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实现蛋白质组的深度覆盖,特别是低丰度蛋白质的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更长或装填更小粒径填料的毛细管色谱柱,但因此带来的问题是色谱柱反向柱压显著升高。针对以上问题发展了一种简单的毛细管色谱柱电加热装置制作方法,并将该装置安装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分别以牛血清白蛋白(BSA)酶切肽段混合物和酵母蛋白(yeast)酶切肽段混合物为样品,从柱压和柱效两方面对该装置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制作的毛细管柱电加热装置安装在装填粒径为3 μm反相色谱填料的毛细管柱上,在最佳电流(100 mA)下对BSA及yeast酶切肽段混合物进行分离时的柱压比不加电流时的柱压降低至少50%,柱效略有升高。这说明所制作的毛细管色谱柱电加热装置能显著降低柱压,为在较低的柱压条件下选择更小粒径色谱颗粒填料的毛细管色谱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混合模式毛细管整体色谱柱由于保留机理多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2-(甲基丙烯酰基氧基)乙基]二甲基-(3-磺酸丙基)氢氧化铵(SPE)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正丙醇/1,4-丁二醇/水三元体系为致孔剂,制备了聚合物基质SPE-co-EDMA毛细管液相色谱整体柱。通过系统优化致孔剂和反应物种类和配比、引发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因素,提高了整体柱的柱效、机械强度、渗透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该毛细管整体柱在10 MPa内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渗透性为2.17×10-14 m2,而且批次内和批次间峰面积的重现性(RSD)分别为1.0%和4.6%。以极性和非极性的多种化合物评价了该毛细管整体柱的色谱性能,结果表明该柱在高有机相中具有亲水相互作用机理,在低有机相中具有反相作用机理,显示出混合模式分离特性。  相似文献   

3.
王晓春  王涵文  马继平  徐烨  关亚风 《色谱》2004,22(2):101-105
首次将填充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气相色谱在线联用技术(μ-HPLC-CGC)用于分离分析八角茴香果实的挥发油成分。液相色谱选用氰基分析柱(250 mm×0.32 mm i.d.),正己烷-乙腈-二氯甲烷(体积比为80∶8∶12)为流动相,对挥发油样品做族组分分离,得到的5个族组分被依次存放在多位储存接口内,然后不分流分别转入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做详细分析。气相色谱柱由10 m×0.53 mm i.d.保留间隔柱和30 m×0.53 mm i.d.×1.0 μm SE-54分析柱组成。采用了不分流柱内进样模  相似文献   

4.
赵震震  瞿其曙  张欣欣  谷雪  王彦  阎超 《色谱》2009,27(4):431-435
制备了用于色谱的微米纯金颗粒并键合上十八烷基(C18)官能团;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氮气吸附分析等表征。测得衍生的金颗粒的粒径、孔径以及比表面积分别为3.5 μm、5.0 nm、49.0 m2/g;红外光谱表明C18官能团已键合在金颗粒表面上;衍生后的金颗粒的含碳量为0.56%。通过电填充法得到长度为36 cm(固定相填充长度为19 cm)、内径为100 μm的毛细管色谱柱。利用极端pH的流动相(80%甲醇,pH 1.0以及pH 12.0)冲洗该色谱柱140 h,比较冲洗前后分析物的保留因子,以考察色谱柱的耐酸耐碱性能。结果表明,冲洗前后分析物的保留因子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该色谱柱有良好的耐酸耐碱性。在毛细管液相色谱模式下,用该柱分离尿嘧啶、苯、萘、2-甲基萘、苊以评价色谱柱的一般性能;在碱性条件下分离咖啡因、茶碱、洛贝林以测定色谱柱分离碱性物质的能力。其分离结果表明,该色谱柱的柱效超过了50000理论塔板/m,且色谱峰形较好。在毛细管加压电色谱模式下,施加+5 kV和~5 kV的电压均可以使苯甲酸和苯胺分离,但电场方向不同时,二者的出峰顺序不同。  相似文献   

