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化学   67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评价考核是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重要抓手. 通过对当前中央级管理单位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情况的分析,总结了评价考核呈现的特点:信息化手段、评价考核关键指标的引导作用及通过奖惩手段形成倒逼机制.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评价考核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路径,针对评价考核的目标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丙二醇醚类化合物是性能优良的精细化学品,也是环保型高级溶剂.该类化合物具有两个强溶解性功能基团—醚键和羟基,前者具有亲油性,可溶解疏水性物质,后者具有亲水性,可溶解亲水性物质,因而丙二醇醚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素有"万能溶剂"之称,可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油漆、印刷、电子化学品、染料、净洗和纺织等行业.丙二醇醚类化合物目前主要由环氧丙烷和低级脂肪醇反应合成,然而,由于环氧丙烷的位阻效应,使其在酸或碱的条件下开环的位置会不同,从而得到不同的醇醚产物.由于碱催化的醇醚产物更加环境友好,因而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工业上丙二醇醚合成多采用传统的强碱性催化剂醇钠以及氢氧化钠,腐蚀性强,产生的废液量大.本文采用环境友好的非卤素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环氧丙烷醚化合成丙二醇醚的反应特性.本文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一系列环境友好的醋酸类碱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并在温和的条件下将其用于催化环氧丙烷与醇反应合成丙二醇醚.结果表明,该类离子液体可以高效催化该反应的进行.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测定Hammett指数来表征实验中所用离子液体的碱强度,并构建了离子液体碱性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和其碱性密切相关,随着离子液体碱性的增加,催化活性增强,其中咪唑醋酸类离子液体碱性强于季胺类,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离子液体的碱性明显弱于NaOH,但却呈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相同反应条件下,EmimOAc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PO的转化率分别较NaOH高出20%–30%,选择性略高于NaOH,这可能是由于二者催化机理不同造成的.传统NaOH催化机理的关键步骤是醇在碱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去质子化形成电子供体烷氧根离子,促进环氧丙烷的开环加成.而本文提出了离子液体亲电亲核双活化作用机理,即离子液体在阴阳离子之间的氢键和电荷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环氧丙烷开环和醇的去质子化,形成相应的反应中间体.通过电喷雾质谱分析手段检测到了阴阳离子通过协同作用亲电亲核催化过程中的反应中间体,证明了该假设机理的可行性.此外,还考察了催化剂浓度、醇比、反应温度以及醇的空间位阻效应对反应的影响.以EmimOAc催化合成丙二醇丁醚为例,反应的转化率随催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催化剂添加量1%(催化剂与PO的摩尔比)时,PO转化率达到最大值为98.2%,1-丁氧基-2-丙醇的选择性为86.4%.当正丁醇与环氧丙烷的摩尔比为3时,转化率最高为88.6%,选择性高达94%.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最适反应温度约为140 oC,此时转化率高达96.5%.在环氧丙烷和不同的低碳醇合成丙二醇醚的反应中,反应物醇的碳链越短,支链越少,催化反应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复合材料加筋板在剪切载荷作用下的屈曲和后屈曲性能试验是难度较高的结构试验,载荷通常需要由设计合理的夹具传递到试件上,本文采用的是对拉式的剪切试验夹具.在试验中,由于引入的夹具是弹性体,与试件结合成一体,参与了屈曲过程,所以与理想的约束情况有差异.本文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夹具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发现不同的夹持模型,对屈曲载荷...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从紫草中提取紫草色素、磺化紫草染色工艺的优化以及环境友好媒染剂对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醇和正己烷提取紫草色素的基础上,通过磺化处理获得二种染料A和染料B.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得出羊毛织物的优化染色工艺:染料A:pH 3.8,87℃以及53 min;染料B:pH4.3,94℃和60 min.在相同的染色条件下,染料A的比染料B的染色深度高.采用Al3+、Mg2+、Fe2+、Fe3+等媒染剂进行后媒处理,证明媒染剂对染料B的效果更明显.另外,对于染料A和染料B染色羊毛织物,Fe3+对K/S值以及彩度具有更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生长抑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生长抑素(SST)含量的方法, 在pH=5.0, SST浓度为75 μg/mL的最佳偶联条件下, SST在CM5芯片上的偶联值为1231.7 Response unit(RU). 选择117.7 nmol/L作为固定的大分子量抗体浓度, 用抗原-抗体-抗原结合法检测SST纯品, 在20~2000 pg范围内, SST纯品含量和RU值之间可建立直线相关的标准曲线, R=-0.824, p<0.05, 变异系数CV=1.3%. 所建立的方法测定SST含量的范围为20~2000 pg, 重复性好且可随时检测, 有望用于SST的临床即时检测.  相似文献   
6.
