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为了从综合评价的角度解决管理中的激励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需求导向的双激励临界点型评价方法,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评价需求者和被评价对象的需求是方法构建的重要导向,并采用对被评价对象的不同指标分别激励的做法。在考虑被评价对象的需求时,通过判断各指标对被评价对象排序的影响情况,确定被评价对象各指标的优劣类型进而确定对应指标的激励方式和激励量。在考虑评价需求者的需求时,首先通过设置各指标的双激励临界点确定被评价对象各指标的激励方式,然后计算各指标的激励系数,进而确定各被评价对象的激励量。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分析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划分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现代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及其在中国适用性;设计了在高级人才安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可试行的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模型。  相似文献   

3.
关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基础与结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激励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出发进行分析;对需求、动机、行为等及其相互影响在激励实践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两种主要的激励模式.它们都是从实践中来经过否定之否定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激励理论对两种激励基本上接受,但对两种激励的评价及侧重又各有不同.我国现行激励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尤以平均主义为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是激励模式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里的委托-代理人理论,研究了银行保险中银行对其代理保险的员工激励问题, 建立了将主观绩效评价和客观绩效评价相结合的激励模型,其中主观绩效评价因涉及多因素多层次的模糊评价因素,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并将此模型运用于上海地区的银行保险激励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建筑智能机器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梳理总结当前相关激励政策,展开对建筑智能机器人激励机制的分析探讨.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政府部门激励政策强度确定与建筑企业研发应用智能机器人策略选择的互动行为及稳定状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建筑企业算例,对不同状态下的双方策略选择进行了讨论.结合演化博弈结果得出结论:要使建筑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达到最优稳定状态,政府须在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丰富激励形式的同时,减少宏观调控与推广成本,使建筑企业在其策略影响下研发应用智能机器人的利润提升,增加其主动选择研发应用智能机器人的积极性.研究可为政府合理确定相关激励政策强度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建筑业智能机器人提质增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考虑激励的消费优化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制度激励因子引入单部门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了系统的均衡解是鞍轨稳定的;发现了制度激励因子均衡增长率的正负取决于消费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的大小,而在非均衡经济中,制度激励因子的增长率的正负取决于人均消费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的大小;最后,利用这些规律考察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制度激励因子的变化情况,得到了制度激励因子增长率的变化数据以及制度激励因子的定基指数数据  相似文献   

7.
对压电球壳空间球对称稳态响应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虑空间球对称压电材料,不计体力和自由电荷,在球坐标下利用弹性理论,由压电材料的本构方程、几何方程和运动方程导出了外激励作用下位移、应力、应变、电势、电位移和电场强度各量的稳态解,并对带压电激励和感应层的弹性球壳的球对称响应问题进行了求解。该结果可以给结构的空间球对称动力控制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为日后对于一般性的空间动力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考虑横向监督中基于社会偏好的三种员工组合方式:同质组合、异质组合与双高组合。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基于社会偏好匹配的员工组合问题。模型分别给出了不存在横向监督、存在横向监督且员工是同质组合、存在横向监督且员工是异质组合与存在横向监督且员工是双高组合四种情形下的均衡结果。根据均衡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①存在横向监督时员工的努力程度与企业收益总是高于不存在横向监督的情形,但不同的员工组合方式对其努力程度的激励效果是相同的;②异质组合能够通过节约薪酬成本而间接地提高企业总收益,双高组合能够通过获得较多的员工投入而直接增加企业总收益,并且异质组合与双高组合总是优于同质组合;③员工的社会偏好与风险成本是决定企业最佳员工组合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当员工的风险成本很小而社会偏好差距较大时企业应选择异质组合;而当员工的风险成本很大或者风险成本小并且员工社会偏好差距也较小时企业应选择双高组合;因此,根据员工的个性特征选择适宜的组合方式是实现横向监督激励效应最大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曹蓉  于滨 《运筹与管理》2020,29(2):157-160
以东部高校教师绩效收入为样本,基于高校发展战略分别从教师绩效收入三个方面分析发展战略的差异是否导致薪酬激励的差异;各种发展战略分别与何种薪酬激励方式相匹配。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在选择教师绩效激励模式时应考虑自身发展战略,同时尽量做到绩效激励的合理化。对于高校教师薪酬激励体系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激励评价中的等级划分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分布的等级划分方法,相比于现有的等级划分方法,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数值分布情况来划分等级,并结合本文提出的等级划分法对密度算子进行拓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分布的激励型综合评价方法。首先本文从数值分布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等级划分方法,从而得出各等级区间的等级区间分界点;其次确定等级系数,并结合指标值和等级区间分界点给出各指标的权向量,给出一种不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等级权向量确定方法,该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归一化处理带来的不公平性;再次根据密度算子思想对评价数据进行集结得出评价结果;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被评价对象科学激励的作用。该方法尤其适用于企业员工激励、省市综合排名、高校人才选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新型激励机制与综合应用激励手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西方激励理论与我国企业现状出发.探索了建立适合改革中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新型激励机制之路,指出新型激励机制中多种激励手段应有机地综合运用.首先对西方激励理论进行了分析.而后对“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激励机制中现存缺陷后.提出了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领导行为多个方面进行变革以建立新型激励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性过程投入是近年来在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概念,虽然从理论上能够推导出这一概念有助于员工创造力的提升,但其在知识工作者的内生动机与创造力之间是否以及扮演什么角色,理论界触及不深、缺乏系统的探索和阐释。论文基于自主理论建构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旨在探索内生动机是如何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实证结果表明:(1)知识工作者的内生动机显著影响创造力;(2)创新性过程投入在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与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创新性过程投入对创造力的影响;进一步,(4)创新性过程投入的中介作用受到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程度越高,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通过创新性过程投入对创造力的间接作用越强。研究发现创新性过程投入在主效应中的特殊解释力,丰富内生动机效力的相关研究,对员工创造性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数据219份,运用层次回归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创业动机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网络的部分子维度和创业动机间存在中介效应,主观规范正向调节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动机的关系.据此,提出拓宽该群体的社交网络、加大创业培训支持力度以及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宋妍  张明  陈赛 《运筹与管理》2020,29(12):172-178
通过建立国际气候谈判的合作博弈理论模型,从协议内部缔约国收益预期出发,研究气候谈判国际合作治理的内在动因与稳定性。结论表明:合作协议有助于异质性国家间增加温室气体减排治理带来的收益,参与气候谈判的国家间形成合作协议的内在动因,正是对合作净收益的预期分配;而这种内在动因并不能使合作协议达到均衡,均衡的实现过程,是对预期净收益的内部分配政策的调整过程:当部分谈判参与国以退出合作联盟作为最有力威胁,没有任何一方能在联盟瓦解时,在不造成损失的情况下获得效用的增加,这就使谈判参与国在相互制衡中形成稳定状态。研究贡献在于突破了固有的非合作博弈框架,在更为一般层面上解释了异质性国家间的气候谈判合作机理,有助于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气候合作联盟,应对气候挑战。  相似文献   

