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物理学   14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转置光轴渥拉斯顿棱镜的设计原理及特性,将它与通常的渥拉斯顿棱镜级联进行了多重成像实验,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红外成像检测中一种新型噪声抑制方法的理论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线性微分方程的特点及两个合理的近似,提出了一种新的用计算机辅助去除红外成像检测中高功率噪声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方法有良好的抑制噪声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NMR技术研究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东海  洪晶 《波谱学杂志》2005,22(3):321-341
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对理解生命过程、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NMR是研究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最有用的技术之一,有着显著的优势.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用NMR技术研究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先介绍表征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然后介绍如何判断蛋白质或配体与复合物的化学交换类型以及所能获得的有关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信息,最后介绍具体用于研究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若干NMR技术以及基于NMR的药物筛选技术.  相似文献   
4.
利用F-P标准具组实时测量被动入射激光波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利用F-P标准具组实时测量被动入射激光波长的能量分布及信噪比,提供了计算公式及误差分析,给出了实验光路图、处理软件框图和一组实验照片;最后对给出的实验结果数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以快速响应(150ms),成像质量高(分辨率>50pl/mm)的16°切掺铜钾钠铌酸锶钡(Cu:KNSBN)晶体猫式自泵浦位相共轭境作为取阈反馈器件,以低吸收薄晶体Ce:Fe:LiNbO3作为存储介质的光学全息联想存储器,利用25%原信息寻址,可得出完整的联想输出.  相似文献   
6.
7.
刘振茂  王贵华  洪晶  叶以正 《物理学报》1966,22(9):1077-1097
用化学侵蚀法研究了在机械应力和热应力作用下硅中位错的增殖和非均匀成核。结果表明,在使位错增殖和成核作用上,热应力同机械应力是等效的。硅中小角晶界中的位错,原生孤立位错都能成为位错源;晶体内部的缺陷及表面蚀斑处的应力集中能够引起位错成核;硅中螺型位错能够通过交叉滑移机制发生增殖。对新生位错环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Frank-Read机制可能是位错增殖的主要形式。位错能否发生增殖,主要决定于位错源所受分切应力的数值、晶体温度、位错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钉扎情况等。  相似文献   
8.
洪晶  叶以正 《物理学报》1965,21(12):1968-1976
本文用化学侵蚀法显示了硅晶体印压产生的位错。测量了在不同温度、不同切应力下“花结”上刃型(或60°)位错的运动速度。设位错运动是热激活的,激活能为~2.94eV.比较了900℃下刃型(或60°)位错及螺型位错的速度,后者较小。在不同样品上进行速度的测定,说明原生位错对形变位错运动有阻碍作用。观察到原生位错和晶界位错在外加力作用下的增殖,对位错在增殖中的速度进行了测量。讨论了本工作所用的实验方法,并分析了影响速度测量值的某些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源转录调控因子MRG15(MORF4 related gene on chromosome 15)是在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和衰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在分子水平上,MRG15的chromo结构域能够与组蛋白H3甲基化的肽段H3K36me3相互作用. 为了确定二者的作用位点和方式,利用液体核磁共振的方法对MRG15 chromo结构域和H3K36me3多肽进行了研究. 对MRG15 chromo结构域进行归属,用化学位移扰动的方法研究了其与H3K36me3肽段的相互作用,确定了相互作用位点的关键氨基酸为H21,Y46,W49和W53,并计算了解离常数约为1 mmol/L. 研究结果对于阐明MRG15与组蛋白H3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作者在1953年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三届教学研究会议上所作的报告,现在应本报编辑委员会的要求发表出来。在内容上作者做了少数个别的修改,括弧内的注也是作者新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