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离体大鼠心脏灌流模型上,发现用高[Ca~(2+)](4.5mmol/L)、高[K~+](8.7mmol/L)或自由基发生系统灌流,显著增加心肌对脂质体的摄取。静脉注射与大鼠心肌细胞抗体共价结合的脂质体,显著增强了脂质体趋心肌组织的靶向性。用脂质体携载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治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疗效远优于单用SOD治疗。实验结果表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可能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在大鼠的离体灌流心脏和分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上进行了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的主要机制在于缺血期细胞内钠离子超负荷,激活了心肌质膜上Na~+-Ca~(2+)交换的反向运转,从而使细胞外大量Ca~(2+)内流,形成细胞内Ca~(2+)超负荷,后者导致心肌的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尼古丁乙醇脂质体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尼古丁乙醇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磷脂含量对其包封率的影响;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离体皮肤渗透实验,测定接受液中尼古丁的累计渗透百分比。结果当处方中含3%磷脂和35%乙醇时制得的乙醇脂质体包封率最高(89.13±6.12)%;乙醇脂质体可有效增加药物的透皮量和穿透深度。结论乙醇脂质体能显著增加尼古丁的皮肤渗透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Sm(NO3)3慢性暴露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心脏组织结构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分别自由饮用0,3,4.5,6 mg·L-1Sm(NO3)3溶液180 d。开胸取心时采血进行血常规测定,心脏光镜切片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部分心脏离体后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观察Sm(NO3)3慢性暴露对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3 mg·L-1组LVSP,+dp/dtmax极显著地增高(p0.01),CF显著下降(p0.05);但4.5,6 mg·L-1组LVSP显著增高(p0.05),LVEDP,+dp/dtmax,-dp/dtmax,HR,CF等指标无明显改变;3,4.5 mg·L-1Sm(NO3)3组WBC,MID,Lym数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和显著增高(p0.01,p0.05)。3 mg·L-1组心肌充血出血,肌束呈波浪状,肌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呈红染的颗粒状变性,核轻度增大。4.5 mg·L-1组心肌内皮细胞增生,小灶肌束断裂,部分细胞颗粒状变性。6 mg·L-1组心肌肌束排列紊乱,微灶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消失,间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以上结果表明一定浓度Sm(NO3)3对离体大鼠心脏有正性变力作用;增加WBC,MID,Lym数,并可导致心肌组织的代偿性增生与损伤。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脂质体色谱(ILC)是一种新颖的筛选经被动吸收药物的技术,建立了ILC与常用的动物小肠吸收模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考察了当归补血汤在ILC上有保留的成分的保留值与其在大鼠在体和离体小肠吸收模型中被吸收值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当归补血汤在ILC上有保留成分的保留值与其通过大鼠在体小肠灌流和离体小肠实验测得的吸收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6和0.9350;当归补血汤在ILC上有保留的成分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被机体吸收。  相似文献   

6.
在离体及在体心脏和血管平滑肌上,系统研究了心钠素(ANP)的钙拮抗作用。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ANP明显抑制细胞的钙内流,对内皮素(ET)和高钙刺激引发的钙内流也有抑制。ANP可明显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钙-复钙引起钙超载(钙反常)所致心肌损伤和抑制维生素D_3加尼古丁所致大鼠心肌和血管钙超载,改善钙超载引起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ET升血压和缩血管效应有明显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7.
缺氧预处理诱导心肌细胞蛋白质组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徐菲菲  孙胜  刘秀华 《化学学报》2006,64(6):543-550
缺氧预处理(hypoxia preconditioning, HPC)可模拟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涉及细胞内众多分子事件. 本工作旨在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等蛋白质组分析技术, 发现缺氧预处理后心肌细胞蛋白质整体表达上的变化, 初步分析其与缺氧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关系. 将原代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分为2组(n=6): (1)缺氧预处理组(HPC): 将细胞置缺氧仓内短暂缺氧20 min进行缺氧预处理(HPC), 制备心肌细胞蛋白提取物; (2)对照组(control): 细胞置于培养箱内持续常氧孵育至实验结束, 提取蛋白.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扫描, 经蛋白样本分离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后比较分析, 选取3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胶内酶切、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 双向电泳可分离约529±45个蛋白质, 点匹配率约为78%±7.5%. 