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球的形成     
树华 《物理》2003,32(10):689-689
天文学家认为 ,月球是由一个像火星般大小的物体撞入地球 ,将物质溅射到围绕地球的轨道上形成的 .这一撞击还把地球上一天的时间延长到现今的 2 4小时 .月球中的物质一部分来自地球 ,其余部分来自撞击体 .科学家们对撞击体的物质在月球中所占的比例做了估计 ,结果分歧很大 .进行地球化学研究得到的估计值从小于 1%到大于 5 0 % ,而大多数地球物理模型则预言这一比例在 5 0 %到 90 %的范围 .在德国的天文学家通过将月球与地球岩石样品的成分进行比较 ,计算出月球上来自碰撞物体的物质不超过月球的三分之一 .此外 ,他们还估计 ,月球至少是在 4…  相似文献   

2.
月球东升西落,日复一日,这是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的.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人们看到的皎皎月光完全是它表面反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在一个月当中,月亮会呈现不同的形状——月相,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和残月等,且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月相为何做这种周期性变化呢?这得从月球相对地球的公转运动谈起.  相似文献   

3.
正月球的起源一直争论不断,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后,喷射出的一部分物质形成了月球。问题是这一模型如果成立,那么月球与地球绕日运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应该不会超过1°,然而事实上却是大约5°,是450万年前的两倍。现在,法国尼斯科学家帕赫莱文(K.Pahlevan)和莫尔比代利(A.Morbidelli)指出如果确如描述中那样直接撞击,那么巨大的引力作用很可能会造成近距离脱靶。从很多0.1~1个月球质量的小行星构成的太阳系开始,10°甚至更大角度的倾斜是相当可能的。这一理论同  相似文献   

4.
有关地球的几个物理量,如质量、半径、电容量等,是我们在实践中常常提及并用到的,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是非常必要的.1地球质量M地 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周期T=27.3天,轨道半径 R=3. 8 × 108m.由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得: 化简后 与相关资料的 5. 98 × 1024kg,近似相等. 有必要说明,在计算中我们所采用的月球绕地球的周期T=27.3天,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T0=29. 5天,这是因为T0表示了月相变化的周期,这种周期是相对于日地连线而言的,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应相应于月地连线,…  相似文献   

5.
1影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影,若光源发光面较大,每个发光点都在物体的后方形成影区,这些影区重叠部分是先完全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叫做本影(见图1).本影周围部分光源照射不到的半明半暗区域叫半影.而图中3区好像也是本影,其实那里也能得到一部分光的照射,并不是真本影叫做伪本影.太阳是一个很大的发光体,地球及地球的卫星--月球都是不发光体,在地球及月球的背后都有本影、半影及伪本影.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旋转、地球本身还在自转.它们共同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月相漫谈     
月球东升西落,日复一日,这是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的.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人们看到的皎皎月光完全是它表面反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在一个月当中,月亮会呈现不同的形状--月相,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和残月等,且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月相为何做这种周期性变化呢?这得从月球相对地球的公转运动谈起.  相似文献   

7.
物理研究中为了描述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常将研究对象加以抽象,保留对所研究问题起决定影响的主要因素,以突出物质的基本特征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这种科学抽象的产物就是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理想化的模型,它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物体加以理想化;另一类是过程理想化的模型,它是在物体或物体运动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把包含有多种复杂因素的物理过程加以理想化。 本文将从理想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等方面论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研究理想模型的重要性。 一、理想模型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的发展过程通常表现为发现新现象,解释新现象,而物理学家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常常通过模型方法来进行。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665年夏,牛顿在对天体运行进行沉思时,近似地按圆周运动计算月球处的引力加速度,发现这与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值很接近,1684年和1685年,牛顿分别用微分和积分证明了反平方引力时行星轨道为椭圆。并提出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大小与地球质量全集中  相似文献   

8.
《科技日报》1994年11月15日报道,美国特拉华大学数学教授亚历山大·亚伯,与一些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和模拟试验,共同提出一个“炸毁月球改造地球”的大胆设想。 据亚伯设想,若将月球炸毁,地球的引力就会把一部分月球土壤和碎块吸入广阔的太平洋海域内,这样,地球的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环境等都会向好的方向改变,如太阳光在地面的分布将会较为均匀。届时,地球上将不会再有冰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那些贫瘠的沙漠和荒漠也将消失,气候将趋向长期稳定,整个地球四季如春,风调雨顺。 为什么炸毁月球后地球环境会好转呢?  相似文献   

