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个夸克-强子混合模型来描述高能复合粒子的散射,在此模型中,夸克部分的参数是由符合p-p散射实验来确定的,我们应用这个没有任何自由参数的模型讨论了p-α弹性散射.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大大地改善了以前各种不同理论的计算,并且很好地解释了实验数据.结果还表明,在NN相互作用中的夸克自由度在改善实验数据的理论描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夸克禁闭的手征夸克——介子孤子模型,这模型能合理地给出单核子的静态性质、核子-核子的相互作用和弹性散射相移.  相似文献   

3.
管娜娜 《物理学报》2016,65(14):142501-142501
双轻子是研究夸克物质的形成和性质的重要探针.本文基于化学平衡化的黏滞性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演化模型,计算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能量下金-金对心碰撞形成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的双轻子产额.在黏滞性计算中加入了胶子非弹性散射过程对黏滞系数的贡献.相较仅考虑夸克和胶子弹性散射的情况,双轻子的产额有较明显的降低.这表明在黏滞系数中加入胶子非弹性散射的贡献使得系统的演化过程加快,演化时间变短.  相似文献   

4.
许晓明 《中国物理 C》2007,31(9):880-886
研究了三胶子弹性散射ggg→ggg和三夸克弹性散射qqq→qqq. 证明了包含3→3弹性散射的输运方程的H定理. 输运方程给出了胶子物质热平衡化时间短和夸克物质热平衡化时间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有非极化和极化的A和A超子产生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可以清晰地测量各种味的夸克变为A超子的各种非极化和极化的碎裂函数,也就是得到了碎裂函数的夸克味分离.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轻味夸克。反夸克,也适用于奇异夸克s和s.和产生A和A的极化电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结合起来,人们就能够系统地测量或核实各种味和各种自旋的夸克的相关碎裂函数.这样的测量给有关强子的自旋结构和核子海的夸克一反夸克不对称性的各种预言提供判决性的实验.  相似文献   

6.
推广Glauber理论中的元振幅,采用高能α-α散射振幅fα作为元振幅来研究高能核-核碰撞。在本文中,详细计算了1.37GeV的α粒子在C12上的弹性散射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Λ超子中考虑味SU(3)对称破缺,在夸克势模型基础上引进夸克与σ~-和π~-介子场的耦合,运用相对论性的两夸克集团理论,研究了ΛN作用势、~3S_1道和~1S_0道的ΛN弹性散射相移.  相似文献   

8.
夸克胶子物质内的从夸克-夸克-反夸克到夸克-夸克-反夸克的散射过程会影响夸克物质和反夸克物质的热平衡化,其散射振幅是研究热平衡化的一个基础.依据微扰QCD理论,编制Fortran程序,推导了α_s~4阶的各个qq→qq散射费曼图的振幅平方和不同费曼图间的干涉项.  相似文献   

9.
夸克胶子物质内的从夸克-夸克-反夸克到夸克-夸克-反夸克的散射过程会影响夸克物质和反夸克物质的热平衡化,其散射振幅是研究热平衡化的一个基础.依据微扰QCD理论,编制Fortran程序,推导了α4s阶的各个qq(q)→qq(q)散射费曼图的振幅平方和不同费曼图间的干涉项.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双阱集团壳模型折叠位,并用它计算了α-α弹性散射,得到在底能区中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结果。计算表明,对重离子弹性散射,考虑集团内态的适当激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核介质中π介子衰变常数fπ 随核介质密度 ρ变化的规律 ,指出了随着核密度的增加fπ 逐渐减小。在正常核物质密度 ρ0 (=0 .17fm3 )时 ,fπ 减小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这对于研究核物质中介子动力学和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变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改进Q2–重标度模型与部分子分布函数的核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原有的Q2-重标度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Q2-重标度模型,利用核动量守恒条件,采取对价夸克、海夸克、胶子进行不同的Q2-重标度来描述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动量分布. 利用改进的Q2-重标度模型所得到的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对轻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核Drell-Yan过程及J/ψ光生过程均给出较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带弦de夸克     
 一、一个佯谬夸克模型不仅清楚地解释了SU3对称性,而且还能借助SU6对称性理论,成功地说明强子的各种自旋态.在这里,夸克好像弱束缚在强子里似的.显然,这是一个佯谬,因为从来就没见过夸克从强子中被打出来过.根据夸克模型,人们总想了解强子其它重要的特性,为此,必须在模型里加上一些新假设.一般说来,强子碰撞产生弹性散射,同时产生几种强子.由于接连碰撞,反应截面随能量迅速发生变化,从而表现出共振态存在,或强子激发态存在.  相似文献   

