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佳敏  凌一洲 《化学教育》2020,41(23):60-64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启蒙。本文论述了“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研究发展顺序、教材编排顺序和学生学习顺序,针对该部分内容提出了在教学中三序结合的方式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能否编制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化学入门教材,对今后学生学习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比较中美2套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和探究活动的编写特点,为我国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进一步修订和编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莲  万莉 《化学教育》2019,40(9):19-23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教材对科学精神的体现不同。从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3个方面对中美2种初中化学教材中"原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化学课本第七章讨论到“重要的几种酸、硷、氧化物和盐”。通过前面六章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课程。根据物质构成的变化,去判定物质的转变;由分子及原子观点说明物质的结构;又对分子原子学说,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定律等予以适当的讨论,也就是让学生把化学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首先由感性到理性地建立起来。初中化学课本前六章的教材内容,还包括了空气、氧、氢、水和溶液,这是具有两种意义的;一方面因为这些教材是属于应用最广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必须讲述,另一方面的意义是通过这  相似文献   

5.
殷志忠  倪娟  陈强 《化学教育》2013,34(12):6-9
金属与金属矿物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文就这部分内容对德国教材与国内上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进行比较,并提出德国教材给我们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的教材编写提供借鉴,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在初中化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到:“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虽然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理论,是通过全部化学课程的学习,随着他们自己知识的积累而逐步进行的。”但由於全部教材都要贯串这个理论,因此对原子—分子论的基本论点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化学对原子—分子论分做两章叙述,由於要讲清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再讲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把分子论放在前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第一、二两章是初中全部化学的基础,则  相似文献   

7.
江家发  葛秋霖 《化学教育》2018,39(23):19-24
通过对俄罗斯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的分析,总结该教材在处理综合性内容与化学学科内容的关系,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与社会等相关问题上的设计方法和可取经验,并由此对我国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世勇  陈琪  李勋 《化学教育》2015,36(9):14-19
应用内容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教版出版的6套初中化学教科书的“溶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溶液”在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等方面的演变,以期获得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发展特点,为“溶液”内容在化学教科书中的编写与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义务教育教材第二章教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康贤 《化学教育》1997,18(2):19-20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第二章“分子和原子”,属于初中化学的基础理论,也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等重要化学概念在本章同时出现,这些概念微观、抽象,对化学知识准备不足的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困难。要教好本章,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顾润瑛 《化学教育》1988,9(6):19-21
人们对物质是从两个角度去认识的。一是宏观的角度;二是微观的角度。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五节“原子”以及第二章第四—七节“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等内容就是为了使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微观认识。这里首先是原子如何形成分子。  相似文献   

11.
符爱琴 《化学教育》2016,37(7):43-48
从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化学学科本质出发思考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改革策略,以初中化学总复习重要内容之一——物质为例,呈现一例关于物质的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案例研究。从认知目标与内容的匹配、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的程度、深度学习的特征3个方面反思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张健如 《化学教育》1983,4(3):49-50
为了配合初中化学课本的教学,上海市几位有经验的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季文德、刘正贤等同志合编了《初中化学教学参考书》(下称参考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3年秋出版,供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这本参考书是根据初中化学课本的内容和要求,总结了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初中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写的。  相似文献   

13.
王伟  王后雄 《化学教育》2015,36(9):20-25
随着2012年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全面修订,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实验内容及呈现形式等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从栏目归属、实验类型、探究性、编写体例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分析人教版、沪教版和鲁教版2012年新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实验栏目的特点,以期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宇  刘敬华 《化学教育》2012,33(5):53-55,64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在参阅国内有关兴趣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及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初中化学学科特点,编制了《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对河北省内的90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新课程背景下,河北省内绝大多数初中生对化学学习是感兴趣的,而学生所处地域、学习成绩、家长文化程度的不同都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一些差异,而性别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 新编的初中化学课本,在内容和安排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修改,使整个教材的逻辑性和科学系统性更趋完善了。就以物质不灭定律一课的位置来谈,旧教本将它安排在第五章。科学系统性是不够严密的,使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分子式等内容时难以自觉地去掌握知识。而新课本把它排在原子-分子论之后,分子式、化学方程式之前,既能使前面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印证,且能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原子-分子论等知识来解释所学得的新知识;同时为学习定组成定律、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章节打好理论基础。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用理论来探讨实际,从实践来丰富和印证理论的科学原则。再就该课的内在联系来看,它较之旧教材也更全面、系统和生动得多了。本课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应物质与生成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论证原子-分子论的正确性,并借以巩固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使他们获得对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的正确概念,从而揭发宗教有神论的反动本质。为完成上述任务,新教材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即就学生对化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钱扬义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03,24(3):8-11,48
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初中化学教材作为范例,从教材设计的背景中对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方式、教材栏目和版面设计以及化学实验和习题设计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从5个维度得出现行国内外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2001年人教社化学室最新编写的初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的设计思想和特点,并对该教科书改革的重点——内容的选取、体系结构的构建,以及呈现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于昌凤 《化学教育》2014,35(9):23-27
着眼于中学化学的学习和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初三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建构微粒观已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对“微粒观”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以“分子”教学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实施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提出了促进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运用规则空间模型理论对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内容进行认知诊断研究,通过确定属性一编制试卷一建立试卷与属性之间的Q矩阵-施测-认知诊断分析的模式,发现:原子、离子和分子间微粒关系、与人类关系密切元素的认识、认识标签上组成元素及其含量、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计算和元素的简单分类等属性掌握得不好。在集中补习中增加图表、实物模拟、电化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重点强化上述属性的学习和应用,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推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毕华林  卢巍 《化学教育》2004,25(6):19-23
本文介绍了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特点,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教科书体系的构建、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