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化学   41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胡惟孝  蒋明谦 《化学学报》1991,49(7):625-633
用电子吸收光谱法, 研究了五个电子受体系列和三个电子给体系列以及非同系列的给、受体共48个化合物间的弱电荷转移络合作用。发现所研究的同系列给体与同一受体作用; 或同系列受体与同一给体作用; 或同系列给体与同系列受体作用, 一般存在着明显的CT络合与表观不络合的现象。通常情况下, 同系序数大的化合物呈现表观不络合;有时, 同系序数大和小的化合物, 即同系物的两头均呈现表观不络合现象, 对此种现象用给、受体间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了进一步了解具有生物活性的木杨醛缩氨基硫脲在溶液中与常见金属离子的作用本质, 在半微量恒温滴定池上用PH电位法研究了该物质与铜(II)、锌(II)、镍(II)、钴(II)、锰(II)及镉(II)等二价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3.
皂类液膜振荡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发现了一类新型液膜振荡器,在油水两相之间进行成皂反应的过程中,界面附近出现了长时间规则的大幅度pH振荡,将W/O两相体系换成W1/O/W2三相体系,振幅从0.50 pH明显提高到2.88 pH.其中水相组成为CTAB溶液及NaOH溶液,油相组成为油酸的煤油溶液.同时,此类液膜振荡体系中亦存在明显的电势振荡和电导率振荡.为深入了解机理,进行了浓度影响测定,电极位置和种类的变化以及辅助实验等,提出了普遍化的机理,并进行了实验振荡曲线的拟合对比.这个机理指出,在膜反应批量进行的条件下,当反应速率与扩散成比例时,便会产生规则的周期现象.在一价皂液膜振荡器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或添加各种金属盐,形成了各类高价皂液膜振荡器,测定了反应过程中pH、电势及电导率的变化.经过同类化学振荡器的比较研究,结合金属离子与酸根之间的络合作用,得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4.
黄载福 《有机化学》1988,8(6):519-521
用二茂铁甲醛为原料, 在BF3和少量对苯二酚存在下与二巯基化合物反应合成了八个新二茂铁硫冠醚衍生物, 研究了其中二个冠醚的络合性能, 新冠醚对金属离子特别是毒性金属离子有更高的络合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周燕华  郑国康 《化学学报》1987,45(4):391-394
报导了用UV法和NMR法共同测量丙烯腈与某些芳烃的分子配合常数,以Rose-Drago方程处理数据.并比较了二种方法测定得到的配位常数.结果表明UV法和NMR法测量所得相关系数都很高,大都在0.99以上,认为体系以1:1形式配位的假设是合理的,两种方法得到的配位常数的误差也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6.
吴成泰  宋建高  金丽莉  沈联芳 《化学学报》1986,44(12):1240-1243
本文报道借^1HNMR方法研究了四种新的N-双取代二苯并氮杂冠醚化合物(1-4)和对甲苯重氮氟硼酸盐在CDCl3-CD3CN中的配合作用, 并计算了以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简轭讨论了取代基团的改变对配合作用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各向异性,荧光探针和荧光猝灭等静态光物理技术研究了稀水溶液中聚甲基丙烯酸(PMAA)与阳离子修饰聚丙烯酰胺(QCPAM)间的络合作用。结果表明:在pH=2-8范围内,PMAA与QCPAM之间发生明显络合,但以pH为4时络合作用最大,最佳络合本比为1:1(单体单元比),络合作用的发生大大地改变了PMAA的构象行为,PMAA构象对pH和络合作用的双重依赖性有可能在新型“智能”凝胶的设计合成上获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研究丙基冠醚的络合行为,合成了三种含1,3-亚丙基冠醚,即2,3-苯并-1,4,7,11-四氧-环十三-2-烯(苯并-13-冠-4)(1),2,3-苯并-1,4,8,11,14-五氧环十七-2-烯(苯并-17-冠-5)(2),2,3-苯并-1,4,7,10,14,17-六氧-环十九-2-烯(苯并-19-冠-6)(3).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和X-衍射晶体结构分析,确证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具有纳米尺寸的四聚四硫富瓦烯大环冠醚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碘乙基)醚和2,3-二氰乙硫基四硫富瓦烯衍生物作为起始原料, 采用腈乙基保护与脱保护技术, 通过多步反应以较好的收率合成了两个纳米结构的大环四硫富瓦烯冠醚5a~5b. 通过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化合物4b5b的电化学性质, 并用1H NMR谱研究了5b与[60]富勒烯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5b存在环结构效应, 与[60]富勒烯有一定程度的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首先合成了单取代的β环糊精ATRP引发剂(β-CD-Br),利用核磁、质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ATRP聚合制备了端基为β-环糊精的水溶性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β-CD-PDMAEMA).聚合物β-CD-PDMAEMA可以通过环糊精与金刚烷之间的主客体包结络合作用与端基为金刚烷的聚芴(PFADA)形成水溶性的聚芴纳米粒子.重点探讨了β-CD-PDMAEMA与PF-ADA的质量比和不同的组装方法对纳米粒子尺寸及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质量比为4∶1时通过向2种聚合物的THF混合溶液中缓慢加水的方法可得到流体力学半径(R_h)为80 nm、PDI为0.11的纳米粒子.最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纳米粒子的形貌进行了表征,进一步依照纳米粒子的R_h随温度升高的实验可以证实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其中刚性的聚芴为核半径约为50 nm,水溶性的PDMAEMA聚合物为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