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力学   4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隔器卡瓦接触应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迪  何世平  张熹 《实验力学》2006,21(3):351-356
封隔器上的卡瓦锚定后起到支撑封隔器、锁定胶皮筒的作用,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油井的产量和生产安全。卡瓦与套管间的咬合力分布决定了封隔器在使用中的成败。咬合力的分布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套管的损伤程度及卡瓦的寿命。文中同时应用有限元法和三维光弹性技术对封隔器卡瓦进行了接触应力分析,介绍了实验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步骤以及计算模型的建立和边界条件的考虑,比较了数值计算与三维光弹实验的结果,分析了造成误差的原因。实验应力分析结果为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保证。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果,为封隔器卡瓦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相关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弹性力学方法计算出超越离合器外环的接触应力,并用光弹性实验验证,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材料交界面上接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工程中有许多不同材料组成的结构。对这类复合结构,正确计算材料交界面上的接触应力是非常重要的。通常的位移有限元法得到的应力是不连续且欠准确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不同材料交界面处的接触单元。应用虚位移原理和结合考虑材料交界面上的约束条件,文章建立了接触单元的刚度矩阵和等效荷载向量。该单元具有算法简单,程序容易实现的优点。计算实例证实了该单元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对比了髓核固定型和滑动型人工颈椎间盘应力和变形特征,根据应力和λ值(最小膜厚与等效粗糙度之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关节面摩擦学优化设计. 结果表明:两款球窝假体应力集中均发生在相对运动关节面和组件连接处,且髓核上表面应力最大值呈环形分布特征. 滑动型相对固定型,优势是运动模式更丰富、应力传递更均匀,劣势是复杂运动会加大髓核应力(从1.36 MPa到2.43 MPa). 固定型的髓核变形量仅是滑动型的22.5%,但总变形均集中在前后两端. 关节面参数对应力影响权重是球缺高度>球头半径>球窝间隙,且高度和半径越大、间隙越小越好;对润滑状态影响权重是球窝间隙>球头半径,且间隙越小、半径越大,润滑状态越佳. 半径、间隙和高度的最佳组合为16.00 mm、10.0 μm和1.2 mm,在此组合下滑动型假体最大应力数值最小(2.79 MPa),且润滑状态最佳(λ值0.573).   相似文献   
5.
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磨损率与接触应力、滑动速度和材料硬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并对该网络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训练良好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反映样本所蕴含的内在磨损规律,且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基于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和修正的Coulomb摩擦力模型对含间隙曲柄滑块机构进行数值仿真分析,获得间隙机构运动副的接触应力和相对滑动速度,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磨损模型对轴套的磨损进行迭代磨损预测分析,发现随着曲柄转数的增加,轴套表面一些特定位置处的磨损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轴套表面出现非均匀磨损现象,其原因是间隙机构运转过程在一些特定位置处产生了较大接触应力和碰撞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机床结构中的平面结合面,通过实验分析了结合面在均布面压作用下的结合面法向变形与平均压力的关系;将结合面表面简化为半圆弧和正弦曲线两种微观形貌,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结合面的接触变形力学行为,计算结果显示半圆弧形貌接触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接近.从结合面作用的物理本质出发,将结合面的相互作用等效为内聚力效应,利用内聚力模型分析了结合面的静态力学行为;内聚力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Dynamic contact stiffnes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vibrating rigid sphere and a semi-infinite transversely isotropic viscoelastic solid is investigated. An oscillating force superimposed onto a static compressive forc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excites the vibration of a rigid sphere, which causes variable contact radius and contact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contact region. The assumption of a sufficiently small oscillating force yields a dynamic contact-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a constant contact radius, which gives dynamic contact stiffnes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rigid sphere and the semi-infinite solid.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e influence of vibration frequency of the sphere, and elastic constants of the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olid on dynamic contact stiffness, which benefit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elastic constants and orientation of single hexagonal grains by resonance-frequency shifts of the oscillator in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相似文献   
8.
采用光弹性三维剪应力差法对接触应力进行了研究.根据相似原理将模型在载荷作用下进行应力冻结;通过模型切片及分析对渐开线齿轮接触应力进行测量,并采用赫兹接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分析渐开线齿轮的接触应力.试验结果表明,接触正应力小于Hertz接触理论解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因接触点的应力梯度很大,剪应力差法受网格密度的制约,均化了接触点的实际应力梯度.但是,其误差仍在合理范围内,完全可以满足工程需要.试验测量值与赫兹接触应力理论值及有限元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数值方法在微动疲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华  周仲荣 《摩擦学学报》2000,20(4):317-320
对近年来数值方法在微动疲劳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评述,概述了微动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机理,指出接触区域的应力分布对微动疲劳性能起决定作用,详细介绍了目前接触问题的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当前微动疲劳区域应力场计算的问题和难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种求解平面接触应力最大值的光弹性—数值计算组合方法,仅从光弹性等差线上采集实验数据,然后用牛顿—拉斐逊技术与最小二乘法相结合计算出结果。文中推导了控制方程,阐述了方法,研究了实验数据取值区域、取值个数以及接触长度测试误差等因素的影响。用两类平面接触问题作为应用实例,结果符合工程要求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