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个4,4′-二甲基-2,2′-联吡啶锰(Ⅱ)配合物在生理条件及H2O2的存在下对DNA切割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配合物分别存在下的DNA切割反应具有相似的动力学反应特征。其中对超螺旋DNA切割成缺口DNA步骤,均表现为三级反应,即反应速率分别与底物DNA的浓度、配合物的浓度和H2O2的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同时得到了2个反应的速率常数、活化能(Ea)、活化焓(ΔH^≠)和活化熵(ΔS^≠)等动力学参数,并根据这些结果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氧化切割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
刘斌  孙占国  杨斌盛 《化学学报》2008,66(21):2353-2359
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导率和ESI-MS质谱等方法讨论了铬配合物[Cr(III)(4-ASA)(en)2]Cl (4-ASA: 4-aminosalicylic acid dianion, en: ethylenediamine)在不同温度、不同pH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光化学稳定性. 实验表明, 该配合物的溶液(pH 7.4)在日光照射下发生了光化学取代反应, 取代产物为[Cr(4-ASA)(en)(H2O)2]+. 同时研究了配合物及其光照产物对EDTA的动力学反应和对DNA的切割反应.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 配合物的光化学产物[Cr(4-ASA)(en)(H2O)2]+能有效切割pBR 322 DNA.  相似文献   

3.
以2,2’-联吡啶-3,3’-二羧酸(H2L)和1,10-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锰(Ⅱ)配合物[Mn(H2O)(L)(Phen)2]· (H2O)3.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在配合物中,中心锰(Ⅱ)离子的配位数是6,处于变形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还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磁性,荧光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低温下,配合物有反铁磁性;当激发波长为656 nm时,配合物在682 nm附近有一个宽的荧光发射峰;在循环伏安过程中配合物的电子转移是准可逆的,对应的电极反应是Mn(Ⅲ)/Mn(Ⅱ).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6种固态高氮含能配合物M(ATZ)(bpy)m·nH2O((1)M=Mn,m=2,n=3;(2)M=Co,m=2,n=7;(3)M=Ni,m=2,n=0;(4)M=Cu,m:1,n=0;(5)M=Pb,m=1,/7,=3;(6)M=Zn,m=1,n=1;ATZ=5,5'-偶氮四唑,bpy=2,2'-联吡啶).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用RD496-CK2000微热量计测定了298.15 K下各配合物的液相生成反应焓变分别为:△rHc(1)=241.245 4-0.060 kJ/mol,△rHθ≠(2)=-256.875±0.050 kJ/tool,△rHθm.(3)=-265.172±0.038 kJ/mol,△rHθm:(4)=-236.538±0.038 kJ/tool,△rθm(5)=-249.698±0.038 kJ/mol,△rθm(6)=-185.072±0.048 kJ/tool.通过试验测定得到的所有液相反应的△rθm均为负值,有利于目标物生成;并改变反应温度,研究了它们的液相生成反应的热动力学.改变温度研究了液相生成反应的热动力学,利用反应热化学数据和动力学方程结合热动力学实验数据计算了活化焓(△Hθ≠)、活化熵(△Sθ≠)、活化自由能(△Gθ≠)、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表观活化能(E)、指前常数(A)和反应级数(N).  相似文献   

5.
利用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Na2bqdc),2,2-联吡啶与硫酸钴在溶剂热作用下合成了1个一维配位聚合物[Co(bqdc)(bipy)(H20)]n(1).通过元素分析、粉末衍射、红外、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中心CoⅡ离子分别与2个来自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配体的双齿羧基氧原子和1个来自配体的单齿羧基氧原子、辅助配体2,2-联吡啶上的2个N原子和1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稍微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紫外光谱实验表明,相对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配体,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发生了少量的蓝移.对该配合物多晶样品的差热分析(TGA)表明该化合物在217℃后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6.
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合锰(Ⅱ)配合物水解切割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合成并表征了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合锰(Ⅱ)配合物。我们利用凝胶电泳实验研究,发现该配合物在近生理条件下,能有效地切割双链pBR322 DNA。通过采用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自由基清除剂,无氧操作实验,脱水丙二醛产物分析,以及T4DNA连接酶连接实验等方法,确认该切割反应是通过水解途径进行的。进一步地,我们对切割反应进行了较详细的动力学研究,求出其催化速率常数Kcat为0.72±0.02 h-1 (pH=8,37 ℃)。  相似文献   

7.
