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报道某些芳香族羟肟与过渡金属铜、镍、钴和铁的配合物的制备及它们的红外光谱研究. 配合物C=N的伸缩频率随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增大而提高,但无定量关系.在水杨醛肟与铜、镍、钴和铁的配合物中,ν_c=N值随金属原子电离势的降低而下降,且具线性关系. 配合物OH键的伸缩频率与形成配合物的构型有关.钻(Ⅱ)及铁(Ⅱ)的配合物是顺式构型,具有六元环的氢键桥,OH键的红外吸收为一宽而平坦的谱峰.铜(Ⅱ)及镍(Ⅱ)的配合物是反式构型,具有五元环的氢键桥,红外吸收较明显.ν_(OE)与配合物取代基的极性有关. 确定了配合物中M-O、M-N键的红外特征频率.测得了2-羟基-5-辛基二苯甲酮肟及2-羟基-4-仲辛氧基二苯甲酮肟与~(63)Cu及~(65)Cu的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同位素位移.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金刚烷胺邻香兰素Sch iff碱配体(C18H23NO2,以L表示)与过渡金属的6种新的配合物[MC l2L](M=Mn(Ⅱ),Co(Ⅱ),N i(Ⅱ),Cu(Ⅱ),Zn(Ⅱ),Cd(Ⅱ)),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讨论了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键合情况并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每一中心金属离子与Sch iff碱配体中的酚羟基氧、甲氧基氧及2个氯离子发生配位,其配位数为4.  相似文献   

3.
芳香族羟肟类化合物能与过渡金属离子螯合,已成功地应用于金属分析和湿法冶金。显然,此类配合物结构和键性质的研究对于了解反应机理和配位体的分子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作者曾报道了2-羟基-4(5)-取代二苯甲酮肟顺式(Syn)和反式(Anti)异构体的v_(OH)吸收红外光谱特性和  相似文献   

4.
郭惠  张珂瑶  李娜  张栓 《应用化学》2016,33(2):200-205
合成了侧臂带有醇羟基的十元环大环三胺衍生物配体N,N',N″-三-(2-羟基丙基)-1,4,7-三氮杂环癸烷(L)及它的过渡金属配合物[CoL][ClO_4]_2,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热重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Monoclinic晶系,P2(1)/n空间群,中心的Co(Ⅱ)原子为六配位,处于一个畸变的三棱柱配位环境。其中6个配位原子分别来自配体的3个N原子和3个O原子。平均的Co—N键长和Co—O键长分别为:0.2114(6)和0.2097(6)nm。高氯酸根中的3个氧原子分别与邻近的配合物阳离子中的3个O原子通过氢键O…H—O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规则结构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2-甲基-4-噻唑甲酸(HMTZA,C5H5NO2S)为配体合成了3种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Co(MTZA)2(H2O)2]·3H2O (1),[Cu(MTZA)2(H2O)]·2H2O (2)和[Zn(MTZA)2(H2O)2]·3H2O (3)。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中心金属Co(Ⅱ)离子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略为变形的八面体;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Cu(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一个畸变的四方锥;配合物3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中心金属Zn(Ⅱ)离子的配位构型为畸变的八面体。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结果显示无论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发生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6.
稀土冠醚配合物的激光拉曼和红外光谱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观察了各个硝酸稀土与15-冠-5(1)、18-冠-6(2)生成的配合物的激光拉曼和红外光谱。配位体的C-O-C红外伸缩振动频率向红移,提供了两者发生配位的迹象。轻、重稀土配合物的不同光谱特征主要取决于配合物水合与否的不同空间构型。875cm~(-1)附近峰属于稀土离子与冠氧原子配位后的金属-氧环伸缩振动,它仅存在于轻稀土无水配合物中。  相似文献   