14.
夸克胶子物质内的从夸克-夸克-反夸克到夸克-夸克-反夸克的散射过程会影响夸克物质和反夸克物质的热平衡化,其散射振幅是研究热平衡化的一个基础.依据微扰QCD理论,编制Fortran程序,推导了αs^4阶的各个qq-↑q→qq-↑q散射费曼图的振幅平方和不同费曼图间的干涉项.  相似文献   

15.
 1.朱伟等人提出 EMC效应新模型据《核所信息》报载,华东师大副教授朱伟,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建国,研究员邱锡钧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肇西,从1983年开始,研究核子内的夸克分布,指出EMC效应(European Muon Collaborotion)涉及到两个不同层次的夸克概念:当人们论述束缚态核子内的夸克时,指的是组份夸克(或叫结构夸克);而论述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的夸克,则指流夸克.考虑到这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们提出核内组份夸克模型的初步理论,预言核内海夸克不可能增强.其论文于1985年在荷兰《物理通讯》(Phys.Lett)发表.1986年BCDMS国际协作组在第24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所公布的实验结果表明:EMC实验组的原始实验数据在小X(Bjorken光锥变量)区的上升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在Λ超子中考虑味SU(3)对称破缺,在夸克势模型基础上引进夸克与σ和π介子场的耦合,运用相对论性的两夸克集团理论,研究了ΛN作用势、3S1道和1S0道的ΛN弹性散射相移.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个夸克交换模型和提出了一个夸克-反夸克湮灭模型来研究介子-介子散射。从量子色动力学我们得到一个依赖于温度的夸克作用势。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推导对应于夸克-反夸克湮灭和产生的跃迁势。模型给出基态介子质量的实验值,并且在玻恩近似下能说明真空中阈能附近的π-π弹性散射相移的实验值。从S矩阵元出发,推导散射的跃迁振幅和截面公式。计算出涉及π,ρ,K,K*的反应的非极化截面。发现这些截面具有强烈的温度依赖性。We have established a quark-interchange model and have proposed a quark-antiquark annihilation model to study meson-meson scattering. From QCD we obtain a temperature-dependent quark potential. The transition potential corresponding to quark-antiquark annihilation and creation is derived in perturbative QCD. The experimental ground-state meson masses are reproduced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elastic phase shifts for ππ scattering near the threshold energy in vacuum can be accounted for in the Born approximation. Starting from S-matrix element, we derive the transition amplitude and the cross section for the scattering. Unpolarised cross sections for reactions involving π, ρ, K and K* are calculated. Remarkabl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cross sections is found.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个由轻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和核Drell-Yan过程的实验数据得到价夸克分布和海夸克分布的核效应函数RvA(xt)和RsA(xt)的方法. 由这两个函数可以检验解释核效应的理论模型. 以铁核为例求出了RvFe(xt)和Rs(Fe)(xt).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高能量下, 用核-核弹性散射Glauber振幅全展开的一种简便计算方法和硬球近似方法同时计算了α-α弹性散射的微分截面. 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改进的核密度模型, 用唯象的方法找到了束缚核子内价夸克和海夸克的 核效应的参数公式, 其中利用了我们已经建立的核密度与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 之间的联系. 利用该模型所得到的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 对轻子与核 的DIS(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的核效应给出了满意的解释, 深化了对原子核内夸克分布受核效应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