5.
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管整体柱是以其制备相对简单无需烧结塞子,渗透性好,柱效高,低柱压等优点,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液相色谱固定相.它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可进行快速分离,已被应用于毛细管电色谱(CEC)和微柱高效液相色谱(μ-HPLC).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6.
文玉秀  张汉邦  傅若农 《色谱》1998,16(2):137-139
对集束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色谱性能,如流速对柱效的影响、柱温对柱效的影响、柱容量等进行了考察,并将其对典型火炸药成分DNT,TNT的分离与常规毛细管气相色谱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集束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综合了填充柱与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之优点,弥补了二者的不足,是一种柱容量较大且分离效能好、可以在高载气流速下操作的新型气相色谱柱。  相似文献   

7.
采用液相沉积技术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涂层毛细管,经十八烷基改性,将其作为开管毛细管电色谱(OTCEC)分离介质。研究了该涂层毛细管的电渗流行为,考察了烷基苯和多环芳烃的毛细管电色谱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该涂层固定相对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疏水作用;增加液相沉积涂层次数有利于增加溶质的保留因子,四种多环芳烃和四种苯同系物在该柱上可实现基线分离。此外,该涂层制备简单、重现性好,并在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吴漪  王彦  谷雪  张琳  阎超 《色谱》2010,28(3):226-230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具有电泳和液相色谱的双重分离机理,其柱效高、选择性强、分辨率高和分离速度快并可进行梯度洗脱。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入离子交换色谱模式,构建了强阳离子交换-反相加压毛细管液相色谱(micro strong cation exchange liquid chromatography/reversed phase pressurize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μ-SCXLC/RP-pCEC)二维系统,并对中药黄柏的提取物进行了优化分离。第一维μ-SCXLC采用线性盐梯度分离,样品被切割成11个馏分洗脱收集后进入第二维,第二维脱盐后,采用RP-pCEC进行分离分析,梯度洗脱。以中药黄柏提取物为样品,此二维系统的分辨率和峰容量都较一维系统有很大提高,理论峰容量可达900左右,证明构建的二维体系非常适合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9.
《分析化学》2005,33(11):1564-1564
毛细管电色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分离技术,它整合了毛细管电泳与微径柱液相色谱的优点,通过在填充微细颗粒液相色谱填料的微径柱色谱柱两端施加直流高压电场,达到对痕量复杂生物及化学体系样品良好地分离。该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毛细管电色谱领域研究的积累和总结,全面介绍了毛细管电色谱基本原理、分离机理和分离行为,各类毛细管柱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的研制及应用实例。该书可供化学和生物专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相似文献   

10.
《分析化学》2005,33(10):1416-1416
毛细管电色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分离技术,它整合了毛细管电泳与微径柱液相色谱的优点,通过在填充微细颗粒液相色谱填料的微径柱色谱柱两端施加直流高压电场,达到对痕量复杂生物及化学体系样品良好地分离。该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毛细管电色谱领域研究的积累和总结,全面介绍了毛细管电色谱基本原理、分离机理和分离行为,各类毛细管柱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的研制及应用实例。该书可供化学和生物专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相似文献   

11.
唐意红  朱道乾  关亚风 《色谱》2001,19(4):289-292
 设计了一种零死体积的二通式柱尾结构和一种使匀浆填料均匀进入色谱柱管内的储料池 ,研究了制备内径在 0 5mm~ 1 0mm的不锈钢宽口径填充毛细管液相色谱柱的方法。详述了以不同牌号、规格的反相ODS类固定相制备的不同柱长的色谱柱的性能。通过折合板高 /折合流速关系和不对称因子对柱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该方法制备的色谱柱柱效达到理论值的 75 %以上、RSD为 6% ,稳定性也很好。将其应用于抗癫痫药物和氯苯类化合物的分析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朱翠茹  关亚风  吴建强 《色谱》2000,18(5):383-386
 设计并评价了尾锥形填充毛细管液相色谱柱,与粘结型柱尾比较,前者柱效高且van Deemter曲线高流速部分的流速-柱效关系明显改善。在折合流速为10~15时,前者的柱效比后者高出30%~50%。谱带的抛物线状的流形在尾锥形柱内得到改善,使色谱峰的对称性有明显提高。比较了两种结构的色谱柱在芳烃快速分析中的分离效果,结果是尾锥形柱的分离性能优于粘结型柱。  相似文献   

