉角是微分干涉角的平均效应,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信息,进行了分子束实验.作者文运用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理论,提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1П态双原子分子中关于Λ量子干涉的微分干涉角.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其干涉角.得到分子束实验中微分干涉角随实验参数,包括实验温度、碰撞伴、作用距离和转动量子数变化的关系.并且讨论了影响干涉角的各种参数.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 干涉角和相对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一级含时波恩近似和长程相互作用势, Sun提出了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模型.在静态池中CO A1Π~ e 3Σ-和He碰撞的实验已经成功模拟.为了从实验中直接获得碰撞速度和干涉角的关系, Sha提出了利用分子束和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实验.作为理论研究干涉角和碰撞速度的关系,计算了不同速度下的干涉角,同时获得了变化的趋势.对在分子束条件下(通过控制碰撞速度来控制干涉角)实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电子非绝热一维量子散射反应几率和三维量子散射反应截面的近似公式结合起来, 对于反应物分子(H_2)不同的量子振动态(v=0, 1) 分别计算了H+H_2(v=0)→H_2(v′=0, 1)+H和H+H_2(v=1)→H_2(v′=0, 1)+H的平均反应截面σ_0和σ_1, 并同文献上用电子绝热理论计算的结果作了比较, 表明对这类中性原予-分子反应碰撞的过程, 特别是当反应物分子处于振动激发态时, 电子非绝热效应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钠原子的激光增强电离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电流效应的一个特例——激光增强电离(LEI)光谱是一种新的火焰光谱分析方法。观测LEI光谱有各种实验装置。LEI光谱的基本原理如下:在分析火焰中各种原子或分子之间碰撞速率为>10°秒~(-1),一种原子或分子碰撞电离(热电离)的几率,取决于Arrhenius因子exp〔-(Ei-Ej )/KT〕。式中Ei为电离电位,Ej 为原子(或分子)所处的能级,K为波耳兹曼常数,T为火焰温度。当Ei≈Ej时,电离几率接近1.在T=2500K(KT=0.2eV)情况下,(Ei-Ej)每增加1eV电离几率降低约两个数量  相似文献   

8.
用TEA CO_2激光将C_2H_4分子激发到高振动激发态,高振动激发态的C_2H_4分子与基态的K原子碰撞发生振动态→电子态(V→E)传能过程,根据提出的能级组模型,对测得的时间分辨原子荧光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温度在453-663 K范围内,C_2H_4-K体系中V→E传能速率的数量级为10~(-10)/cm~3·molecule~(-1)·s~(-1),对应的碰撞传能截面约为0.30~0.80 nm.随着反应温度升高,V→E传能截面减小.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碰撞体间吸引相互作用在这种非共振的V→E传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利用多极相互作用势下的碰撞络合物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建立了一套掺钛蓝宝石飞秒激光放大系统,该系统输出中心波长808nm,单脉冲能量8mJ,脉冲宽度60fs,脉冲重复频率20Hz.利用飞秒激光泵浦-探测及分子束技术,结合飞行时间质谱,对1,3-二氯苯分子的激发态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中观察到该分子能级间的量子拍频现象,并获得了第一单重激发态寿命及其拍频频率,阐述了飞秒激光场下间位二氯苯分子的电离解离机理.  相似文献   

10.
用双色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方法测量了NO分子A~(2∑+)(v=0)态的转动能量转移, 得到了由R-F能量转移导致的转动可分辨的弛豫光谱, 计算了转动态-态转移速率常数。用以转移能量为基础的指数和幂指数能隙模型, 对碰撞弛豫态分布进行计算机模拟, 并从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讨论了能隙模型存在的不足。用同法对I_2分子B∏(O_u~+)态的测量, 得到由转动能量转移导致的谱线展宽及交叠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