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6月16日下午,由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学系组织的院士系列讲座在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204教室举行第三讲.此讲报告人是著名数学家和数学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他的研究工作涉及代数拓扑学、代数几何、博奕论、数学史、数学机械化等众多领域.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理论、示嵌类理论、奇点理论及I*函子理论方面取得过杰出成果,并在我国率先研究代数几何学且取得重要成果,是我国数学机械化研究方向的主要开拓者,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与成果。吴文俊…  相似文献   

2.
王启明同志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研究生业务负责人,并曾代理副所长。从1988年起任本刊副主编.他还是位于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国外委员。1989年4月7日在美访问期间,因车祸不幸去世,终年48岁。 王启明同志出生于延安。早年在北京育英小学与一○一中学学习。1960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在五年学习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突出。1965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吴文俊教授的研究生。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支部委员。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月十二日,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教授的七十岁诞辰。吴教授在数学研究上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成为国际著名的拓扑学家和数学机械化的开创人之一。 他曾相继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现任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理学部副主任。1983—1987期间,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两次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报告。  相似文献   

4.
吴文俊院士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这对我们数学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他的主要成就包括代数拓扑,应用数学,数学史,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等.这里,我们介绍后者.  相似文献   

5.
数学机械化中心的成立,是我们科技界的一件大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对吴文俊教授和他领导的小组这十年来在新的领域里面所做的卓越贡献,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吴文俊教授和他领导的小组这些年所做出来的工作,在国内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刚才我们已经听到了介绍.同时,对今后的科学事业和应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刚才我们也听到了介绍.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上,90年代的一个重大任务是  相似文献   

6.
张肇炽 《高等数学研究》2005,8(6):F0002-F0002,F0003
今年是我国已故数学家陆家羲70冥寿,也是他逝世22周年。陆家羲生前是内蒙古包头九中物理教师。在他故后的第4年--1987年,他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数学奖)。直至几年前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直是我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项。在陆家羲之前获得这一级别数学奖的分别为:华罗庚院士、吴文俊院士和陈景润院士(与王元院士、潘承洞院士共同获得),一共三项;在同一年度,廖山涛院士也获得了数学的一等奖;而在此后的90年代后期,又有冯康院士(也是在身后)获得了这一奖项。自从50年代中期开始颁发国家…  相似文献   

7.
让公众更多了解数学 ,了解数学家 ,是本刊一项不懈的追求。在迎接 2 0 0 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即将在我国召开之际 ,本期发表高小山、石赫两位研究员撰写的《吴文俊院士的科学成就》一文 ,介绍了这位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2岁高龄仍精力充沛地拼搏在科研第一线的著名数学家的主要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吴文俊在获得 2 0 0 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奖后答记者问时 ,有一段话笔者至今仍记忆犹新 .他动情地说 :“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 ,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信心 ,甚至想辍学不念 .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 ,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几何级数的跳跃 ,最终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生职业 .”读了这一段话 ,我想 ,身为教师的我们都会引起激动或喜悦 .你看 ,80有余的吴老还没有忘记 2 0出头时教过他的老师 ,这位武老师 ,确实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武老师 ,吴文俊就不会走上钻研数学的道路 ,也就不会成为当今世界杰出的…  相似文献   

9.
全国第二届组合数学学术会议于1985年5月7日至13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届会议由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与会代表138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吴文俊教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万哲先研究员为特邀代表并在会上作了精采的学术报告.本届会议与1983年第一届会议比较,代表人数较多,而且年轻代表所占比重增大,表明  相似文献   

10.
这个研究所是1979年10月从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分建的独立的系统科学研究机构.这个研究所的成员,大多数是多年从事数学科学研究的,也有部分是从事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者.到目前为止,这个所共设有六个研究室.其建制为:所长 关肇直副所长 胡凡夫,吴文俊,许国志,刘源张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报道: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杨振宁6月21日在香港宣布了2006年(第三届)邵逸夫奖得奖名单.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由于“对数学机械化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贡献”荣获2006年度邵逸夫数学奖.与吴文俊院士同时获得数学奖的还有菲尔茨奖获得者曼福德(D.B.Mumford)教授.“邵逸夫奖”于2002年设立,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成果,和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意义深远影响的科学家,原则是不论得奖人的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邵逸夫奖”是国际性奖项,由邵逸夫奖基金会管理及执行.目前在数学…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我国数学机械化研究,建立良好的研究环境,在国家科委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批准系统科学研究所建立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任吴文俊教授,副主任吴文达教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于1990年8月8日在北京科学会堂隆重举行.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利用机器实现部分脑力劳动的时代.数学研究是典型的脑力劳动.利用计算机实现数学研究的机械化是科学家们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是由中国数学会计算机数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旨在为全国计算机数学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交流与展示其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该会议自2007年创办以来,迄今已走过十年历程.数学机械化领域的创始者——吴文俊先生生前对该领域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为纪念吴先生及鼓励该领域青年科研人员继承并发展计算机数学事业,计算机数学专业委员会设立并于2017年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首次颁发了吴文俊计算机数学青年学者奖.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正>许国志先生于1919年4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1943年许国志先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53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他与夫人蒋丽金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拦,回到新中国.许国志先生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他于1995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二届组合数学学术会议于1985年5月7日至13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本届会议由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 出席会议的代表138人,来自全国25省市。其中包括特邀代表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吴文俊教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万哲先研究员、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resno分校孙述寰先生和香港大学萧文强先生。  相似文献   

16.
忆"吴龙"     
1958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华罗庚先生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并亲自给数学系1958届学生上课,华罗庚计划将所有的基础课放在一起连续教三年,创导了所谓的"一条龙"教学法,他主持的这一届教学过程后以"华龙"著称.1959年入学的数学系学生的基础课是由时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关肇直负责教授,称为"关龙",1960届数学系学生的基础课由学部委员吴文俊主讲,称为"吴龙".三位数学家的教学各有特色,并称"三龙".本文就笔者所亲历的"吴龙"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17.
<正>关肇直老师是我国数学界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数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他不仅在泛函分析领域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发展我国的军工和航天等事业中建立了功勋.他参加过1956年国家科学技术12年远景规划和1978年基础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创建,并在这两个所担任过领导工作.在科学研究中,他既是具体项目的研究者,又是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目光敏锐,有广阔的视野,对我国解放后数学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主编寄语     
在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迎来了建所30周年.关肇直、吴文俊和许国志三位院士高瞻远瞩,在30年前就认识到系统科学的重要性,创建了系统科学研究所,并创办了系统科学在我国的第一个期刊<系统科学与数学>.  相似文献   

19.
胡勇 《数学通讯》2003,(12):48-48,F003
2002年8月20日.至8月28日,第二十四届世界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中国正在从一个数学大国逐步向一个数学强国转变.这届大会的主席吴文俊院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主持人采访时谈到,数学是充满活力的,数学是很美的.的确,吴文俊院士同许多其他的数学家一样,都认为数学是很美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丁夏畦先生1928年5月出生于湖南益阳,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系统所、应用数学所、武汉数学与物理所研究员,武汉数学物理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偏微分方程、函数空间、数论、数理统计、调和分析和数值分析等,特别是在偏微分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