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不同脱铝深度稀土超稳Y沸石的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择正庚烷、正十六烷、环己烯和α-甲基萘作为探针分子考察了四种脱铝深度的稀土超稳Y沸石对短链烃、长链烃、单环烯烃和多环芳烃的催化性能,同时将催化性能与稀土超稳Y沸石的酸性关联起来。结果表明:四种沸石对各种探针分子的裂解活性依次为正十六烷>正庚烷>α-甲基萘>环己烯。对单个探针反应,除REUSY-38外,其余样品的裂解活性和选择性均与骨架铝有关而与非骨架铝无关;裂解活性随(N_(AI))_E的减少,酸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即REUSY-2>REUSY-2m>REUSY-1。反应温度的升高和脱铝深度的加深,都会导致探针反应的裂解深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正辛烷、正壬烷、正癸烷、正十一烷和正十二烷等5种直链烷烃在超临界条件下的恒容热裂解,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简化描述其热裂解过程。跟踪裂解气液产物分布,探讨了液体产物中芳烃含量与热稳定性的关系。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奇数碳和偶数碳烷烃热裂解速率、转化率和液体组分中芳烃含量分别随碳数的增加而增加。芳烃产物含量随裂解转化率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加,表达了烷烃类化合物热稳定性和裂解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非水ZSM-48负载铁钾催化剂在CO+H_2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非水体系合成的ZSM-48沸石负载铁钾催化剂用于由合成气制备低碳烯烃的反应中。分别用XRD,SEM、TPR对ZSM-48沸石和K-Fe/ZSM-48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表明,钾加入改变了ZSM-48催化剂的还原性质。ZSM-48硅铝比、晶体形貌和铁、钾含量对催化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适当选择沸石形貌等因素,合成产品中C_2—C_4烯烃选择性可达54%,烯烷比为5.O。  相似文献   

4.
Zr-Mn-K催化剂超临界相合成甲醇与异丁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沉淀法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分别制备了Zr-Mn-K沉淀型催化剂和超细催化剂.以正十一~十三烷的混合物为超临界介质,在反应温度360~410℃、合成气压力7.5MPa、GHSV1700h-1及介质压力2.08MPa的实验条件下,分别考察了超细催化剂和沉淀催化剂的气相和超临界相催化合成气制甲醇、异丁醇的性能.气相和超临界相反应的研究均表明,超细催化剂催化合成异丁醇的活性高于沉淀催化剂;在超临界条件下反应,超细催化剂上产物的异丁醇含量较高(为23%~32%),甲醇含量为22%~33%,其它醇均在10%左右.气相与超临界相反应结果的对比显示,超临界流体促进产物的脱附与传递,提高了CO的转化率.但超临界流体对甲烷的萃取作用强于对醇的萃取,醇选择性低于气相反应.在超临界条件下合成甲醇、异丁醇仍遵循异丁醇形成的链增长机理,超临界流体改变了链增长各步骤的相对速度,致使超临界相反应的产物分布不同于气相反应的产物分布.  相似文献   

5.
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现代石油化工的基础,主要通过石脑油裂解和烷烃脱氢制备.现阶段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多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现状决定了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经甲醇制取石化产品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途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MTO)过程成为连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桥梁.ZSM-5分子筛以其高效的甲醇转化能力、优异的低碳烯烃选择性和出色的抗积碳性能成为非常理想的MTO反应催化剂.研究发现ZSM-5分子筛催化MTO反应过程中,乙烯的生成规律与其它C_3–C_7链状烯烃不一致,认为乙烯主要来源于芳烃缩环/扩环循环,而C_3–C_7链状烯烃主要来源于烯烃甲基化/裂解循环,两种循环同时存在.本文于300°C在ZSM-5分子筛上进行MTO反应,通过考察不同空速(WHSV)条件下的MTO反应性能和分析催化剂内留存物种的生成和所起的作用,研究甲醇转化机理.气相流出物种和催化剂内留存物种的分析表明,ZSM-5分子筛催化MTO反应时遵循双循环机理——以多甲基苯和多甲基环戊二烯为主要活性物种的芳烃循环机理和以链状烯烃为主要活性物种的烯烃循环机理.在双循环机理中,芳烃循环和烯烃循环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影响,芳烃循环产生的烯烃可以作为烯烃循环的活性物种促进烯烃循环,烯烃循环中较高级的烯烃经过环化、氢转移作用,能够转化成富氢的烷烃和贫氢的芳烃、环戊二烯物种,贫氢的芳烃和环戊二烯物种又可以作为芳烃循环的主要物种促进芳烃循环的进行.