9.
金星凌日     
金星凌日就是在地球上看见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相同,日食是月球遮掩太阳,金星凌日是金星遮掩太阳,二者不同的是金星遮掩的面积很小,金星的直径是月球直径的3.6倍,但是金星距地球的最近距离是月球距地球距离的106倍,所以金星  相似文献   

10.
 45亿年前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飞出的碎片形成了月球。直至25亿年前, 太阳系内小行星长期持续的狂轰滥炸煮沸早期海洋。  相似文献   

11.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两次重大突破及其思考与检验.(2)了解月球绕地球公转及其对立情形、地球表面附近物体各种运动情形,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及其两个极限情形.  相似文献   

12.
彭友山 《物理通报》2004,(12):39-40
在新教材的阅读材料“月相”中提到,“从地球上看,月亮从圆到缺,又从缺到圆,这是一种周期性变化,周期为29.5天.”好几个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在前面讲万有引力时,不是说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27.3天吗?怎么这里却是29.5天呢?”对于这个问题还得从月亮绕地球运动和地球绕太阳运动谈起.  相似文献   

13.
于凤军  鞠林  汤振杰  田俊龙 《大学物理》2022,41(2):22-25,30
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地球的固体表面也发生与海水表面类似的周期性涨落,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固体潮的形成原因与海潮相同,但其计算问题远比后者复杂.本文用开尔文地球模型和比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固体潮相关的地球表面方程和涨落幅度,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在地-月系统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潮汐力使月球的自转逐渐减缓,最终导致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使得月球总是同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从地球上始终不能完全看见月球的另一面(仅有18%因天平动效应和视差而被观测),因此被称为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第一张影像由前苏联的"月球3号"环月探测器在1959年10月拍摄,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直到1968年12月的阿波罗8号任务环绕月球时,才直接用眼睛看见月球背面。2007年中国发射了嫦娥一号,获取了分辨率为120  相似文献   

15.
晶界弛豫研究50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葛庭燧 《物理》1999,(9):529
文章综述了我国科学工作者50年来关于晶界弛豫研究的早期开拓和近期发展.前者包括扭摆内耗仪的发明、晶界内耗峰的发现和无序原子群晶界模型的提出.后者包括澄清了关于晶界内耗峰来源的争论,揭示了晶界弛豫具有一个临界温度,从而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各种温度的综合的晶界模型.一个最重要的进展是关于竹节晶界内耗峰的发现与其机理的阐明,从而揭示了晶界附近的位错亚结构能够影响晶界本身的性质和结构.这对于研究多晶金属的力学性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途径.另外,晶界与邻域位错的非线性交互作用的发现,为奠定非线性滞弹性这门新学科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思源 《应用光学》2006,27(3):253-253
随着地球资源逐渐匮乏,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高度关注。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其军事意义也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对月球的探索与利用是一个国家战略威慑能力强弱的象征,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和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潮汐是怎样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三慧 《物理与工程》2001,11(2):6-7,12
本文说明月球引起地球海水的潮汐如何减慢地球的自转,就中特别说明了海水与海底的摩擦的作用,也简述了海水潮汐的“反作用”对月球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命是地球上物质组织的最有趣的形态,而地球是人类已发现的宇宙中迄今所知唯一存在高级生命和智慧文明的星球.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地球之外的茫茫字宙之中,究竟有没有高级生命?究竟有没有文明世界?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约45.3亿年前, 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猛烈撞击地球, 形成年轻炽热的月球。但是这个过程是正面撞击还是侧面撞击呢?新的计算机模拟证明这是一次正面撞击, 而且比以前所设想的角度更陡, 速度更高。另外, 向太空中喷射出的地球碎片也远多于以往模型, 同时温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20.
 宇宙辐射电磁波谱的任何一个波段背后,都有天体的物理现象和机理,只要能感知到,就可以寻找它们的规律。20世纪3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卡尔央斯基在短波高频波段偶然收到来自地球之外的天体辐射,开启了射电天文的大门。自此,电磁波成为了天文学家观测天体辐射的核心手段之一。由于地球空间存在的比较浓密的电离层,能够反射短波和中波波段的人造电磁波,使得电磁波无法逃出地球范围。但与此同时,来自地球以外低于10兆赫兹的电磁辐射,也无法透过地球电离层到达地面。可以说,这个波段的天文观测窗口被地球电离层“屏蔽”了。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电离层非常稀薄,在其表面的射频观测下限可以达到500 kHz,在夜间还会更低。利用月球背面“干净”电磁环境开展低频射电探测,是全世界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将填补低频射电观测的空白。因此,嫦娥四号月球着陆探测为科学家提供了在月球背面和月球空间开展低频射电天文研究的绝佳起步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