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产生异常现象的探究”为研究个案,对访谈记录、观察日记、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反思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问题、已有经验、推理、异常现象和探究氛围是促进学生实验探究顺利展开和深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间隙平行平板介质阻挡放电(DBD)装置,以氩气作为工作气体,研究了锯齿波激励下DBD的放电图像、发光信号、发射光谱与锯齿波频率的关系。研究发现随锯齿波频率增加,DBD会从均匀模式(低于10 kHz),经历微放电丝与均匀放电共存,并最终过渡到微放电丝占据全部的电极区(频率高于35 kHz)。外加电压和发光波形表明,锯齿波频率较低时的均匀放电对应高占空比的阶梯放电。随频率增大,出现微放电丝后,发光波形呈现多脉冲形式,且电压半周期中的发光脉冲个数随着锯齿波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当锯齿波频率高于35 kHz时,每半个电压周期的发光脉冲个数减小为一个(单脉冲放电)。通过对放电的发射光谱进行研究,发现发射光谱中包含氮分子的第二正带系(C3ΠuB3Πu),OH(A2Σ+→X2Π)和ArI的特征谱线。研究表明OH(308.8 nm)和ArI(750.4 nm)的谱线强度均随锯齿波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TRMM(热带测雨雷达)搭载的TMI(微波成像仪)反演廓线资料,分析“菲特”台风登陆前、后云团内部水凝物的分布种类,依此选择WRF区域中尺度模式下符合条件的6个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Lin,WSM6,Godgce,WDM6,Morrison以及Thompson方案),模拟2013年10月6~8日的台风过程.从降水落区、强度,水凝物及风场垂直分布,台风路径及强度等方面对预报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选用的6个云微物理方案都较好地模拟了浙江暴雨的范围和强度.结合Ts评分,降水量级越大,模拟效果对云微物理方案选择越敏感,其中,Lin方案效果最佳,尤其对极端降水的模拟,其次为WSM6、WDM6及Thompson方案,Morrison和Godgce方案相对较差.结合水凝物平均值廓线分布发现,除WDM6方案外,其他方案对暖雨过程的模拟基本一致,而对冰相过程的模拟6个方案差别较大;同时,各方案对风分量的模拟结果较水凝物廓线差别小,说明对于动力因素模拟不敏感.另外,6个方案对于台风强度的模拟整体偏弱,相较之下,Lin方案较好地模拟了强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麻醉药的产生和发展对减轻人类疼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是最早使用麻醉药物的国家,从战国时期就有了"毒酒"、东汉末年华佗制成了"麻沸散",宋朝有了"睡圣散",明朝产生了"蒙汗药"。在西方国家,近代最早的麻醉药物是"笑气",以后又发展出了乙醚等麻醉药物。随着现代化学的飞速发展,氙气、丙泊酚和苏干麻德克斯(sugammadex)等麻醉药物已广泛应用,为人类消除疼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基于菲涅尔公式的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提取样品光学常数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了样品厚度误差对THz-TDS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不确定度模型。进行太赫兹时域光谱测量实验,提取硅片在太赫兹波段的折射率,并计算了误差对提取样品折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厚度误差的增大,系统测量偏差也随之增大。对于较厚样品,相同厚度误差对其测量结果影响较小。样品厚度为994μm时,在厚度存在1μm的测量误差情况下,系统测量折射率的偏差为0.001 2,接近模型的仿真值。实验结果验证了厚度误差对测量不确定度模型的有效性,了解了厚度误差对系统测量结果的影响情况,对测量过程及结果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