氢转移反应是联系烯烃循环和芳烃循环的重要过程,与反应过程中原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有关,~(12)C/~(13)C甲醇切换实验揭示了双循环机理与氢转移反应的相关性,通过调变原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可以调变氢转移反应的剧烈程度,进而对催化剂上芳烃循环和烯烃循环的甲醇转化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空速较低时,进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较长,有利于产物烯烃的氢转移反应,加速了分子筛催化剂上芳烃物种和环戊二烯物种的生成和累积,促进了芳烃循环,主要由芳烃循环生成的乙烯和多甲基苯的气相选择性提高;反之,当空速较高时,进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减少,产物烯烃的氢转移反应受到抑制,氢转移反应的产物——芳烃和环戊二烯物种的生成数量和累积速率降低,芳烃循环活性不高,使得烯烃循环成为甲醇转化的主要途径,C_3–C_7烯烃显示出更高的活性,在气相流出物种中的选择性也更高.总之,原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能够显著影响催化剂内留存物种的生成和累积,进而改变两种循环的比重.这些发现对于实现ZSM-5分子筛催化MTO反应过程中的产物烯烃和芳烃的选择性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铁镍双金属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常压下铁镍双金属催化剂上进行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的反应,考察了不同镍含量对二氧化碳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对反应前后催化剂物相的变化进行了XRD、MES和XPS研究。结果表明,少量镍的添加促进了催化剂中铁的还原,铁的碳化提高了二氧化碳转化率及烯烃选择性。添加1% 镍时,反应温度350℃,反应空速5000- 1 条件下,产物中烯烃选择性达到5-3% ,二氧化碳转化率为32-6% ,烯烷比为4-7。  相似文献   

7.
HZSM-5分子筛上正十六烷裂解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恩源  李全芝 《催化学报》1988,9(4):380-388
用脉冲微反技术研究了临氢条件下正十六烷在硅铝比为31.4—137.1的HZSM-5分子筛上的裂解,发现随Al/u.c.的减小,裂解活性下降,当Al/u.c.<3.64时,活性下降缓慢,表明除了B酸和L酸中心是裂解的活性中心外,非铝酸中心(可能是硅羟基)亦有活性,改变反应条件和表面的酸性质可控制产物的分布,随反应温度增加,产物中非芳烃的平均分子量减小,芳烃增加,烯烃量出现极大值,而液收几乎不变;随接触时间的增加,芳烃量增加,液体产物显著下降;另外产物中芳烃量与形成芳烃的活性中心——B酸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强的B酸中心被积炭覆盖有利于芳烃的形成,水蒸汽处理可使裂解活性下降,液收提高,芳烃减少,烯烃显著增加,同时可提高HZSM-5分子筛的抗积炭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改性Hβ沸石催化剂上FCC汽油的加氢改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采用Hβ沸石为载体,以Ni为主剂,分别以P、Mg、La为助剂合成了FCC汽油加氢改质双功能催化剂。考察了采用不同热处理方式脱模板剂对Naβ沸石载体的影响,以及助剂种类和助剂含量对双功能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阶段焙烧法脱模板剂可以有效的抑制分子筛脱铝,更好的保持分子筛原始结晶态和比表面积;在FCC汽油加氢改质反应中,加入0.25%磷改性后的Ni-P/β催化剂,有效的降低了汽油中的烯烃含量,使烯烃转化率达到65%,并保证汽油的辛烷值基本不降低。  相似文献   

9.
AlMCM-41负载Ni催化剂的正十二烷加氢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克功  王锋  任杰  孙予罕 《化学学报》2003,61(11):1775-1780
采用N_2脱附、XRD,NH_3-TPD和H_2-TPR等手段表征中孔分子筛AlMCM-41负载 Ni催化剂。结果表明,AlMCM-41负载Ni后会导致中孔分子筛骨架部分塌陷,孔道有 序度降低,而且,Ni与载体的相互作用随着载体中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此外,催 化剂的表面酸性以弱酸和中强酸为主。正十二烷加氢转化反应评价表明,在催化剂 Si/Al比为17.4 ~ 38.7范围内,随着铝含量的减少,氢解副反应加剧,正十烷的 转化率逐渐升高,异构选择率则以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变化,在Si/Al=23.2时达到 最大值。当Si/Al比为17.4时,催化剂的酸/金属功能呈现较好的匹配,正十二烷裂 解产物以C_6为中心呈对称分布且i/n-(C_4~C_9)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0.