13.
电填充毛细管色谱柱性能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一种毛细管色谱柱的电填充技术,并进行了柱性能的评价研究。实验表明新的填充方法确保了色谱柱的柱效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14.
磁场辅助毛细管电色谱是液相色谱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技术.它利用外加磁场的引力将置于毛细管内的具有磁响应性的硅胶微球或四氧化三铁微球固定在管内任意位置.磁场固定微球聚集体既可用作填充柱,直接用于电色谱分离;也可用作柱筛,用于填装由商品色谱填料组成的色谱柱.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制备简便易行,柱管可以再生使用,适合于微流控芯片上柱筛或柱床的制作.本文简要评述磁场辅助毛细管电色谱的进展,包括磁性色谱填料的制备,磁场固定柱床电色谱,磁性柱筛电色谱及毛细管柱内柱结构参数的测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应用于液-质联用(LC-MS)系统中的带喷头混合型毛细管色谱柱.用标准蛋白和酵母蛋白胰蛋白酶酶切溶液考察了其在LC—MS中的离子化效率、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性能和寿命,并与直接填充型毛细管色谱柱的色谱性能进行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将制备的带喷头混合型毛细管色谱柱应用于鼠肝蛋白组的分析,在假阳性率为1%的条件下鉴定到1262个肽段,归属于513个蛋白簇.通过对鉴定蛋白质理化性能的统计分析,其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布高于一般两维凝胶电泳的范围.实验结果还表明该混合型毛细管色谱柱在肽段的理化性能上没有偏性,可以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马继平  丁明玉 《分析化学》2006,34(9):272-277
从毛细管离子色谱柱制备和毛细管离子色谱仪器研制两方面评述了毛细管离子色谱目前的发展状况。毛细管离子色谱柱包括开管离子色谱柱,毛细管颗粒填充离子色谱柱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整体毛细管离子色谱柱。对毛细管离子色谱仪的总结包括微流量泵、小体积进样器、适合毛细管离子色谱系统的小体积抑制器、电导和光学检测器等。  相似文献   

17.
毛细管反相电色谱法分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魏伟  王义明  罗国安 《色谱》1997,15(2):110-113
对乙睛-水-磷酸二氢销体系毛细管反相电色谱分离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柱上紫外检测,在75μmi.d.×30cm的毛细管ODS(3μm)填充柱上获得了小于2.0的折合培板高度。同时还研究了乙睛的比例、电解质的浓度和电场强度等因素对电渗流和往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Packed columns containing microparticles provide high column efficiency per unit time and strong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open tubular columns, and they are favored for fast separations. Nonporous particles eliminate the contribution of solute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 in the intraparticle void volume characteristic of porous particles, and they should be more suitable for fast separ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of nonporous silica particles of sizes ranging from 5 to 25 μm in packed capillary columns for fast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SFC) using neat CO2 is reported. These particles were first deactivated using polymethyl-hydrosiloxanes and then encapsulated with a methylphenylpolysiloxane stationary phase. The retention factors, column efficiencies, column efficiencies per unit time, separation resolution, and separation resolution per unit time for fast SFC were determined for various length capillaries packed with various sizes of polymerencapsulated nonporous particles. It was found that 15 μm nonporous particles provided the highest column efficiency per unit time and resolution per unit time for fast packed capillary SFC.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separations were completed in less than 1 min. Several thermally labile silylation reagent samples were separated in times less than 5 min. Presented at the 21st ISC held in Stuttgart, Germany, 15th–20th September, 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