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4篇
  免费   676篇
  国内免费   1057篇
化学   1902篇
晶体学   149篇
力学   179篇
综合类   51篇
数学   147篇
物理学   110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朱琳  冯国英  周昊  罗韵  王建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1,33(3):039002-1-039002-7
演示了一种基于单壁碳纳米管(SWCNTs)-聚合物自组装复合膜的光纤错位型氨气传感器。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高Q谐振器上涂覆薄膜,薄膜上存在大量的游离羧基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这提供了光与薄膜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以及对氨气的高吸附性和选择性。光谱随氨气浓度影响的有效折射率而变化。在(10~37) ×10?6的低浓度范围内,光谱变化与氨气浓度差之比即灵敏度为13.25 pm/10?6,检测极限为3.77 ×10?6并且具有良好的线性。这项工作研制为低浓度和高选择性氨气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光学测量与遥感领域的不断发展,折反式光学系统对重量、体积和环境适应性等需求不断提高。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金属反射镜以其便于实现优化设计、快速制造和加工工艺性好等优点,逐渐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与传统金属反射镜相比,增材制造金属反射镜可以提高反射镜的结构刚度,同时可实现更高程度的轻量化。增材制造反射镜可以满足光学系统对环境适应性和快速性的需求。本文首先讨论了金属反射镜的评价指标;其次,综述了国内外在基于增材制造技术制备金属反射镜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参数,从增材制造金属反射镜的基体设计与制备和基体的后处理2个方面展开论述;然后,通过分析,总结了增材制造金属反射镜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最后,对增材制造反射镜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局域密度近似(LDA)方法,优化计算得到碳纳米管(CNT),硼原子取代碳原子及其吸附氖原子前后系统的几何结构,能量,电子能带和态密度。结果显示,碳纳米管的能带结构与石墨的层状几何结构相似,能量的变化只在kz=0和kz=0.5平面之间沿着c轴方向出现。B原子取代C原子使价带和导带分别分裂为两个和三个能带。对Ne原子的吸附使价带能量沿着c轴方向升高并导致Fermi面附近的态密度下降。Ne原子的吸附在谷位H最稳定,顶位A其次。C-C间σ键的弯曲使Ne原子吸附在桥位b1比桥位b2处更为稳定。Ne原子在管外的吸附均为放热过程,而管内则为吸热过程。结构分析表明Ne原子对C原子有排斥作用,对B原子却具有吸引作用。B原子取代C原子的位置略凸出于CNT的管壁之外,使Ne原子的吸附能增加。  相似文献   
5.
探索新的碳结构是物理、材料等学科关注的热点课题. 富勒烯分子可看成是一种零维碳结构,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质为构筑新碳结构提供了理想的构筑单元. 本文介绍了利用限域与高压相结合的方法,在富勒烯限域体系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包括溶剂化富勒烯、富勒烯填充单壁碳纳米管(Peapod)限域体系的高压结构转变,总结了溶剂分子等对限域富勒烯高压结构相变与新结构形成的影响. 结果对新型碳结构的设计与构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碳纳米管纤维(CNTFs)上沉积了镍磷合金,对比了不同循环圈数、不同镍磷比例下制备的碳纳米管纤维负载镍磷合金(Ni-P/CNTFs)电极在中性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发现当电沉积液中镍磷比为2:1时,沉积50圈时制备出的样品具有最佳的电催化析氢性能,产生10 mA·cm-2电流密度仅需138 mV过电势,塔菲尔(Tafel)斜率为83 mV·dec-1,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在保持催化性能不变的前提下,样品可以进行弯曲,扩展了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7.
8.
A simple and fast "non-hole" bacteria surface imprinted (SPBIP) impedance sensor was constructed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The SPBIP sensor was prepared by one step electropolymerization of pyrrole (functional monomer),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SWNT, nano-modulator), and Salmonella(template) onto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After removing the bacterial template, "non-hole" imprinted sites were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lymer matrix, allowing the target bacteria to be specifically recognized. The resulting changes in the electrode surface impedance could be used to detect the target bacteria. The effects of the amount of SWNT, polymerization cycles, eluents, elution time and recognition time on the recognition ability of the sensor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sensor could be used to detect 10~1×107 CFU/mLSalmonella with the limit of detection of 3.5 CFU/mL. The sensor could b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drinking water and orange juice samples with the recoveries ranging from 95.4% to 109.5%. © 2023, Youke Publish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
甲烷热裂解制氢并生成高附加值的纳米碳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氢气生产途径,但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发仍存在诸多挑战.我们选择多种载体(TS-1、 IM-5、 Y、介孔SiO2、 γ-Al2O3、 CNTs),采用浸渍法制备Ni-Cu负载催化剂,通过低温N2吸附-脱附、 XRD、 SEM和H2-TPR等系列表征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考察不同载体对催化剂甲烷裂解制氢和纳米碳材料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分子筛载体独特的孔道结构有利于金属颗粒的分散,能有效避免反应中界面效应导致的催化剂失活,可提高催化剂反应活性并延长反应寿命,也显著提高了其碳产率.其中以IM-5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表现最佳,在反应温度为700℃时, NiCu/IM-5催化剂甲烷转化率高达80%,氢气选择性达100%,反应400 min后活性未见明显降低. NiCu/IM-5催化剂碳产率高达1 446 gC/gcat,是NiCu/SiO2催化剂的5.7倍, NiCu/γ-Al  相似文献   
10.
电能和热能作为生活生产中最大的供应端和消耗端,二者间的转换、存储与利用在能源体系里占据了重要的一环。因此,研发高效率的电热转换-存储功能材料,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危机频现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变材料的储热密度高、相变时吸放热而温度不变,在热能存储中具备独特的优势。然而大多数相变材料的本征低电导率与当下储能系统的功率要求不匹配,通过与导电材料结合得到电热转化的相变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本文对电热转换相变材料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电热转换相变材料的功能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三个方面,对添加导电填料、负载导电骨架或导电高分子聚合的复合相变材料进行了综述与比较。最终对此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