AlMCM-41负载Ni催化剂的正十二烷加氢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_2脱附、XRD,NH_3-TPD和H_2-TPR等手段表征中孔分子筛AlMCM-41负载 Ni催化剂。结果表明,AlMCM-41负载Ni后会导致中孔分子筛骨架部分塌陷,孔道有 序度降低,而且,Ni与载体的相互作用随着载体中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此外,催 化剂的表面酸性以弱酸和中强酸为主。正十二烷加氢转化反应评价表明,在催化剂 Si/Al比为17.4 ~ 38.7范围内,随着铝含量的减少,氢解副反应加剧,正十烷的 转化率逐渐升高,异构选择率则以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变化,在Si/Al=23.2时达到 最大值。当Si/Al比为17.4时,催化剂的酸/金属功能呈现较好的匹配,正十二烷裂 解产物以C_6为中心呈对称分布且i/n-(C_4~C_9)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常温合成方法合成了不同硅铝比的Al-MCM-48,并研究了硅铝比不同对Al-MCM-48催化裂解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影响.发现Al-MCM-48存在的催化裂解可以提高HDPE的转化率和液体收率;硅铝比的变化对转化率和液体收率有较明显的影响,转化率和液体收率随硅铝比的增加而增加,当硅铝比达到100时达最大值,然后液体收率和转化率开始逐步下降;液体产物中的烯烃的含量随硅铝比的增加而增加;重复实验表明Al-MCM-48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结焦.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和碱性氨水蒸气在500℃下对纳米HZSM-5沸石催化剂进行了水热处理改性,并用XRD,IR,NH3-TPD和XRF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降低FCC汽油(≤70℃馏分)烯烃含量为探针反应,考察了不同水热处理介质对催化剂酸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介质水热处理后,纳米HZSM-5沸石中约10%的Al2O3被脱除,总酸量降低,导致积炭失活的强酸中心明显减少;不同水热处理介质对催化剂的总酸量没有明显影响,而对酸中心类型分布的影响较大.水热处理改性使催化剂活性的稳定性明显改善,初始活性降低.同时,水热处理改性降低了催化剂对芳构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提高了对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活性.采用氨水(0.5mol/L)蒸气处理的纳米HZSM-5催化剂其降烯烃催化活性更为稳定.在给定的反应条件下,FCC汽油的烯烃含量(φ)由65.9%降低到约26%,产物中烯烃、芳烃(主要是C7~C9芳烃)和烷烃含量分别保持在25%,19%和55%左右,辛烷值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3.
苯—长链烯烃烷基化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再生性能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对中孔分子筛负载杂多酸催化剂在苯与十二烯烷基化反应中的失活行为及再生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负载型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产物分布均优于HY分子筛催化剂,在烷基化反应过程中,由烯烃聚合物衍生的焦质沉积在催化剂表面上,导致催化剂失活,并且反应温度越高,催化剂粒径越大,催化剂活性稳定性越差;随着催化剂生焦量增加,烯烃转化率递减,线性烷基苯选择性仅在970~998%之间变化,苯基十二烷中2-位异构体的含量提高,6-位异构体的含量降低。对失活催化剂进行烧焦再生或在反应温度以上用苯抽提再生,其活性得到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4.
改性纳米ZSM-5催化剂脱除汽油中烯烃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考察ZSM-5沸石晶粒大小对脱除汽油中烯烃的影响的基础上,用纳米ZSM-5沸石作为活性组分负载Co-Mo氧化物制备了改性纳米ZSM-5沸石催化剂,并用XRF,NH3-TPD和T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脱除DCC汽油中的烯烃为探针反应,临氢条件下,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催化剂脱除烯烃的性能进行了评价,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质量空速和氢/油比对催化剂脱除烯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纳米ZSM-5沸石具有晶粒小、微孔短、扩散路程短以及表面酸中心数量多等特点,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强的抗积碳性能.在V(H2)/V(oil)=300,WHSV=3h-1,p(H2)=3.0MPa和θ=350℃的适宜条件下,DCC汽油中烯烃的含量由60.7%下降到40%左右,芳烃和烷烃的含量增加;在脱除烯烃的同时可维持汽油的辛烷值不降低.催化剂连续运行1000h以上,其脱除烯烃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静态水热合成法,溴化六甲二铵作为结构导向剂合成出系列低硅铝比的ZSM48沸石分子筛(Si/Al100),所合成样品中最低硅铝比为38.6(ICP-AES),这将拓宽ZSM-48高硅沸石分子筛的应用范围。制备Pt负载双功能催化剂,用于正构十二烷临氢异构催化反应。结果表明,硅铝比的改变可以影响催化剂的活性,投料硅铝比为70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但硅铝比改变对异构产物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其异构产物以支链在中间位的异构体为主。  相似文献   

16.