以2,2'-二甲氧基-4.4 '-联苯二甲酸(H2L)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1个二维结构的铜配合物[Cu4L4(H2O)9]·10H2O (1).借助IR,TGA,粉末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1属于正交晶系,Pnma空间群,晶胞参数a=1.493 9(3)nm,b=3.051 6(6) nm,c=1.569 4(3) nm.在1的结构中存在4个晶体学不同的四方锥构型铜离子,3个水分子桥连4个铜离子形成一条锯齿形短链,短链间以配体相连为二维层,层间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热重分析表明1在295℃开始发生分解.变温磁化率显示1的铜离子间存在弱的反铁磁性.  相似文献   

8.
以(—)-2,2'-(2,5-噻吩二甲酰氨基)二丙氨酸(C12H14N2O6S)及4,4'-联吡啶(4,4'-bipy)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铕配位聚合物{[Eu2(C12H12N2O6S)3(4,4'-bipy)(H2O)2]· (H2O)6}n.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其结构,结果表明:晶体为正交晶系,晶胞参数a=1.113992(18) nm,b=1.804 972(19) nm,c=2.933 80(3) nm,Z=4;2个Eu原子分别为九和八配位.测定发现配合物固体具有Eu3+的典型光致发光光谱,配合物中配体能有效提高稀土离子的发光效果.并通过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热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化合物[M2(L)(phen)2(H2P)2]·6H2O[M=Ni(1),Zn(2),H4L=4,4'-联吡啶-2,2',6,6'-四羧酸,phen=1,10-邻菲咯啉],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及X-射线单品结构测定等表征.晶体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都是六配位变形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体4,4'-联吡啶-2,2',6,6'-四羧酸的羧基均以单齿形式配位.室温固体荧光测试结果显示配合物2具有较强的荧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圆二色、荧光光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考察了一个四核锌荧光配合物[ZnⅡ4(L-3H)2](ClO4)2·3.5H2O(I,L=2,6-二[(2′-甲酚基-2″-羟乙基)氨甲基]-对-甲酚)与DNA的结合性质及其DNA水解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I能通过与DNA磷酸骨架的共价结合诱导其构象变化,而本身的荧光被淬灭.该四核锌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和不加任何辅助剂情况下水解切割pBR322质粒DNA,且在60μmol·L-1时表现出最大的切割效果,使DNA的水解速率提高了6~7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Met)(H2O)]ClO4.H2O(1)和[Cu(HPB)(L-Met)]ClO4(2)[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L-Met=L-蛋氨酸]。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UV-Vis及电喷雾质谱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如Cu-O2,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圆二色、荧光光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考察了一个四核锌荧光配合物[ZnⅡ4(L-3H)2](ClO4)2.3.5H2O(I,L=2,6-二[(2′-甲酚基-2″-羟乙基)氨甲基]-对-甲酚)与DNA的结合性质及其DNA水解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I能通过与DNA磷酸骨架的共价结合诱导其构象变化,而本身的荧光被淬灭。该四核锌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和不加任何辅助剂情况下水解切割pBR322质粒DNA,且在60μmol.L-1时表现出最大的切割效果,使DNA的水解速率提高了6~7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
邴颖颖  吴振廷  胡明 《无机化学学报》2015,31(10):2059-2064
以2,2'-联吡啶-3,3',6,6'-四羧酸(H4bptc)为配体,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与过渡金属盐合成了3个配合物,其分子式分别为[Co2(H2bptc)2(H2O)4]·bpe·9H2O(1),[Ni2(H2bptc)2(H2O)4]·bpe·9H2O(2),[Ni2(H2bptc)2(H2O)4]·0.5bpp·7H2O(3)(bpe=1,2-二(4-吡啶基)乙烯,bpp=1,2-二(4-吡啶基)乙烷)。用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这3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化合物1~3为单核结构的配合物,它们均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2,2'-联吡啶-3,3',6,6'-四羧酸(H4bptc)为配体,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与过渡金属盐合成了3个配合物,其分子式分别为[Co2(H2bptc)2(H2O)4]·bpe·9H2O(1),[Ni2(H2bptc)2(H2O)4]·bpe·9H2O(2),[Ni2(H2bptc)2(H2O)4]·0.5bpp·7H2O(3)(bpe=1,2-二(4-吡啶基)乙烯,bpp=1,2-二(4-吡啶基)乙烷)。用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这3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化合物1~3为单核结构的配合物,它们均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5.
