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有双齿配位基团的双亚砜作为金属离子的萃取剂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双亚砜的过渡金属和镧系元素的配合物已有较多研究,而钇的双亚砜配合物却报导甚少。为扩展双亚砜对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的研究,和为双亚砜作为钇与其它稀土元素分离的萃取剂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合成了钇的高氯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与高、低熔点的双(正—辛基亚砜)乙烷(α、β—BOSE)和双(苯基亚砜)乙烷(αβ—BPhSE)的十二个配合物,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紫外光谱法及萃取研究,讨论了二氯二正辛基亚砜合钯(Ⅱ)配合物[Pd(DOSO)_2Cl_2]在氯仿溶剂中的离解平衡: Pd(DOSO)_2Cl_2(?)Pd(DOSO)Cl_2 DOSO Pd(DOSO)Cl_2(?)PdCl_2 DOSO 并测定了25℃时的离解常数K_1=(2.0±0.3)×10~(-3),K_2=(1.3±0.1)×10~(-4)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1,2-双烷基(芳基)硫代乙烷(L)——1,2-双(正辛基硫代)乙烷(BOTE)、1,2-双(正戊基硫代)乙烷(BATE)、1,2-双(苯基硫代)乙烷(BPTE)对金的萃取及其配合物的性质.双烷基硫代乙烷对金具有很强的萃取能力,可定量地萃取金.在溶液中,当[L]≥[Au~(3 )]时,Au与L形成1∶1Au-L配合物,而在[L]<[Au~(3 )]时,则为2∶1Au-L配合物.固态时,Au(Ⅲ)、Au(Ⅰ)与L只形成2∶1配合物(AuCl_3)_2L和AaCl)_2L.讨论了BOTE和BATE与Au(Ⅲ)、Au(Ⅰ)配合物的IR和~1H NMR谱.IR谱证实了关于Au(Ⅰ)配合物为线型结构的推断,并借助金原子的交换机理,解释了配合物与配位体的~1H NMR谱外观相似的原因.详细分析了Au(Ⅲ)配合物低频区的IR数据,提出了配合物有离子型结构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紫外光谱法及萃取研究,讨论了二氯二正辛基亚砜合钯(Ⅱ)配合物[Pd(DOSO)2Cl2]在氯仿溶剂中的离解平衡: Pd(DOSO)2Cl2⇔Pd(DOSO)Cl2+DOSO Pd(DOSO)Cl2⇔PdCl2+DOSO 并测定了25℃时的离解常数K1=(2.0±0.3)×10-3,K2=(1.3±0.1)×10-4.  相似文献   

5.
低碳链的双亚砜过渡金属配合物己经合成,而高碳链的双亚砜与半径较小的第一过渡系配合物还未见报道。为继续对这一类配合物进行研究,我们合成了4个双(正-辛基亚砜)乙烷钴的配合物,并对它们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正辛基-L-羟基脯氨酸萃取苯丙氨酸的性能和机理, 详细考察了起始氨基酸的浓度、萃取剂的浓度、酸度、铜离子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分别对D-和L-苯丙氨酸萃取性能的影响. 随着起始氨基酸pH值的增大, 萃取分配比D也增大, 对映体分离系数α可以达到2. 萃取反应为吸热反应,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表征了萃合物的组成, 推测萃合物的结构为1∶1∶1型的三元配合物. 研究结果为苯丙氨酸的萃取拆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上升单液滴法研究了N-正辛基己内酰胺从硝酸介质中萃取铀(Ⅵ)的动力学,得出U(Ⅵ)的萃取速率与水相中铀浓度的1次方成正比,与温度(10-45℃)无关;萃合物向有机相的扩散为萃取过程的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8.
稀土膦酸酯盐-烷基铝体系催化正辛基异氰酸酯配位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稀土膦酸酯盐-烷基铝组成的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催化正辛基异氰酸酯(n-OctNCO)的配位聚合特征. 研究发现, 以Nd(P204)3/Al(i-Bu)3组成的稀土催化体系是正辛基异氰酸酯聚合的良好催化剂. 系统考察了正辛基异氰酸酯在该催化体系下的本体、溶液聚合的聚合规律和溶液聚合反应动力学. 用1H NMR, FTIR, DSC, TGA和GPC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到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上升单液滴往研究了N-正辛基己内酰胺从硝酸介质中萃取铀(Ⅵ)的动力学。得出U(Ⅵ)的萃取速率与水相中铀浓度的1次方成正比,与温度(10~45℃)无关;萃合物向有机相的扩散为萃取过程的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10.
SDS和TOPO对HEHEHP萃取Fe(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搬运98±1K下用高速搅拌池法考察了2-乙基已基膦酸单2-乙基已基酯(HEHEHP)-正辛烷溶液从0.100mol.dm^-^3硝酸盐水相中萃取Fe(Ⅲ)的动力学. 为了分析萃取动力学机理,确定速度控制步骤在萃取体系中的准确部位,测定了HEHEHP. 三辛基氧化膦(TOPO)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正辛烷-0.100mol.dm^-^3硝酸盐体系界面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体系中TOPO的存在使HEHEHP萃取Fe(Ⅲ)速率的影响, 首次作了定量处理.证实了HEHEHP萃取Fe(Ⅲ)动力学过程的界面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XRD)、固体13C核磁共振波谱(13C MAS NMR)、热失重分析(TGA)、导电率测试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手段对正丁基氯化镁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了系统的表征. 结果表明, 正丁基氯化镁可以有效还原氧化石墨烯, 随着其用量的增加, 氧化石墨烯还原程度增加, 碳/氧摩尔比升高, 片层间距减小, 热稳定性增强, 导电率增大(可达3.6×102 S/m). 还原后部分氧化石墨烯片层发生聚集.  相似文献   

