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离散单元法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现状,以及离散单元法与有限单元法、边界单元法、界面单元法等数值计算方法耦合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讨论了离散单元法今后的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估算金属切口的强度时,人们一般采用以Neuber准则为理论基础的Neuber法,或以Moski及Glinka的等效能量密度法为理论基础的能量法.本文以弹塑性幂硬化材料为研究对象,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Neuber法总是低估切口强度,而大多数情况下,能量法却高估切口强度,并且总的来说,能量法的精度高于Neuber法的精度;能量法的可靠性高于Neuber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Wilson-θ法两种积分格式的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ilson-θ法分为加速度未经过和经过动力平衡方程修正的Wilson-θ①法和Wilson-θ②法;推导了单自由庹体系的Wilson-θ①、②法的状态传递算子,由传递算子的谱半径来判断Wilson-θ①、②法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Wilson-θ①法的稳定性是无条件的,Wilson-θ②法的稳定性不是无条件的;并给出了Wilson-θ②法的稳定范围.  相似文献   

4.
微分求积法已在科学和工程计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有关时域微分求积法的数值稳定性、计算精度即阶数等基本特性,仍缺乏系统性的分析结论。依据微分求积法的基本原理,推导证明了微分求积法的权系数矩阵满足V-变换这一重要特性;利用微分求积法和隐式Runge-Kutta法的等值性,证明了时域微分求积法是A-稳定、s级s阶的数值方法。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传统微分求积法的计算精度,利用待定系数法和Padé逼近,推导出了一类新的s级2s阶的微分求积法。数值计算对比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新微分求积法比传统的微分求积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钓鱼竿的变形分析引入逐段分析求和法,进而得出逐段分析求和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即逐段刚化法或逐段软化法.然后,讨论了应用逐段分析求和法的前提条件,以及它与叠加法的本质区别.最后基于从离散到连续的逐步逼近,解释了逐段分析求和法与积分法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学习时,除了能够熟练掌握逐段分析求和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落体法测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JIJG—I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的同组数据,分别用测角加速度法和测时间法计算待测圆盘的转动惯量,结果表明,测角加速度法比测时间法的测量精度可提高1到2个数量级,具有明显优点;同时分析了测时间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也指出了使用测角加速度法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残余力向量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博  何伟  李静斌 《实验力学》2010,25(1):47-54
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技术对于把握结构工作状态及评估结构的安全性与正常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损伤识别技术受到了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从基于残余力向量法的损伤识别技术、残余力向量法和灵敏度分析方法相结合、残余力向量法的改进、残余力向量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残余力向量法和智能算法的融合等5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基于残余力向量法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的成果。并根据残余力向量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应用残余力向量法进行结构损伤识别时在如何减小误差;如何克服测试信息不完备的影响;如何进行实际工程损伤识别的研究以及残余力向量法的改进以及残余力向量法和智能算法结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无网格自然单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无网格自然单元法,提出了结构动力弹塑性响应分析的一条新途径.自然单元法是一种新兴的无网格数值计算方法,其实质是基于自然邻近插值的伽辽金法.自然单元法在本质边界条件的施加上较采用移动最小二乘法的无网格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空间域上采用自然单元法离散,并运用加权余量法推导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的离散控制方程.然后,采用预校正形式的Newmark法在时间域上进行求解.