配体2,2′-联吡啶(bipy)、磺基水杨酸(H2hssal)和镉盐反应合成了配合物[Cd(hssal)(bipy)(H2O)2]·H2O(1),用单晶X-射线和元素分析对生成的晶体进行了表征,结构研究发现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Cd(Ⅱ)采取八面体配位几何构型,磺基水杨酸作为二齿桥联配体连结不同的Cd(Ⅱ)原子形成一维链结构,一维链被O-H…O氢键连接形成二维层,再进一步由O-H…O氢键将二维层联结在一起形成三维结构。研究了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CCDC:772715。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两个新颖的配合物{[Ni(H2qptc)(4,4′-bpy)(H2O)2].2(H2O)}n(1)和[Zn2(H2O)2(qptc)(4,4′-bpy)]n(2)(H4qptc:三联苯-2,5,2′,5′-四羧酸,4,4′-bpy:4,4′-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热重、红外光谱和、磁性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化合物1和2都是三维结构,分别显示(65.8)-cds、(42.6)2(43.62.8)(45.64.8)2.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2'-吡啶基)苯并噁唑、甘氨酸和高氯酸铜(Ⅱ)为原料合成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PBO)(Gly)(H2O)]ClO4(PBO=2-(2'-吡啶基)苯并噁唑,Gly=甘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该配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29 2(2) nm,b=1.032 9(2) nm,c=1.566 8(3) nm;Z=4,V=1.665 6(6) nm3,Dc=1.800 g·cm-3,F(000)=916.最终偏离因子:R1=0.042 6,wR2=0.101 3.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与2-(2 '-吡啶基)苯并噁唑相比较,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G+),水稻条斑病细菌(X.oryzae,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并且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手段研究了八羟基喹啉铜(Ⅱ)配合物Cu[8-OHQ]2与DNA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Cu[8-OHQ]2能通过插入方式较强的与CT-DNA结合,诱导DNA构象的改变.其本征结合常数Kb为1.15(±0.01)×105 L/mol,表观结合常数Kapp为4.21×106 L/mol.再者,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在生理条件和抗坏血酸(Vc)存在情况下,Cu[8-OHQ]2能有效地将超螺旋pBR322质粒DNA切割成缺刻和线性,甚至降解为小的片断.机理研究表明扩散的·OH,H2O2和1 O2都不是在切割过程中起作用的活性氧物种(ROS);copper-oxo中间体可能是此切割过程中主要的活性氧物种.另外,Cu[8-OHQ]2也能以适中的结合力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而猝灭BSA内源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所有这些结果表明Cu[8-OHQ]2具有作为潜在化疗试剂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3个新的氢醌金属配合物:[Co(H2cah)(H2O)2].H2O(1),Ni(H2cah)(H2O)2].H2O(2),[Zn(H2cah)(CH3OH)(H2O)].H2O(3)(H4cah=2-(N,N-二羧甲酸氨甲基)氢醌),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它们进行了表征。这些配合物均为单核结构,并且通过分子间的氢键形成了无限的超分子网状结构。电化学研究显示配合物1中的Co2+/Co+对和配合物2中的Ni2+/Ni+对的氧化还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氢醌到半醌之间的转换是一个准可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水热条件下,合成了1个镉的配位聚合物{[Cd(L)(HBTC)(H2O)]·H2O}n(L=1,2-二(1,2,4-三氮唑-1-亚甲基)苯,H3BTC=1,3,5-均苯三酸)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构分析表明,镉中心为六配位八面体结构,赤道平面上,4个配位O原子分别来自2个HBTC2-二价阴离子和配位水,轴向上的2个配位N原子来自2个不同的L配体。该配合物是1个二维(4,4)网络结构,并进一步被分子间的O-H…O氢键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同时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