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现代石油化工的基础,主要通过石脑油裂解和烷烃脱氢制备。现阶段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多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现状决定了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经甲醇制取石化产品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途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MTO)过程成为连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桥梁。 ZSM-5分子筛以其高效的甲醇转化能力、优异的低碳烯烃选择性和出色的抗积碳性能成为非常理想的 MTO反应催化剂。研究发现 ZSM-5分子筛催化 MTO反应过程中,乙烯的生成规律与其它 C3–C7链状烯烃不一致,认为乙烯主要来源于芳烃缩环/扩环循环,而 C3–C7链状烯烃主要来源于烯烃甲基化/裂解循环,两种循环同时存在。本文于300°C在 ZSM-5分子筛上进行 MTO反应,通过考察不同空速(WHSV)条件下的 MTO反应性能和分析催化剂内留存物种的生成和所起的作用,研究甲醇转化机理。气相流出物种和催化剂内留存物种的分析表明, ZSM-5分子筛催化 MTO反应时遵循双循环机理——以多甲基苯和多甲基环戊二烯为主要活性物种的芳烃循环机理和以链状烯烃为主要活性物种的烯烃循环机理。在双循环机理中,芳烃循环和烯烃循环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影响,芳烃循环产生的烯烃可以作为烯烃循环的活性物种促进烯烃循环,烯烃循环中较高级的烯烃经过环化、氢转移作用,能够转化成富氢的烷烃和贫氢的芳烃、环戊二烯物种,贫氢的芳烃和环戊二烯物种又可以作为芳烃循环的主要物种促进芳烃循环的进行。氢转移反应是联系烯烃循环和芳烃循环的重要过程,与反应过程中原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有关,12C/13C甲醇切换实验揭示了双循环机理与氢转移反应的相关性,通过调变原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可以调变氢转移反应的剧烈程度,进而对催化剂上芳烃循环和烯烃循环的甲醇转化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空速较低时,进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较长,有利于产物烯烃的氢转移反应,加速了分子筛催化剂上芳烃物种和环戊二烯物种的生成和累积,促进了芳烃循环,主要由芳烃循环生成的乙烯和多甲基苯的气相选择性提高;反之,当空速较高时,进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减少,产物烯烃的氢转移反应受到抑制,氢转移反应的产物——芳烃和环戊二烯物种的生成数量和累积速率降低,芳烃循环活性不高,使得烯烃循环成为甲醇转化的主要途径, C3–C7烯烃显示出更高的活性,在气相流出物种中的选择性也更高。总之,原料甲醇与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能够显著影响催化剂内留存物种的生成和累积,进而改变两种循环的比重。这些发现对于实现 ZSM-5分子筛催化 MTO反应过程中的产物烯烃和芳烃的选择性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凝胶制备对气相合成MCM-22沸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硅酸钠为硅源、硫酸铝为铝源制备硅铝干凝胶,六亚甲基亚胺(HMI)为模板剂,采用气相法合成MCM-22沸石。对硅铝干凝胶进行了29 Si MAS NMR、27 Al MAS NMR、红外以及透射电镜表征,讨论了pH值对硅铝干凝胶及合成MCM 22沸石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的改变影响硅铝聚集态、干凝胶的结构及其粒径等物理性质,合成时硅铝干凝胶解聚、气固间传质及固相溶解速度不一致,影响产物MCM-22的结晶度。当制备干凝胶的pH值为8.7~10.7时,得到结晶度高的MCM-22沸石;当pH值增大到11.1时,产物出现杂晶丝光沸石;pH为11.6时只能得到丝光沸石。  相似文献   

18.
在改性ZSM-5沸石上从甲醇合成低碳烯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沸石的改性可以扩大沸石的用途及提高目的产物的选择性.我们采用经过P,Mg,La,Th,Mn,W,Pd,Zn等改性的ZSM-5沸石,提高了从甲醇含成低碳烯烃的收率和乙烯的选择性.在磷改性的ZSM-5催化剂上,乙烯的选择性达45%(重),C_2—C_4收率为89%(重);在MgHZSM-5催化剂上,丙烯选择性达61%(重),C_2—C_4为95%(重).本文介绍了一种新改质剂—Al,及其Al_2O_3—ZSM-5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19.
全氟磺酸树脂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本文以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GC/MS)对其在700℃下的裂解产物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裂解产物为C_2~C_3的全氟烯烃及全氟环烷烃,通过对这些化合物的鉴定,对全氟磺酸树脂的可能的裂解机理初步进行了推断。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1,3,5-三异丙苯和正辛烷为不同分子尺寸催化裂解原料,以1-己烯为叠合原料,评估了合成的多级孔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催化裂化反应和烯烃叠合反应的耦合机制.模型化合物催化裂解反应结果表明,在合成的多级孔ZSM-5分子筛上不同尺寸分子裂解性能受到抑制,1,3,5-TIPB裂解能力下降,正辛烷裂解初始转化率由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