18种蛋白质在HPC后发生明显表达差异, 其中12种蛋白质表达降低, 6种表达增高. 经质谱分析鉴定出的3种蛋白质分别为myosin light polypeptide 3, 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NDPK)和calreticulin (CRT). 缺氧预处理引起心肌细胞蛋白质组变化, 初步发现其中myosin light polypeptide 3表达下调、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和calreticulin表达增加, 可能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激活G蛋白、调节细胞内Ca2+浓度而保护心肌. 本工作通过研究缺氧预处理延迟保护过程中心肌内源性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有助于从细胞水平探讨预处理延迟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样舒张因子在休克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观察了大鼠止血带休克、败血症休克和小肠缺血再灌注休克一氧化氮样舒张因子(NO-LRF)的变化及作用。结果表明,休克动物离体主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降低,组织cGMP含量增加。NO合成前体L-精氨酸(L-Arg)或NO合成阻断剂L-硝基精氨酸(L-NNA)、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基蓝(MB)分别增强或减弱休克动物主动脉的上述变化,且这些药物的作用不依赖于血管内皮的存在,提示休克时非内皮源的NO-LRF生成增多是血管对收缩物质反应性降低的原因之一。整体实验发现,L-NNA加重晚期休克动物的低血压并恶化预后,而L-Arg延缓休克动物的血压降低,减轻组织损伤,提示NO-LRF对机体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休克时非内皮源NO-LRF生成增多可能是机体的适应性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树枝状聚合物聚酰胺-胺2代和3代(PAMAM G2, PAMAM G3)包覆的葛根素(Puerarin, PUE)脂质体, 考察了脂质体包覆前后的粒径、Zeta电位的变化及包覆率和体外释放特性.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PAMAM, 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了PAMAM包覆脂质体和FITC-PAMAM包覆脂质体的形态. 采用改进的Valia-Chien扩散池及兔离体角膜评价了脂质体包覆前后角膜的药物渗透特性, 分别考察了脂质体包覆前后的角膜前滞留时间、角膜残留药量和角膜水化值. 研究结果表明, 包覆后的脂质体粒径略有增加, 但没有显著差异, Zeta电位由负变正, 并且随PAMAM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透射电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 PAMAM能较好地包覆于脂质体表面. PAMAM G2的包覆率明显比PAMAM G3高. 包覆前后的脂质体释药特性相似, 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PAMAM包覆PUE脂质体后, 与PUE水溶液和未包覆PUE脂质体相比, 其PUE离体兔角膜表观渗透系数、角膜前滞留时间及角膜残留药量均明显增加, 并具有显著差异, 其中PAMAM G3包覆脂质体优于PAMAM G2包覆脂质体. 水化值检测结果表明, PAMAM包覆PUE脂质体对角膜的刺激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毓神口服液对大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前脑缺血模型 ,光镜下观察了CA1区组织病理学变化 ,并计存活锥体细胞密度 (个 mm)。结果表明 ,小剂量组对海马CA1区神经元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与生理盐水组比 ,P >0 0 5 ) ;中剂量、高剂量组对海马CA1区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且呈剂量依赖性 (缺血 3天各组 ,r=0 877;缺血 7天各组 ,r=0 83 6,P均 <0 0 0 1 )。可见毓神口服液对大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法制备头孢唑啉钠脂质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超临界CO2(scCO2)流体代替有机溶剂一步法制备了头孢唑啉钠药物载体脂质体. 研究了该脂质体的尺寸、稳定性和药物的包封率. 结果表明, 脂质体的尺寸和稳定性依赖于制备压力, 脂质体对头孢唑啉钠的包封率与乙醇和脂浓度有关, 采用超临界CO2法制备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比采用薄膜分散法(Bangham method)制备的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12.
在细胞通讯过程中,细胞分泌的大小在40~100 nm之间的外泌体具有负载"货物"并将其传递给靶细胞的能力。外泌体是细胞通讯重要的调节者,当疾病发生时,外泌体的组成会发生变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外泌体作为药物的天然内源性载体具有独特优势,如其免疫原性低,在血液中的稳定性高,向细胞运输药物的效率高,和更强的增强渗透滞留效应(EPR)。目前,外泌体已经成功运载基因类药物、抗癌药物和抗炎症药物等其他类型药物。作为基因类药物载体,外泌体有助于同时提高转染效率和降低副作用。作为抗癌类和抗炎症类药物载体,外泌体可较好地保护药物免遭人体清除。本文按照外泌体负载"货物"的种类综述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最新进展,并简要讨论构建外泌体药物运输系统所需考虑的外泌体的来源、提纯方法、载药种类、载药方式以及载药系统的使用方式等关键因素对外泌体药物运输系统的影响,展望外泌体药物运输系统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可聚合脂质体的研究III.可缩聚氨基酸类双亲分子的合成及其脂质体何巍,李子臣,李福绵(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超学院北哀100871)关键词氨基酸,双亲分子,脂质体,缩聚,相转变温度随着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研究的发展,多肽型脂质体以其表面众多的游离活性官能...  相似文献   

14.
