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沈春镒  马广恩 《化学学报》1990,48(2):185-189
本文报道10个三尖杉碱类生物碱的圆二色谱(CD), 我们将Kuriyama等提出的用于石蒜碱类生物碱的苯环^1Lb带的八区规则推广应用于测得的Cotton效应(CE)符号确定该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并用该类化合物结构中的"双键"生色团的"八区规则"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0个三尖杉碱类生物碱的圆二色谱(CD)。我们将Kuriyama等提出的用于石蒜碱类生物碱的苯环~1L_b带的八区规则推广应用于测得的cotton效应(CE)符号确定该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并用该类化合物结构中的“双键”生色团的“八区规则”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用醇钠催化的酯交换方法合成了草酸单乙酯三尖杉碱酯(4),并用4和格氏试剂反应,得到合成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关键中间体α-酮酰基三尖杉碱(2),简化了已报道的一些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高分辨质谱法研究了由三尖杉属植物分得的高刺桐碱类和三尖杉碱类的质谱裂解规律.高刺桐类生物碱的质谱中有三类特征性离子:(1)(M-15)离子;(2)C环的(RDA)及(RDA-H)反应产生的离子;(3)B环裂解的产物离子.三尖杉碱类化合物则依C环上双键位置的不同,经不同的中间离子,再重排得相应的质谱峰.阐明这两类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将有助于同类型未知生物碱的结构推断.  相似文献   

5.
蔡仲军 《有机化学》1991,11(6):573-582
三尖杉碱是抗癌药物-三尖杉酯类尖化合物的母体。它的全合成研究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亲睐。近几年来,取得了三条新的合成路线。共同特点是:采用单环或二环小分子为原料,巧妙地合成了具有独特五环结构的三尖杉硷(1)。其中的Kuehne路线,产率达到41%。  相似文献   

6.
三尖杉碱全合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尖杉碱是抗癌药物——三尖杉酯类化合物的母体。它的全合成研究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亲睐。近几年来,取得了三条新的合成路线。共同特点是:采用单环或二环小分子为原料,巧妙地合成了具有独特五环结构的三尖杉硷(1)。其中的 Kuehne 路线,产率达到41%。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三种原小檗碱类生物碱: 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药根碱(Jatrorrhizine)和盐酸巴马汀(Palmatine hydrochloride)与抗凋亡蛋白Bcl-2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这三种生物碱对Bcl-2蛋白的荧光淬灭机理, 分别测定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实验结果表明, 盐酸小檗碱、药根碱和盐酸巴马汀等三种原小檗碱类生物碱都能够使Bcl-2蛋白的内源性荧光发生淬灭, 其荧光淬灭过程是静态淬灭过程. 通过比较三种生物碱与Bcl-2蛋白的相互作用, 发现随着分子柔性增强, 其与Bcl-2蛋白的结合能力增强. 因此, 增强生物碱的分子柔性有可能增强其靶向Bcl-2蛋白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从安徽产三尖杉弱碱部份分得五种高刺桐类型生物碱, 其中两种新生物碱经UV, IR光谱分析分鉴定为:2-O-乙基表福建三尖杉碱(2-O-ethglepicephalofortuneine)和2-O-乙基福建三尖杉碱(2-O-ethylcephalofortuneine)。  相似文献   

9.
马广恩  王定志  陈金秋  黄慧珠 《化学学报》1989,47(11):1128-1130
本文报导从安徽产三尖杉弱碱部份分得五种高刺桐类型生物碱, 其中两种新生物碱经UV, IR光谱分析分鉴定为:2-O-乙基表福建三尖杉碱(2-O-ethglepicephalofortuneine)和2-O-乙基福建三尖杉碱(2-O-ethylcephalofortuneine)。  相似文献   

10.
钟三保  宓爱巧 《合成化学》1996,4(4):366-371
三尖杉碱具有五元稠环结构,围绕着五环组建的先后顺序不同,产生各种拼合策略和设计。本文简要介绍近几年全合成三尖杉碱的新路线。参考文献19篇。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不经柱分离而直接分析复方中药四逆汤中二萜生物碱的组成,乌头碱类二萜生物碱在质谱条件下形成质子化分子,一种生物碱对应一个分子离子峰.检测到了苯甲酰单酯型、双酯型和脂类生物碱等18种二萜生物碱,其中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是四逆汤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相似文献   

