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173篇
力学   27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管式反应器中采用苯甲酸、聚乙二醇、固体古马隆树脂(S)、液体古马隆树脂(L)为添加剂来降低煤沥青中有害物质苯并芘的含量,以期使得煤沥青可绿色化应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煤沥青中苯并芘含量。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添加量、催化剂等工艺条件对添加剂脱除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能降低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含量。在优化条件下,不同添加剂对苯并芘脱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液体古马隆树脂、聚乙二醇、苯甲酸和固体古马隆树脂。分析其反应机理,这与催化剂的酸性相关,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结果表明,液体古马隆树脂(L)在催化剂存在下对煤沥青中苯并芘脱除率可达73.0%,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生物降解原油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沥青质包裹烃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产物中的生标对生物降解原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原油中的生标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利用这两种方法在沥青质中均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生标系列。与其它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简单方便,结果较为可靠、准确,可能是生物降解原油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不熔化沥青球在低速流化床中炭化和活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熔化沥青球在低速流化床中炭化和活化的初步研究乔文明,王克温,凌立成,刘朗周承泽,王瑾,郑斌(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030001)(上海太平洋化工(集团)公司焦化总厂,200241)关键词低速流化床,活化,炭化,球形活性炭由于球形活性炭,...  相似文献   
5.
在隔离式是电解中,用泡沫铅作用阴极,铂作阳极,饱和甘汞电极做参考电极,对太原钢铁公司焦化厂煤沥青经溶剂萃取后所得的精制沥青进行了电化学加氢的研究,考察了电解体系工艺条件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使用一种工业重质油和中温煤焦油沥青进行共炭化反应,改善了煤历青的炭化性质。利用核磁共振(NMR)手段详细研究了共炭化反应前后沥青TS(甲苯可溶)组分的结构变化,发现共炭化反应使沥青中的环烷及链烷烃含量增加,烷烃结构尤其是环烷结构的丰富是导致沥青改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胜利减渣和沙轻减渣为原料,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对加氢反应前后沥青质单元分子结构的影响,并结合1H-NMR数据、沥青质单元分子参数变化和红外光谱分析等结果,用Chem Bio Draw Ultra 2012模拟出不同条件下两种沥青质单元分子的结构。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减少了沥青质的缔合数,使沥青质单元分子发生开环反应和脱烷基侧链反应加剧,改变了沥青质单元分子的结构,对加氢后沥青质单元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产生重要影响。沥青质单元分子模型可形象体现超声波处理对加氢反应前后沥青质单元分子化学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解释超声波处理影响沥青质单元分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从煤液化残渣中萃取出的沥青类物质进行了固体13C-CP/MAS NMR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得到煤液化沥青的芳香结构单元信息及相关结构参数信息。结果表明,煤液化沥青芳香桥碳与周碳之比为0.115,芳香碳原子的存在形式以苯结构为主;脂肪结构多以甲基和环状亚甲基形式存在;氧主要以羰基、酯基的形式存在;氮主要以吡咯的形式存在。利用结构参数和分析表征结果构建了煤液化沥青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并运用13C-NMR预测软件ACD/CNMR Predictor计算了煤精制沥青大分子结构模型的13C化学位移。根据计算结果对大分子结构模型进行了修正,获得了与实验谱图吻合较好的大分子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甲苯-吡啶、正庚烷-四氢呋喃为溶剂,采用索氏抽提分离中温沥青(ZCTP)的族组分并解析其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与ZCTP相比,甲苯不溶-吡啶可溶物(TI-PS)和正庚烷不溶-四氢呋喃可溶物(HI-THFS)的热稳定性更高,残炭率增至56.95%和47.63%,失重量分别减小41.51%和28.85%;此外,TI-PS和HI-THFS的C=C含量分别比ZCTP高6.69%和3.26%,为75.57%和73.14%,吡啶氮含量分别提升约16和8个百分点。以TI-PS和HI-THFS为原料分别制得中间相沥青M-TI-PS和M-HI-THFS。其中,M-HI-THFS以中小区域型为主,并伴有部分细镶嵌结构,光学各向异性含量较低;M-TIPS光学各向异性含量约为80%,且形成了广域型光学织构;然而ZCTP难以形成稳定的区域型光学织构,只能形成马赛克型光学织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市售纳米硅为硅源,以软化点低、得碳率高、价格便宜的煤沥青作为碳源,通过两步包覆法制备了煤沥青基硅/碳(Si/C/C)复合物,并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所得复合物的粒径在300~350 nm间,Si纳米粒子被C包覆并相互连结成C-Si-C网络结构,其中Si含量为27%的硅/碳复合物(Si/C/C-27%)作为锂电池电极材料表现了良好的储锂性能。 在0.1 A/g的小电流密度下,Si/C/C-27%的放电比容量为1281 mA·h/g;在3 A/g的大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仍能保持在582 mA·h/g,表现了良好的倍率性能。Si/C/C-27%在2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的循环后其比容量保持率为76.61%,表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比于煤沥青基碳的一次包覆所得的硅/碳复合材料(Si/C),Si/C/C有效提高了Si纳米粒子的导电性并抑制了其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 本文提出的二次包覆的新方法为制备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