7.
含Cu咪唑桥联异多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  唐雯霞  戴安邦 《化学学报》1990,48(6):547-553
用具有低自旋d^6构型的[(NH3)5MIm]^2^+, [(en)2Co(Im)2]^+(M=Co, Rh; Im^-为咪唑基)为配体与配位未饱和的含Cu单核配合物作用, 定向合成了八种新的咪唑桥联含Cu异双核、异三核和异五核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差热失重分析、摩尔电导测定及反射光谱研究, 确证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分子中咪唑桥的存在, 通过对各配合物的ESR谱测定, 得到了它们的自旋Hamilton参数和键参数, 讨论了配合物的成键性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某些芳香族羟肟及其过渡金属铜、镍、钴和铁配合物的EI质谱,借助亚稳跃迁、高分辨质谱和稳定同位素^1^5N、^6^3Cu、和^6^5Cu标记物,讨论其断裂途径,总结断裂规律.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新型Co(Ⅲ)配合物trans-[(en)~2(NO~2)Co(O~2CC~5H~5N)](ClO~4)~2, 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以[Fe(CN)~6]^4^-和[Fe(CN)~5(H~2O)]^3^-作为还原剂, 考察了该配合物被还原的反应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两反应体系分别按外配位界机理和内配位界机理进行电子传递。在25℃, Ⅰ=0.5mol·L^-^1,trans-[(en)~2(NO~2)Co(O~2CC~5H~5N)]^2^+/[Fe(CN)~6]^4^-反应体系的前驱配合物离子对形成常数Q~i~p=29mol^-^1·L, 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e~t=2.4×10^-^4s^-^1,电子转移过程的活化焓△H^≠~e~t和活化熵△S^≠~e~t分别为1.2×10^2kJ·mol^-^1和5.0×10^2J·mol^-^1·K^-^1。在40℃, pH=8.0, Ⅰ=0.1mol·L^-^1,trans-[(en)~2(NO~2)Co(O~2CC~5H~4N)]^2^+/[Fe(CN)~5(H~2O)]^3^-反应体系前驱双核配合物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7.0×10^-^5s^-^1。最后讨论了分子轨道对称性, 两金属中心氧化还原电势差等因素对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锂离子的惰性气体电子结构特征,因而迄今有关锂配合物的研究报道甚少。若干含氮配位体的锂配合物红外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都未能找到指定N—Li配位键的特征吸收频率,无法从光谱上获得锂配合物结构的直接证明。我们在锂的萃取分离研究中曾发现  相似文献   

11.
激光烧蚀CuCl~2或CuCl靶的产物与O~1或N~2共同沉积在11K的Ar基质中,在1175.0cm^-^1(O~2/Ar)和2296.3cm^-^1(N~2/Al)处观察到了新的红外吸收。通过同位素取代实验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可将1175.0cm^-^1归属为ClCu(η^2-O~2)的O-O伸缩振动,而将2296.3cm^-^1归属为ClCuNn的N-N伸缩振动。ClCu(η^2-O~2)和ClCuNN这两种新型配合物的确证,为进一步研究含O~2,N~2的过渡金属配合物提供了一种模型分子。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各pD值下BPHA[BPHA是N,N'-bis(2-aminoethyl)-1,3-propanediaminehexaaceticacid的简称,中文名称为二胺乙基丙二胺六乙酸]和Zn^2^+-BPHA的^1HNMR谱。BPHA两端羧甲基上亚甲基质子的化学位移δ~a和中间羧甲基上亚甲基质子的化学位移δ~b随pD值交替变化。Zn^2^+-BPHA的^1HNMR谱有3种情况:pD<6,对应Zn(II)-H~2BPHA^4^-,有一特征尖峰,显示自由-NH^+(CH~2COO^-)~2残基存在;pD=6-9,对应Zn(II)-HBPHA^5^-,该峰消失,显示4个胺基全部配位;pD>9,对应Zn(II)-BPHA^6^-,该峰再次出现,1个N(CH~2COO^-)~2脱离配位体系。在3种形态的配合物中,Zn-N键都是非活性的,Zn-O键在后两种形态配合物中是非活性的。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各pD值下BPHA[BPHA是N,N'-bis(2-aminoethyl)-1,3-propanediaminehexaaceticacid的简称,中文名称为二胺乙基丙二胺六乙酸]和Zn^2^+-BPHA的^1HNMR谱。BPHA两端羧甲基上亚甲基质子的化学位移δ~a和中间羧甲基上亚甲基质子的化学位移δ~b随pD值交替变化。Zn^2^+-BPHA的^1HNMR谱有3种情况:pD<6,对应Zn(II)-H~2BPHA^4^-,有一特征尖峰,显示自由-NH^+(CH~2COO^-)~2残基存在;pD=6-9,对应Zn(II)-HBPHA^5^-,该峰消失,显示4个胺基全部配位;pD>9,对应Zn(II)-BPHA^6^-,该峰再次出现,1个N(CH~2COO^-)~2脱离配位体系。在3种形态的配合物中,Zn-N键都是非活性的,Zn-O键在后两种形态配合物中是非活性的。  相似文献   