最后给出了数值算例,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传递对准姿态匹配算法的统一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推导了传递对准中使用的传统姿态匹配算法和现代姿态匹配算法,证明了这两类姿态匹配算法是统一的.首先介绍了传统姿态匹配算法,包括"姿态角匹配法"和"姿态矩阵匹配法".然后论述了现代姿态匹配算法,包括"量测失准角匹配法"和"最优姿态匹配法"."量测失准角匹配法"是一种通过引入量测失准角进行传递对准姿态匹配的算法;"最优姿态匹配法"是对"量测失准角匹配法"的改进和完善.最后,从理论上证明了"姿态角匹配法"和"量测失准角匹配法"是等价的,进而,说明了传统姿态匹配算法和现代姿态匹配算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以卡氏第二定理为切入点探究能量法与几何法在计算结构位移时的内在联系及应用范围.在分析中,通过微积分验算建立能量法与几何法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的适用条件,得到了能量法与几何法本质上一致而应用条件略有差别的结论.能量法既适用于线弹性,也适用于弹塑性结构的位移计算,而几何法则仅适用于线弹性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中一些不能用“释放”理论解释的问题,通过对钻孔法基本测量原理的分析和与其它传统电测方法对比,认为常用于测量残余应力的电测方法中钻孔法应定义为“干扰法”,切条法和套孔法为“释放法”,Sach's镗削法则为“干扰-释放法”.根据实验结果推荐公式=(λ-1)~(1/2)为预测钻孔深度的经验公式.同时应用“干扰”理论分析了压痕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基本特性,提出压痕法与电测法结合将发展成为一种近似无损的测量残余应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两个实例说明,运动学中加速度分析的几何法与投影法相比, 不仅更加直观,而且可直接求出未知量的大小,判定它们的方向.此方 法可作为投影法的一个对照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STIFF,本文通过大量数值实验分析了几种常用数值积分方法,如四阶Runge-Kuta法、Trenor法、Adams法、Gear法及Newmark法对处理不同STIFF程度的适用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动静法产生和发展于人们对静力学较为了解,但对动力学知之甚少的年代. 而在对动力学 较为了解的今天,如何评价动静法?为此归纳了动静法的 优缺点, 力求给动静法一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加权残值法1986~1989国内外进展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加权残值法于1986~1989年间国内外研究工作进展概况。分为1986年国内第二届加权残值法会议进展;1986年之后国内进展;1989年全国第三届加权残值法会议进展;国外权残法研究进展概况;加权残值法今后展望及未来研究课题等五部分。  相似文献   

16.
疲劳裂纹扩展曲线的正交多项式与三参数指数函数拟合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疲劳裂纹扩展a -N曲线的拟合方法。对三参数幂函数拟合方法进行了改进 ,这种方法避免了原方法搜索范围受局限的特点 ;提出了两种新的a-N曲线拟合方法 :正交多项式法和指数函数法 ,并给出了参数估计算法。正交多项式法拟合a -N曲线 ,其相关系数随最高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指数函数法比改进三参数幂函数拟合精度高 ;指数函数法与正交多项式法相比 ,各个参数具有更为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加筋土挡墙筋条最大拉力计算方法中库仑力法及库仑合力法提出了自己看法,并将二者统一为库仑法.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弹性力学的复变量重构核粒子法与有限元法的耦合法(CVRKPM/FEM).采用场量耦合试函数法将弹性力学的复变量重构核粒子法与有限元法进行耦合,详细推导了在整个求解域上的耦合公式.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证实了本文所提弹性力学的复变量重构核粒子法与有限元的耦合法的有效性.本文的耦合法不仅可以很方便地施加本质边界条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无网格方法和有限元法的优势,弥补各自不足以提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9.
弹性力学的杂交自然单元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轶  马永其  冯伟 《力学学报》2012,44(3):568-575
为了解决自然单元法无法直接求解节点应力以及应力解精度不高的问题, 将应力杂交的思想引入自然单元法中, 与弹性问题的Hellinger-Reissner变分原理结合, 提出了弹性问题的杂交自然单元法. 算例表明: 杂交自然单元法的计算结果与解析解吻合, 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在求解应力方面, 杂交自然单元法比自然单元法有着更高的计算精度, 而且可以直接求解出节点的应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深入研究八极绕法,实现了改善光纤陀螺温度性能的目的.在光纤陀螺Shupe误差数字离散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采用八极绕法绕制的光纤环圈的有限元模型.对基于八极绕法的光纤环圈中的Shupe误差进行了以匝为单位的量化分析.根据建立的基于八极绕法的光纤环圈温度分布模型,分析了在相同的径向温度激励下八极绕法与四极对称绕法对陀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八极绕法绕制的光纤环圈与采用四级对称绕法绕制的光纤环圈相比,陀螺热致速率误差减少了80%,与实验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