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化学   34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13篇
物理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构建了四对preS区有缺失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对这些突变体及我们以前构建的缺失突变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和产物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reS区的部分缺失并不影响羧端S区的基本结构和氨端preS区的表面分布性。当缺失preS1区滞留顺序(a.a.2—19)后,preS区对S区带主要抗原决定簇的区域的掩蔽明显减弱。我们发现过长的preS区严重影响表面抗原蛋白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分泌,除已知的滞留顺序外,preS1的另一区域(a.a.48—65)可能也有阻滞表面抗原蛋白分泌的作用,而preS2区对LS蛋白分泌的阻滞不起主要作用。preS1的肝细胞受体结合区(a.a.21—47)和S区直接融合所得蛋白性质稳定,分泌良好,有很强的抗preS1抗原性,是值得发展为新型疫苗的带preS1肝细胞受体结合区的表面抗原蛋白。  相似文献   
2.
为了缓解竞争杂交对分子信标检测的影响,将分子信标与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联用进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检测。并采用更为直接的荧光方法,将不对称PCR扩增中的引物浓度比确定为5:1,该结果与电泳方法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文中结合对称及不对称PCR过程中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对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子信标与不对称PCR联用,可以专一地检测出血清中HBV的存在,与分子信标/对称PCR相比.其检测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HCV全基因组培养细胞的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比较蛋白质组技术研究了转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全基因组的人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模型中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 建立了Huh7-HCV的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表达图谱和数据库.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和图像分析, 对表达差异2倍以上蛋白质点进行了胶内酶解和MALDI-TOF MS鉴定. 得到包括与细胞骨架蛋白、细胞周期、凋亡和信号转导等相关的14个蛋白质, 并且用Western blot验证了热休克蛋白70的蛋白质组研究结果. 利用HCV全基因组培养系统, 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 为研究HCV病毒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 为深入研究HCV病毒复制和分子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由变性、退火及延伸三个步骤反复循环的DNA体外扩增技术.本文实验研究了PCR仪的三个阶段的热性能.结果显示,PCR实际温度与程序设置温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在变性阶段的温度差达3 K以上;而且处于平台温度±1℃范围内的时间也比设置的要短得多.本文同时用3.3 kb(扩增区150 bp)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为试验材料(模板),实验研究了变性温度及变性时间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用电泳法分离PCR产物结果表明:当变性温度低于91℃,变性温度高于95℃,或者变性时间超过30 s都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PCR检验结果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5.
6.
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目前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用抗HCV 的标准治疗方案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近年来,新型抗HCV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对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靶点寻找新的抑制剂。NS5B聚合酶因其在HCV RNA基因组复制中的关键性作用,是目前抗HCV药物设计的重要靶点之一。NS5B聚合酶抑制剂可分为核苷类抑制剂(NIs)和非核苷类抑制剂(NNIs)。自从第一个NS5B NNIs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被报道以来,大量不同结合位点NS5B NNIs相继被报道,一些化合物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了可喜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苯并噻二嗪类、苯并咪唑类、吲哚类、噻吩羧酸类、喹啉酮类、二氢吡喃类和二酮酸类等 NS5B NNI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类抑制剂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戊型肝炎(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的肠道病毒性传染病. HEV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其编码区由3个开放阅读框(ORF)组成, 属戊型肝炎病毒科. HEV衣壳蛋白由ORF2编码. 本研究根据编码HEV ORF2 aa382~aa674的核苷酸序列克隆了p293基因, 并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对HEV衣壳蛋白截短体(p293)进行了表达. 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 在优化的表达条件下(1 mmol/L IPTG, 250 r/min, 37℃, 5 h), 重组蛋白p293能够在大肠杆菌内有效表达, 目的蛋白约占总蛋白的66.15%. TEM检测结果显示, 原核表达的p293能够在体外形成约30~40 nm的病毒样颗粒. 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 p293与HE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反应特异性. 实验结果表明, p293可应用于HEV宿主吸附和病毒装配研究, 为HEV的预防与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诱发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HBV存在4个相互重叠的开放读码框:S,C,P和X区.其中X基因表达的蛋白HBx被认为是诱导肝癌发生的一种多功能致癌蛋白,它可以作用于众多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从而诱发肝癌.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选择其中p53和NF-κB两条信号通路及HBx与表观遗传修饰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部分揭示HBV感染诱发肝癌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9.
TPD修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测定DNA片段序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图治  程琼 《化学学报》2001,59(7):1125-1129
合成了一种新的吸附偶联试剂-硫酚乙酸琥珀酰亚胺酯(TPD),将TPD吸附在金的表面,利用其琥珀酰亚胺基与客体氨基的反应,将单链DNA修饰在金电极上作为探针,以电化学方法检测能与之互补DNA样品的碱基序列和含量。杂交后的DNA采用自行合成的双[1-二茂铁按甲酰丙基-四氢化吡嗪-4-丙基氨甲酰吡啶]并吩嗪(FCZ)作指示剂进行检测,该化合物能够嵌入DNA双螺旋结构的碱基对中,显示出高度电化学活性。该传感的电流信号与DNA深度在2×10^-8~1×10^-7mol/L范围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10^-10mol/L。本方法可用于检测爱滋病和乙肝病毒DNA特征序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PCR人含有丙肝病毒全长非结构蛋白的载体pBlueBac25中扩增出全长的NS2基因DNA片段,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和转座载体pFasBacHTb的多隆位点(MCS),PFastNS2通过转座插入穿梭载体Bacmid的表达盒;pQENS2转化JM109菌株,诱导表达出N端含有6个His的全长His的全长NS2蛋白,用Ni-NTA-agarose柱层纯化,获得提纯的全长NS2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