12.
董玉  李海波  李津  冯磊  张志伟 《化学进展》2018,30(12):1827-1835
天然药物高三尖杉酯碱和三尖杉酯碱是从三尖杉植物的叶和茎中分离得到的微量生物碱,是手性化合物。结构上,二者不仅含有一个共同的母核三尖杉碱,酯基侧链的α位也均为手性叔醇。因母核三尖杉碱和酯基侧链较大的空间位阻,两个结构片段的酯化偶联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设计合成位阻较小的侧链中间体是酯化反应发生的关键。因此,化学家们相继合成了结构多样的α-羰基羧酸侧链以及含有杂环的侧链中间体,如四元内酯杂环侧链、四氢呋喃杂环侧链、六氢吡喃杂环侧链、七元内酯杂环侧链,并成功地完成了高三尖杉酯碱、三尖杉酯碱和同属其他活性生物碱的合成。本文基于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根据侧链片段的构建策略和方法,综述了天然药物高三尖杉酯碱、三尖杉酯碱以及其他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不仅总结了近几年来的新进展,还对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在此方面作出的贡献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3.
乌头碱类生物碱电喷雾串联质谱数据对于分析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毒性提供了实验依据,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乌头类生物碱电喷雾串联质谱碎片稳定性及其断裂规律,可以深入研究乌头碱类的构效关系.用abinitioHF/6-31G*方法优化六种乌头类生物碱结构,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活性部位母体与取代基之间的结合能,用以比较、判断化学键的稳定性.用此计算结果较好地解释了C8乙酰基、C14苯甲酰基和N-乙基/甲基等3种取代基失去的先后顺序,以及R3为OH.的吸电子效应对周围原子的影响;研究了缩环丢失中性CO分子的过程,从理论上预测了连在不同位置的4种甲氧基的失去规律.这表明电喷雾串联质谱中乌头碱类化合物经多次碰撞所产生的统计结果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报道从安徽产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 f.)弱碱部分分得五种高刺桐类型生物碱,其中两种新生物碱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O-乙基表福建三尖杉碱(2-O-ethylepicephalofortuneine)(1)和2-O-乙基福建三尖杉碱(2-O-ethylcephalofortuneine)(2);另三种已知的生物碱为:taxodine(Schelhammera alkaloid B)(3);O-methyltaxodine(Cephalotaxus alkaloid VI,3-epimethylschelhammericine B)(4)和3-epischelhammeri-cine(5).3为第一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三尖杉中分离得到的四种微量生物碱的理化性质.三尖杉碱-9(Ⅰ)、三尖杉碱-3(Ⅱ)分别鉴定为已知生物碱,11-羟基三尖杉碱和表-台湾三尖杉碱.三尖杉碱-15为一种新生物碱,命名为福建三尖杉碱(cephalofortuneine),经光谱分析(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和质谱)推测其化学结构为Ⅳ.三尖杉碱-2的结构未定.  相似文献   

16.
2",3"-二溴化三尖杉宁碱(DIBROCs)是紫杉醇纯化过程中溴与三尖杉宁碱加成反应产生的副产物[1],其结构如下: DIBROCs具有与紫杉醇相当的抗肿瘤活性[2],但这两种手性异构体的分离非常困难[3],且毒性比紫杉醇大,缺乏应用价值.三尖杉宁碱对人体鼻咽癌(KB)有细胞毒活性,配合地塞米松对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较好[4],已作为白血病治疗的临床制剂.因此将DIBROCs还原成三尖杉宁碱后加以利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Kingston等[5]用锌粉将DIBROCs还原成三尖杉宁碱,然而该方法无法实现反应物的完全转化,反应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反应物分解,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文利用超声波作用,以金属粉末还原DIBROCs,使反应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转化为三尖杉宁碱.同时对超声辐射作用下影响DI-BROCs还原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徐文豪  薛智 《化学学报》1984,42(9):899-905
从芸香科植物贡甲(Acronychia oligophylebia Merr.)的根中分得了九个生物碱1~9和β-谷甾醇(10),其中吴茱萸春(1)、香草木宁(3)、原茵芋碱(4)、茵芋碱(5)和斑点弗林定(6)是已知生物碱,1,4,6三个生物碱是第一次从山油柑属植物中分得.贡甲定碱(2)和贡甲辛定碱(9)是两个新化合物.贡甲辛碱(7)和贡甲碱(8)是首次从植物中分得.用光谱方法推断了2,7,8,9的结构,由合成证明7,9的结构. 7和8具广谱抗真菌作用,但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
新生物碱10-羟基脱氧喜树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从羟基喜树碱的母液中分离剂, 新生物碱10-羟基脱氧喜树碱(1), 从园二色谱分析, 在天存在的A环氧取代喜树碱类化合物20-C具有和喜树碱一样的S构型, 而天然存在的脱氧喜树碱类化合物20C具有R构型, 即与喜树碱相反的绝对构型.  相似文献   

19.
托里贝母中新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里贝母产于中国西北的新疆,我们从其鳞茎中分得五个生物碱成分, 其中一个新生物碱名为托贝辛, 另外四个已知成分为西贝素, 茄次碱, Delavinone和Tortifoline.它们的结构由IR, MS, ^1H NMR 和 ^1^3C NMR确定.  相似文献   

20.
十员环异喹啉生物碱在植物中广为存在,是一类具有药物学意义的生物碱.一些研究表明,这类生物碱分子的十员环内氮原子和14-(或13-)位羰基碳原子之间有一种类酰胺的相互作用,具有成环的趋向;但对成环的条件及成环后的稳定性均未最终证明.我们对这类生物碱中的原阿片碱(protopine,1)及其盐酸盐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通过 UV、IR、1~(13)CNMR 以及 X 衍射分析,证明1成盐后这种跨环相互作用已使氮原子和14-C 原子间形成稳定的单键,致使十员环变成两个六员环,整个分子变成了氢化原小蘖碱类生物碱基本骨架;当生物碱盐转为游离碱时,分子骨架又变回原来的构型.这种作用推测对十员环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