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2篇
晶体学   2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移取2μL二硫化碳标准储备溶液(二硫化碳的绝对质量小于4μg)于动态稀释仪中,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吹扫流量为1 000mL·min-1,吹扫时间为10min)操作。仪器的出气口与活性炭吸附管连接,使空气中的二硫化碳被活性炭吸附。吹扫时间结束时,取下吸附管,移置于全自动热脱附仪中,按仪器工作条件操作,使二硫化碳解吸并引入气相色谱仪,在DB-5色谱柱(60m×0.25mm,0.25μm)上按程序升温(温度区间为50~250℃)模式进行分离,按设定条件用质谱法测定二硫化碳的含量。用二硫化碳标准溶液系列绘制标准曲线,其线性范围在0.010~2.0mg·L~(-1)之间,检出限(3s)为0.007μg。当采集体积为10L时,其检出限为0.7μg·m-3。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105%~110%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4%。为检测吸附管中二硫化碳的稳定保持时间,取2μL二硫化碳标准储备溶液9份,分别按上述条件吹扫,并吸附于9个吸附管中,在不同的时间测定其二硫化碳的含量。结果表明,吸附管中二硫化碳至少可保存72h,在室温(23℃)和低温(-18℃)条件下,保存的吸附管中二硫化碳的测定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氢气分子在硼取代富勒烯C19Bn+(n=0-3)表面的非解离吸附态、化学吸附态、及吸附态之间转换过渡态的结构和能量,得到了吸附态之间转换反应的势能面. 研究表明通过调整体系的离子化电荷可以调整吸附位点的电荷布居数,随着硼取代富勒烯离子化体系C19Bn+的吸氢活性位点电荷布居数增大,氢分子被极化的程度以及氢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能均逐渐增大,同时改变电荷布居数也对氢气分子在表面吸附态间转变势垒高度产生了量级为几个Kcal/mol的影响. 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富勒烯储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酸性溶液中,以透明导电玻璃(ITO)为工作电极,Pt网为对电极,电化学沉积制备了Cu2O颗粒膜。利用了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Cu2O的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添加剂对晶粒形貌的影响,并对晶体的生长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由于Cl-在Cu2O不同晶面的选择吸附作用,随Cl-浓度的增加,Cu2O的形貌由树枝状结构逐渐向立方结构过渡。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膏中的单质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醇和四氯化碳的混合溶剂萃取石膏中的单质硫,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分别研究了是否超声、不同的萃取液比例、萃取时间等萃取条件对单质硫定量检测的影响,确定从样品中萃取单质硫条件为:以含10%(m·m-1)CCl4的甲醇为萃取剂,在超声条件下萃取5 min;进一步研究液相色谱法测定单质硫的方法特点,方法检出限0.1 mg·kg-1,回收率为100.8%~101.8%,该方法对石膏样品中单质硫的测定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无干扰。  相似文献   
5.
采用酸性醋酸铜体系,在透明导电玻璃(ITO)上恒电位沉积Cu2O薄膜,研究阴极还原Cu2O的电化学行为,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Cu2O薄膜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通过控制电沉积时间,研究Cu2O薄膜的表面形貌变化规律,讨论了Cu2O的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6.
网络团购越来越受到零售商和消费者的追捧.零售商往往会在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与网络平台合作适时推出团购策略.对于到达预定时间并达到一定团购尺寸的团购问题,不但考虑了传统渠道和团购渠道的相互影响,还引入了等待成本和团购产生的需求扩散效应,分别构建了零售商和团购网站的两阶段利润最优化模型,利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分析了零售商和团购网站之间的利润分配.通过算例分析了团购网站的单位佣金、团购时间以及需求扩散效应对零售商和团购网站最优决策及利润的影响,据此给出相关各方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装配线设计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因场地或成本原因导致的工作站数量不易变更的问题,研究了节拍已知情况下,具有工作站数量约束的多人工作站混合装配线平衡问题,建立以装配线总人数最小、工人负荷量标准差最小、各产品在各工作站装配时间与节拍之间的标准差最小为目标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结合差分进化的多目标混合遗传算法对该问题求解。通过案例计算以及与其他算法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文算法在收敛性和综合性能方面优于NSGAII和DEMO,在装配线人数和工人负荷标准差方面优于Roshani和Nezami提出的算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