15.
蒲毅  房四海 《运筹与管理》2018,27(6):140-147
从联合风险投资的领导者采取联合投资的动机出发,考虑分配给跟随者的收益份额是否能达到目的,运用优化理论建立了联合投资双方的收益分配模型,提出了联合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收益分配契约设计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并用实例说明了模型方法的应用。研究还表明,潜在的市场竞争可能对领导者造成的损失越大,领导者越愿意给予跟随者更多的收益份额;当项目质量信息的不确定性越高,单独投资将存在较大风险的时候,为了获得项目质量信息的补充,也使得领导者愿意给予跟随者更多的收益份额。  相似文献   

16.
提出并验证考虑消费动机和动态竞争的电影日需求预测模型。考虑非粉丝及粉丝型的消费动机,构建电影消费两阶段过程模型;融合该模型和Bass模型,考虑竞争导致市场潜量的动态性,考虑映前被关注度、口碑、节假日对票房的影响,提出电影日需求预测模型。利用2016~2017年上映的电影数据验证该模型,并与Bass模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效果优于Bass模型。因考虑竞争导致的动态市场潜量,考虑粉丝型消费者由续集效应及改编效应导致的动态市场潜量提升,该模型能显著提高预测准确度。利用映前被关注度和电影口碑数据,该模型能实现映前及上映早期的预测。该模型可推广至存在消费动机不同、市场动态竞争的其它短生命周期体验品的需求预测,是对Bass模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免费师范生现状的调查数据,探讨是否允许考研和学习动力之间的关系.经典累积logistic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不佳.利用累积logistic混合模型,很好的拟合了数据,得到如果允许考研将提升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种区间Pythagorean模糊VIKOR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属性信息为区间Pythagorean模糊集且属性权重和专家权重均未知的一类群决策问题, 结合信息熵理论, 提出了一种区间Pythagorean模糊VIKOR多属性群决策方法。首先定义一种新的区间Pythagorean模糊距离测度, 并讨论其性质。其次基于该距离测度定义了区间Pythagorean模糊相对距离指数, 并基于相对距离指数构建了一种熵权模型确定专家权重和属性权重。然后提出一种区间Pythagorean模糊VIKOR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最后通过企业生产方案选择案例说明了提出新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a horseshoe crab citizen science program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career motivation with 86 (n = 86) eighth‐grade students. The treatment group conducted fieldwork with naturalists and collected data for a professional biologist studying horseshoe crab speciation and a mock survey. The comparison group studied curriculum related to horseshoe crabs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A series of measures related to self‐efficacy, interest, outcome expectations, choice goals, and content knowledge were given to participa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students would report higher motivational beliefs regarding science and show higher levels of achievement following the intervention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Support was shown for most of the hypotheses. In addition, path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motivational beliefs influence content knowledge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which in turn affect their career goals.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authentic fieldwork within a formal school structure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omo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TEM career motivation.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multi‐method study examining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high self‐reported levels of mathematics motivation. Second‐ through fifth‐grade students at a Title One school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completed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Motivation Instrument (EMMI), which examines levels of mathematics motivation across three subscales: (a) Math Anxiety, (b) Self‐Efficacy, and (c) Value of Math. Results from this quantitative phase were used to identify a sample for a qualitative phase examining how students who report high levels of motivation perceive mathematics. The resulting qualitative phase utilized a phenomenological design to explore mathematics motivation for a particular set of students in a fifth‐grade setting.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high mathematics motivation value mathematics as a present and future oriented discipline and value teachers that deemphasize testing as a measure of suc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