羊踯躅果实中的二萜化合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杜鹃花科植物着跟着踯躅(Rhododendron molle)的果实中分离并鉴定出2种 新的木藜芦烷型二萜化合物rhodomolleins XIX(1)和XX(2)以及1种已知的木藜芦 烷型二萜化合物rhodojaponin III (3),它们的结构通过多种波谱方法测定;化合 物3在离体豚鼠心肌细胞实验中对钠离子通道电流有显著抑制作用(p < 0.05),显 示对钠离子通道有拮抗作用,从而从单细胞及离子通道水平阐明了该化合物对心肌 细胞作用的部分离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担载铜镍催化剂氢溢流现象的TPR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TPR(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作为主要表征手段,对担载铜、镍催化剂循环还原-氧化(RedoX过程)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其次也进行了TPR测试后所得金属铜(镍)催化剂催化还原其前体氧化物(auto-catalysed reduction)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研究方式所得种种有趣结果都可归属于氢溢流现象.RedoX处理后,其TPR谱上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峰向低温区位移,并伴有总耗氢量的增加.其中峰位移可归属于Redox过程未被氧化完全的还原态金属(特别是铜)离解氢分子,形成的氢原子溢向邻近的金属氧化物(如CuO),使其在较低温度下还原;而耗氢量的增加则可归属氢原子向载体(SiO_2或Al_2O_3)的溢流,载体被活化使总耗氢量增加.上述现象可认为是同一颗粒间的氢溢流.在自催化还原过程中出现的氢溢流现象(低温区出现新还原峰和总耗氢量增加)可认为是催化剂不同颗粒间的氢溢流.总之TPR可以作为研究同一颗粒和不同颗粒间发生氢溢流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和化学分析方法探讨牛磺酸(Taurine,Tau)对原代培养的新生大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将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过氧化氢(H2O2)损伤模型组以及H2O2损伤加药物治疗组.预先12h给予Tau治疗药物后,使用H2O2损伤心肌细胞4h,在倒置显微镜观察Tau对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3-(4,5-二甲基噻唑-2Y-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 - Dimethylthiahiazo(-z-y1)-3,5- 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化学分析法测定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化学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利用荧光探针DCFH DA分析检测心肌细胞中活性氧的水平.结果表明,H2 O2损伤心肌细胞4h后,Tau可使吸光度升高,并增加心肌细胞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及活性氧水平下降.由此可见,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可证实Tau能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从而达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三种调节肽在休克发病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败血症休克大鼠血浆内皮素(ET)成倍增加,给健康大鼠持续滴注低剂量ET可致明显的休克表现,而给轻度失血休克大鼠静滴ET,则致休克不可逆,用特异的ET-抗血清治疗休克,具有明显疗效;(2)败血症休克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增加2.6倍,休克早期或晚期运用低剂量CGRP治疗都具有显著疗效;(3)休克大鼠心肌、主动脉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增加,休克早期抑制其增加可加剧休克,晚期抑制其升高则具有显著疗效.结论认为,ET是参与休克发病的重要体液因素,CGRP参与休克时机体的代偿调节,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在休克不同时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8.
鲁燕妮  肖丽波  杨琴  冯清 《化学学报》2007,65(7):645-650
合成并结构表征meso-5,10,15,20-四(对氨基苯基)钴卟啉-NO配合物(TAPP-Co-NO)作为NO供体. 采用重氮化和偶合反应检测TAPP-Co-NO体外NO的释放效果. 选取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环测TAPP-Co-NO对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环舒张作用. 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静脉给予0.5 mL二甲基亚砜和TAPP-Co-NO混合液, 对照组静脉给予等量二甲基亚砜, 观察两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 TAPP-Co-NO的释放效率为63.17%. TAPP-Co-NO能使甲氧胺引起家兔离体胸主动脉收缩的量效关系曲线非平行地右移, 最大反应(Emax)压低(P<0.01), 压低百分率为55.7%. 实验组大鼠血压在用药后第5 s时开始下降, 第10 s时下降幅度达最大, 以后逐渐回升, 第60 s时接近用药前水平; 对照组大鼠, 血压水平在用药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 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率在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表明, TAPP-Co-NO有较高的释放效率, 能明显抑制甲氧胺对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的收缩, 具有瞬间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接枝共聚辅助自组装(GISA)制备葡聚糖纳米载体的过程中, 利用丙烯酸单体与卡铂之间的非共价键作用, 使得卡铂参与到葡聚糖纳米载体的形成中, 从而一步实现了卡铂@葡聚糖纳米载体的制备, 并使用肿瘤还原性环境敏感的二硫键来交联纳米载体, 得到了对肿瘤还原环境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 对纳米药物载体的结构、 粒径及形貌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 纳米药物载体粒径为(92±0.2) nm, Zeta电位为(-8±0.3) eV. 通过体外药物释放研究发现, 在还原性环境中, 载体可持续72 h释放药物, 最大释放量达80%. 细胞摄取实验表明负载卡铂的纳米药物载体可在4 h内高效地进入细胞核; 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25.32 μg/mL, 达到和相同浓度游离卡铂相仿的促肿瘤细胞凋亡效果. 此一步法所制备的卡铂@葡聚糖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将透明质酸(HA)依次接枝1,12-二氨基十二烷和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缩醛(DADA),构建得到CO_2刺激响应的透明质酸-脒基(HA-ami)。为了考察其结构、CO_2刺激响应性、细胞水平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行性和肿瘤靶向性,进行了结构表征、CO_2刺激响应性表征、细胞摄取、细胞毒性和体内的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HA-ami成功构建,并具有一定的CO_2刺激响应性,可携带模型药物摄取进入人乳腺癌细胞(MCF-7),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体内肿瘤靶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