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   4篇
物理学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原子吸收法测定椒目中不同化学形态的锌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椒目的市场前景与药效,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了不同产地椒目中的锌含量及其形态。使用0.45 μm滤膜、CHCL3将椒目水煎液中的锌分为悬浮态和可溶态、有机态和无机态,建立了锌的四种形态分离分析方法;探讨了正辛醇-水分配体系模拟水煎液中锌在人体胃肠中的分配情况;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椒目中的锌在不同溶剂中的化学形态和溶出特性。结果表明,椒目中的锌以水可煎出态为主,不同产地椒目锌含量不同,但水可煎出态总锌百分率、有机态总锌百分率基本接近。该方法回收率在97.5%~104.0%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36%。应用于实际,结果表明其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用原于吸收法测定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Cu、Zn的条件,并对样品处理和基体元素的干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和准确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病因研究工作中肿瘤组织中Cu、Zn等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融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原子吸收光谱对血清中元素铜、铁和锌的化学形态进行研究。用60%乙醇低温(4℃)沉淀血清蛋白的方法将血清中的铜,铁,锌分为结合态和非结合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血清中Cu,Fe和Zn三种元素的总量及非结合态含量,通过减差法求出血清中结合态元素含量,从而建立了Cu,Fe和Zn元素这两种化学形态的分离分析方法,并讨论了有关的实验条件。该方法铜、铁和锌的检出限分别为9·84×10-3μg·mL-1,2·76×10-2μg·mL-1,1·06×10-3μ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0·30%~2·31%,回收率为95·0%~104·0%。该法已应用于SD大鼠血清中Cu,Fe和Zn三种元素不同化学形态的测量。  相似文献   
5.
用6%的NaOH碱式消化培养细胞,取50μl消化液,用考马斯亮蓝法[1]测定蛋白含量,其余用La-EDTA等量稀释后,采用自制微量进样装置,运用快脉冲雾化技术[2],使进样体积最低降至20μl,在日立180-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定K、Ca和Mg含量,结果以每克蛋白含量表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大鼠冷暴露1~6周,红细胞膜(Na,K)-ATPase及细胞内Na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冷暴露期间,红细胞膜(Na,K)-ATPase酸及细胞内Na/K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膜(Na,K)-ATPase酶与细胞内Na比值间有明显的相关性(γ=0.917),提示借助于钠泵的离子运输是冷适应细胞产热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药黄芩中不同化学形态的Cu、Zn、Fe和M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测定中药黄芩水煎液中Cu,Zn,Fe和Mn化学形态的分析方法.水煎液经0.45 μm滤膜过滤后分为悬浮态和可溶态组分试样;对于可溶态组分试样,采用LSA-10大孔树脂将其分为有机态和无机态组分试样,并采用正辛醇-水分配体系,在模拟人体胃肠环境条件下,将水可溶态中4待测元索分离为醇溶态和水溶态,然后用AAS测定上述各组分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即可给出比现有的仅测量中药黄芩中上述各待测元素总量为多的信息.该法待测元素Cu,Zn,Mn的检出限(3倍空白标准差)为0.01μg·mL-1,Fe为0.02μg·mL-1,精密度(RSD,n=11)为1.5%~3.6%,对可溶态和无机态组分试样进行加标测定的回收率为96.7%~105.0%.所得结果对黄芩的综合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血红细胞样品经低渗Triton X-100溶液超声振荡溶血处理并稀释100倍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锌、铁和镁的含量。锌、铁和镁的检出限(3S/N)分别为2.44×10~(-3),2.85×10~(-2),1.56×10~(-3)mg·L~(-1),相对标准偏差(n=7)分别为0.69%~1.03%,2.85%~3.84%,0.92%~1.22%。应用该法分析同一混合人血红细胞样品,测定结果与酸消化法测得的结果一致,3种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95.0%~110.0%之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