12.
过渡金属的双亚砜配合物已有一些综述,多数是内、外消旋两种混合异构体的配合物.本文讨论的内、外消旋双亚砜的镧系元素配合物,至今报道极少,我们合成的Nd(Ⅲ)的内、外消旋双(正辛基亚砜)乙烷配合物尚未见报道. 实验仪器 DuPont1090热分析仪,DDS-11型电导率仪,FT-5-DX红外光谱仪,Niciet FTIR 170XS型(25000~10cm~(-1))红外光谱仪,Backmann Du-8B可见紫外光谱仪,D/MAX-IIIA X射线衍射仪.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二正丁基锡新型配合物(n-Bu)2Sn(FcCOS)2[Fe=(η-C5H5)Fe(1-5-η-C5H4)-1;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13C,119Sn)谱,并推测出配合物可能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磷酸三丁酯(TBP)与二苯基亚砜(DPSO)组成的二元中性体系(B-B体系)在HCl介质中对金(Ⅲ)的萃取行为,发现该体系有明显的协同萃取效应。用斜率法和紫外光谱法确定了协萃配合物的组成为H_3O~+·2TBP·DPSO·yH_2O……AuCl_4~-·HCl。协萃反应的平衡常数log K_(1,2)~′=3.33。对协萃反应的机理和可能的结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甲苯基烷基亚砜(RSOPhCH_3)对钯的萃取研究及其与钯(Ⅱ)的固体配合物的合成迄今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制备了五种不同取代烷基的系列配体的钯(Ⅱ)配合物(R=n-C_4H_9,C_6H_(13),C_8H_(17),C_(10)H_(21)和C_(12)H_(25)),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鉴定其组成。由于研究该系列配合物的性质,如热稳定性等能有助于对它们萃取机理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应用热重分析法(TG-DTG)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分别应用Freeman-Carroll,Coats-Redfern和Kissinger方程获得了它们的热分解活化能,并讨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行为与配合物配体中取代烷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不同基团取代的酰代吡唑酮对铈(Ⅲ)的萃取。采用斜率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得它们在HCl和HNO3体系中的萃合物组成和萃取平衡常数;还研究了它们与二辛基亚砜对铈(Ⅲ)的协同萃取。研究过程中,以HTTA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7.
应用连续自动测定的恒界面池装置, 研究了二正辛基亚砜(DOSO)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II)和金(III)的动力学行为。得以了各自的萃取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测定了DOSO的两相分配和界面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DOSO萃取钯(II)为界面配本取代反应控制类型, 而萃取金(III)则为扩散或混合控制类型。  相似文献   

18.
二(2-乙基已基)亚砜(DEHSO)是带支链的烷基亚砜,其溶解性能优于直链烷基亚砜,对铊(Ⅲ)的萃取化学尚来见报道。 本文研究了DEHSO-煤油溶液在盐酸介质中对铊(Ⅲ)的萃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萃取反应速率快,萃取率随酸度增大而增大,随Cl~-离子浓度增大而降低;温度升高致使分配比下降,由logD与1/T×10~3对画图得斜率为1.95的直线,据此求得萃取反应的焓变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长碳链的二(2-乙基己基)亚砜与锡(Ⅳ)、钯(Ⅱ)、金(Ⅲ)的配合物,通过组成分析、摩尔电导的测定及红外、紫外图谱的研究,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推断了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二正辛基亚砜萃取钯(II)和金(III)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建胜  王汉章 《化学学报》1990,48(10):982-987
应用连续自动测定的恒界面池装置, 研究了二正辛基亚砜(DOSO)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II)和金(III)的动力学行为。得以了各自的萃取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测定了DOSO的两相分配和界面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DOSO萃取钯(II)为界面配本取代反应控制类型, 而萃取金(III)则为扩散或混合控制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