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光迎 《大学数学》2001,17(3):81-82
本文指出从有穷等差数列中可重复地任取两项求和时 ,不相等的和数的个数及每个和数出现的频数 ,据此可以解决一类古典概率问题 .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一类古典概率问题与有穷等差数列有关 ,进一步研究后 ,得到 :性质 从项数为n的等差数列a1,a2 ,… ,an中可重复地任取两项求和 ,(1 )不相等的和数按升序组成的数列 (不妨称为两项和数列 )是等差数列 ;(2 )若某和数是两项和数列的第k项 ,则在所有和数中该和数出现的频数m可按下式计算 :m =k ,     当k≤n时2n-k,  当k >n时 ( )关于这一性质 ,可以推导如下 :(1 )将有穷等差数列a1,a2 ,… ,an 的公差设为d ,其中任意两项ai 与aj的和记为Sij,因为ai=a1+(i-1 )d    (i=1 ,2 ,3…  相似文献   

3.
运算的顺序由左向右、叉位相加,就是将多行加数的同位数的和数的个位数,加在本位上,和数的十位数,加在前位上,(二行、三行分段进位,按分节点,小数点分段,段内竖看二、三行加数,心算本位同位数的和数看后位,后位同位数的和数是进位数,提前进位;每段的首位数的同位数的和数是进位数,进行叉位相加,逐步达到一目两行、三行相加“一口清”。)心算起来比较容易.运算是边看数,边心算,边拨珠,眼不停看,心不停算,手不停拨,连续不断地运算,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4.
谢绍义 《数学通讯》2005,(12):30-31
文[1]对两类不等式进行了统一的推广:设{an}为等差数列,且首项ai〉0,公差d〉0,k∈R,且k≠1,n〉1,则  相似文献   

5.
Nicholas等人证明梯子图L_n(=P_n□P_2,n≥2)的和数与整和数都是3,并且L_n都是排斥图.结果证明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我们证明了n≥3时,L_n的整和数是0,这就说明n≥3时,所有的L_n的和数与整和数并不相等.还证明当n=3,4,5时,Ln的和数是2,从而它们也不是排斥图.  相似文献   

6.
二类有趣的组合恒等式湖南岳阳师专肖振纲在拙文[1]中,我们证明了如下的(即原文引理2)引理数列a0,a1,…,an(n≥2)成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对任意整数i,当1≤i≤n—1时,恒有并由此给出了二项式定理的一个推广.本文继续在此引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设数列{a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且对于n∈N^*,有an≠0,当d≠0时容易得到以下几个恒等式: 1/a1a2=1/d a2-a1/a1a2=1/d(1/a1-1/a2), 1/a1a2a3=1/2d a3-a1/a1a2a3。  相似文献   

8.
运算的顺序由左向右、叉位相加,就是将多行加数的同位数的和数的个位数,加在本位上,和数的十位数,加在前位上,(二行、三行分段进位,按分节点,小数点分段,段内竖看二、三行加数,心算本位同位数的和数看后位,后位同位数的和数是进位数,提前进位,每段的首位数的同位数的和数是进位数,进行叉位相加,逐步达到一目两行、三行相加“一口清”。)心算起来比较  相似文献   

9.
侯雪花 《数学通讯》2007,(10):17-18
结论1 已知等差数列{an},r,s,t是互不相等的正整数,则有(r-s)at+(s—t)a,+(t—r)as=0.  相似文献   

10.
尚继慧 《数学通讯》2006,(11):10-11
本文给出有关正项等差数列的两组优美的不等式,并给出它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1.
K次调和数     
在[1]中,讨论了调和数并得到若干有趣的结论.本文将引入k次调和数(是是自然数),并得到若干一般的结论.当k=1时,一次调和数即为[1]的调和数.当k=2时,二次调和数判定问题已获肯定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等差(比)数列前n项和的一个性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等差(比)数列{an},我们可得如下性质:  相似文献   

13.
文[1]给出了圆锥曲线与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本文给出圆锥曲线与等比数列的一个性质。  相似文献   

14.
徐加生 《数学通讯》2006,(11):11-12
(2006年江苏高考第21题)设数列{an},{bn},{Cn},满足:bn=an-an+2,Cn=an+2an+1+3an+2(n=1,2,3,…),证明{an}为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Cn}为等差数列且bn≤bn+1(n=1,2,3,…)  相似文献   

15.
文[1]给出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如下: 对于任意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且an≠0,总有:  相似文献   

16.
李红春 《中学生数学》2014,(3):F0004-F0004
引例:从集合{1.2,3,…,10}中任取三个不同的数构成等差数列,求构成的等差数列的个数.  相似文献   

17.
罗建中 《数学通讯》2004,(11M):10-10
在解决一类非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问题时,一般都比较困难,若能把它们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等差(等比)数列,则问题就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下面我们举几例说明其在求通项公式、证明恒等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詹立波  陈龙 《数学通讯》2006,(11):38-41
在高中数学竞赛中,关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问题常见的有两类,一是求数列的通项以及若干项之和,二是判断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处理这些问题时,要紧紧围绕公差(或公比)这些不变的量做文章.  相似文献   

19.
联系Euler数和Bernoulli数的一些恒等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些包含Euler和数和Bernoulli数的函数方程,进而给出了联系Euler数和Bernoulli数的几个恒等式和同余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定积分求等差数列方幂和夏铁成,张启寅(辽宁锦州师范学院121003)(辽宁阜新师专123000)用定积分运算与积分上限函数,可以构造一类不含常数项的多项式,而这类多项式具有很特殊的性质,不难发现,可以用来求等差数列方幂和.它丰富了离散变量问题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