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对手性化合物的保留因子和分离因子进行定量结构-特征关系(QSPR)研究, 对于预测保留因子和分离因子甚至对映体的洗脱顺序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选择手性二芳基甲烷衍生物为研究对象, 采用VolSurf程序计算分子结构参数, 并分别在其与保留因子以及分离因子间建立模型, 采用测试集外部检验、留多法交叉验证和Y随机性检验等方法对分离因子模型的鲁棒性进行了评估, 结果令人满意. 对变量进行分析显示, 分子的球形性, 中等能级的亲水区、亲水-亲脂平衡、两亲矩、合适的氢键给体和受体均有利于异构体在手性固定相上的保留; 一对对映体的高能级的亲水区、低能级的疏水区、两亲矩、合适的氢键给体和受体以及阴离子区之间大的差异对对映体在手性固定相上的分离是有利的. 利用这些模型, 可以轻松地预测对映体的保留因子和分离因子, 甚至洗脱顺序.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时间对有机合成反应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建  骆成才 《化学教育》2014,35(18):62-64
根据物理化学和有机合成原理,从动力学、热力学、反应机理及溶解度等各方面详细分析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有机合成反应的影响。通过这些分析,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在合成反应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和分析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天山云杉凋落物自毒物质分析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山云杉凋落物所含化学物质经淋溶释放后对自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自毒作用已造成其种群自然更新不良.本实验采用水溶解、溶剂极性梯度萃取和硅胶柱层析分离法对天山云杉凋落物中自毒物质进行了初分离,利用气相-质谱联机(GC-MS)与核磁共振(NMR)技术,并结合已知标准物质谱图比对,初步鉴定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相中存在的主要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结果显示,存在自毒作用的3种有机萃取相中含包括酚酸、长链脂肪酸、单宁酸和吲哚类物质在内的17种化学物质,其中乙醚萃取相中存在的2-keto-4a-methyl- 8-methoxy-2,3,4,4a,5,6,11,12-ocahydrochrysene(云杉酮)被确定为一个自毒物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两类手性咪唑衍生物的对映异构体与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纤维素-三(4-甲基苯甲酸酯)(商品名称为Chiralcel OJ)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溶剂效应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显著影响. 在强极性溶剂(溶剂A)条件下, 与化合物的S型异构体相比, 化合物的R型异构体与固定相间形成的复合物更稳定, 即S型先出峰, R型后出峰, 与文献报道的拆分实验结果完全吻合; 在弱极性溶剂(溶剂B)条件下, 两个化合物的R/S型异构体与固定相相结合的结合能差别不大, 无法进行有效分离. 模拟结果表明, 对映体与固定相之间存在远程互相排斥作用, 在强极性溶剂作用下, 远程静电作用减弱, 有利于对对映体与固定相立体相互作用的不同进行区分, 从而区分对映异构体. 能量分析结果显示, 分子间的范德华能, 尤其是其中色散能的大小决定了对映体在固定相上是否可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5.
基因治疗正成为遗传病、癌症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实现的最大挑战是开发安全有效的基因运载载体以将目的基因从血液运送到细胞质或细胞核. 目前, 常用的基因治疗载体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非病毒载体由于安全性好, 易于合成, 易于修饰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 其中pH敏感载体作为功能性非病毒载体, 不仅安全性高, 而且有更好的体内基因转染效率, 为非病毒性载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本文主要从pH敏感脂质和pH敏感聚合物两方面对pH敏感基因载体进行简要综述, 介绍了该两类载体的构建方法及其对基因的运载机制.  相似文献   
6.
Cuprous oxide (Cu2O) nanocubes have successfully been prepared through a simple and novel method by heating Cu(ethyl acetoacetate)2 (Cu(EAC)2) and poly(ethyleneglycol) (PEG)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chemicals. The PEG acted as the reducing agent as well as the stabilizer. The XR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o metal Cu or CuO developed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only Cu2O nanoparticles with the cuprous structure were produced. The TEM images revealed that all the Cu2O nanoparticles were cubic-shaped or square-shaped particles. The size and shape of Cu2O nanocubes were dependent on concentrations of the Cu(Ⅱ) precursor, reactant temperatures, and chain length of PEG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reducing reactivity of PEG was sensitive to its chain length, and the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was drastically dropped with the decreasing of polymer′s chain length.  相似文献   
7.
张胜建  骆成才 《化学教育》2015,36(24):78-81
有机合成反应中副反应的产生和控制是反应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有机合成反应中常见副反应产生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传质、传热、加料方式、原料配比等合成工艺条件与这些副反应产生的相关性。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有机合成反应工艺条件的选择和控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