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引言纵观人类历史,数据在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生活等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数据分析素养是学生完成学业、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获取数据信息、基于数据信息发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素养.但在“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从应试目的出发,将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简单展示为运算求解过程,而没有让学生完成由确定性思维到统计思维的转化,其教学结果则是学生仅被动接受信息而无法主动发现信息.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在接受信息中有障碍的话,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的学习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跟不上”,即“思维滞后现象”.进而出现了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只有师生互动协调,配合默契才是理想的课堂,不然,教师讲得再好,也是“急水未能满盆”.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使学生思维和教师思维很好的链接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3.
情景教学,就是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一说起情景,往往只是想到教学情景的引入.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开始时,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思维情景,就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但思维情景的创设不只是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还应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真正做到轻负担、高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创设各种合理的思维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为“主动”,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悟”的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悟”的重要性1.1“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当前数学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追求容量、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便由教师“包打天下”,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搬题型、对套路”的教学,弱化了“悟”的过程.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5.
1 创设思维情境的意义创设思维情境 ,是着力创造学生思维发端与过程中所需环境氛围的一种教学手段 ,是启动与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 ,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些教师提问带有随意性 ,漠视思维环境的存在 ;有的问题带有突发性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还有的当甲答不出时 ,立即换乙、丙回答 ,不针对“卡壳”的原因进行诱导…这些都是不注意思维情境营造的表现 .1 .1 诱发——对学生主阵地地位的尊重学生是思维的主体 ,教学中的一切活动 ,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而学生的思维活动 ,是在一定场景下开展的 .因此 …  相似文献   

6.
姚静  李德梅 《数学通报》2006,45(6):14-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教材的编写应强调课程内容的价值和有用性,给学生留有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师应结合实际,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对教材所给定的内容进行变革与创新,将‘给定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体现上述精神并进行创造性课程的开发,以实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宗旨?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我们的焦点是数学任务,这是由于目前在一些国家的教学研究中普遍流行一种观点,即任务是沟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是课程材料的具体体现形式.教学任务形成了学生学习的基础,它通过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课程内容的特定方面,并详细指明处理信息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我们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学校数学中创造力的含义与特征;其次分析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最后探讨创造性数学任务的特征和实例.  相似文献   

7.
张宗余 《中学数学》2003,(11):14-16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在其“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的理论中指出 ,以目标为核心 ,运用评价手段 ,构成教学过程三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 ,教学评价的依据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与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呈现顺序有关 .所以教师如何合理安排内容 ,制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施程序 ,便尤为重要 .同时 ,思维科学表明 ,人类思维是一个整体性的活动过程 ,又是一个系统结构 ,而且是一种有层次的系统结构 .不同的思维表现为不同的思维层次 ,思维“是由模糊→清晰→高一层次模糊→高一层次清晰…螺旋上升的”.故教师在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8.
课堂反馈     
“反馈———控制”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信息输出转化为系统的信息输入 ,而所谓“控制”则是通过不断反馈来实现目的的活动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多边活动的“反馈———控制”过程 .据此 ,笔者谈一点认识与体会 .1 课堂教学中的两类信息反馈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是 :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大纲的要求 ,制定出所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然后对数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信息加工 ,通过剖析概念、推导公式、证明定理和讲解例题等方式把数学知识的信息传输给学生 ;学生则接受、转化和贮存来自教师的信…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发言权”。教学过程正是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自觉地解决:“由不知到知”、“由不巩固到巩固”的矛盾的过程,必須通过調查研究才能提高教学貭量。其关鍵在于充分发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晓教材,深透地領会教材內在的“科学性”、“系統性”、“量力性”和“教育性”。另一方面則要求教师熟悉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认識能力与知識要求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其性貭和程度又是怎样的?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数学习题讲评课教学,往往都是以教师讲题为主,解题思路由教师讲解,解题过程由教师展示,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教师以自己思维取代了学生的思维,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做得多,教师讲得也多,但是不少学生在遇到同类或相似的题型,甚至是原题时,还会出现错误.教师此时不禁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难教呢?”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老师,一味儿地“灌输”只会让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参与到过程教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要通过适时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与“思”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建构学生完整的认知体系.笔者在教学“数轴概念”时,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过程 ,它使思维趋于活跃 ,是创新精神的基础 ;而创新精神的核心 ,则是百折不挠 ,不轻言满足的心理品质 .在通过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 ,“探究学习”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 ,使学生觉得“老套”,既无“新产品”产出 ,更无创新之意 ,而应当在与同学们一起的“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 ,使学生在涌现的“新产品”面前体验到快乐和欣慰 ,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渴望 ,在潜移默化中 ,加深学生对创新是无止境的理解 .下面 ,谈一点自己在教学…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是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地流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在知识发展的主线上,尽可能让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解决并拓展问题.教师在关注知识发生过程的同时,必须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动过程,指导学生思维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间信息传递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以教材为媒介,将教师和学生两者联系起来的一个共同有机体——信息系统。就教师而言,包括信息的输出、反馈、控制调节、再输出等环节,其结果是输出一定的信息量。就学生而言,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处理、贮存,提取和反馈等环节,其结果是输入一定的有效信息量。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信息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是应予探索的新课题。信息品质有“八性”,认识这“八性”对指导数学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习题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对习题内容的详尽讲解,对解题方法的归纳,这样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习题教学不仅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亲身体验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数学习题解决的过程中,应当层层递进地创设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狭到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真正地优化解题过程,提升思维品质.笔者通过一些典型案例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数学建模的过程 ,既是从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也是从问题的初步解决到较完美解决的过程 .本篇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向学生较充分地展示了这两个过程 ,适当地“等待学生”的理解而不急于求成 .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 ,不 (太 )理解“更新”的概念 ,这是教师在本设计前的第一个预计 ;学生的数学素养还不太高 ,多数学生的思维 ,不可能一步就达到设计稿中简化模式的那个阶段 ,这是教师在设计前的第二个预计 .本设计就是建立在这两个预计之上的 .心中总是惦记着你的多数学生的接受状况 ,你就一定会考虑得更仔细一点 ,就会这么去教的 ;如果心中总是想着讲多一点讲快一点 ,努力完成你自己规定的满满的教学任务 ,一个个学生就这样渐渐的被你“抛弃”了、掉了队了 .这就是课堂教学 ,教师每一天都要在这两者之间作出权衡与选择 !  相似文献   

17.
陆丽萍 《中学数学》2023,(18):18-19
<正>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思维,尤其是高层次的思维,培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素养.高阶思维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只有把“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通过自我建构,深度学习才会发生,高阶思维才能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核心,注重学习建构理论的精炼,建立一个完整的单元式教学架构,并探索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理解知识,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前人在实践中已經証实的真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和人们在实践中直接认识世界有所不同,认识的是前人已經认識的真理,而且这一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虽然学生接收的大多数是間接经验,但对于学生来說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掌握认识过程的規律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們深深体会,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揭示的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是教学原则的理論根据,教师在教学中的責任就是如何促进认识过程中这两个飞跃的完成。在这里想談談我們在北京景山学校新教材試驗过程中,学习用“实践论”的思想指导教学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如: (1)学生的思维深广度不够,思维过程不流畅,不敏捷,灵活性不强; (2)教师的学习经验、思维品质难以转移到学生,教学效率不高; (3)学生热衷于从老师学习数学知识、数学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的教学中,大多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既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这样的教学常常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已引起数学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