14.
新氮杂冠醚稀土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荧光性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合成了一新的大环氮杂冠醚及其稀土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热分析及红外的测定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冠醚配体上的C和N原子均参与配位,并推测了配合物的可能组成。室温下研究了配合物的固体及在溶液中的荧光光谱。固态时Sm^3 ,Eu^3 ,TB^3 ,Dy^3 的冠醚配合物均有较强荧光,其中Tb^3 的荧光强度最高,表明冠醚配体三重态的能量与Tb^3 的振动能级更为匹配。在Eu^3 配合物中,强度比η(^5D0→^7F2/^5D0→^7F1)=5.3,表明Eu^3 处于一非对称配位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_4(L)_2(CH_3O)_2(CH_3OH)_4(SO_4)_2]SO_4·6CH_3OH (1)的结构(L为3-乙基-2-乙酰吡嗪双缩水合肼)。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每个Cu(Ⅱ)离子与来自半个腙配体的2个N原子和分别来自配位甲醇、桥联甲氧基及2个不同硫酸根的单齿配位和桥联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4个Cu(Ⅱ)离子通过对称操作形成理想的平面四核铜簇。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L。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硫脲类金属配合物在配位化学、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1,2]。四氢化咪唑-2-硫酮(imdt)又称乙撑硫脲,是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代谢产物。它属于硫酰胺杂环化合物,含—N(H)—C(=S)—=—N=C(—SH)—结构互变活性基团,表现出配位多样性,与金属铜可以形成单核[3]和双核[4,5]配合物。本文合成了四核Cu(I)配合物[Cu4(imdt)9](NO3)4·6H2O,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1实验部分1·1试剂与仪器配体四氢化咪唑-2硫酮(C3H6N2S,imdt)按文献合成[6],其它药品…  相似文献   

17.
对6个丙二胺缩乙酰丙酮单席夫碱、咪唑(苯并咪唑)金属配合物进行了XPS分析,得到了配合物在生成过程中金属离子M(Cu^2 、Ni^2 、Co^2 )的2p轨道、配位体N原子的1s轨道能级的变化道;观察到咪唑或苯并咪唑配位后,其环上另一个非配位的胺N原子向亚胺型N原子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Br]·DMF (1),[Cu(L)Cl]·2H2O (2)和[Cu2(L)2(SO4)]·H2O·CH3OH (3)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缩氨基硫脲阴离子配体的N2S给体及1个卤素阴离子配位(1和2中分别为溴离子和氯离子),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3中,2个Cu(Ⅱ)中心由2个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硫原子桥联形成Cu2S2簇,Cu…Cu距离为0.318 0 nm。每个Cu(Ⅱ)离子还与来自同一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处于外轴向位置η2-SO42-的1个氧原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此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9.
何晓梅  宋楚华 《合成化学》2002,10(3):245-248
通过对Schiff碱型羧酸开链冠醚与Cu(Ⅱ)所形成的配合物之组成、最大吸收波长(λmax),差工线以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的测定,获得了这些配合物的配位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配合物[Cu(HL)(H_2O)(NO3)]NO3(1)和[Zn(HL)Cl2](2)(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结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中心Cu(Ⅱ)离子与1个中性三齿缩氨基脲配体,1个水分子和1个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配合物2中Zn(Ⅱ)离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为N2OCl2,其配位构型与配合物1中Cu(Ⅱ)离子的相同。甲醇溶液中,配合物2的荧光发射峰与配体HL相似。而配合物1由于配体和金属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略有红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