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化学   18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析氢反应动力学的交流阻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交流阻抗法测定析氢电化学动力学参数,得到与极化曲线法一致的结果,为确定复杂析氢过程速率的决定步骤提供了判据。  相似文献   
2.
单核、对称双核钌配合物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  蒋雄  巢晖  叶保辉  计亮年 《化学学报》2000,58(7):825-830
利用循环伏安、循环交流伏安和微分电容测定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由2,2'-联吡啶(bpy)和桥联配体1,4-二(2-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苯(DIPB)配位而成的单核钌配合物[Rul:Ru(bpy)~2(DIPB)(ClO~4)~2]和对称双核钌配合物[Ru2:(bpy)~2Ru(DIPB)Ru(bpy)~2(ClO~4)~4]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0.1mol/L高氯酸四丁基铵(TBAP)的乙腈溶液中,这两种配合物的中心钌离子在铂电极上均呈现一对氧化还原峰,而配体2,2'-联吡啶则呈现两对氧化还原峰。单核Ru1和双核Ru2所对应的各组氧化还原峰分别符合可逆的单电子和二电子传递反应过程的特征,所对应的条件电位(FormalPotential)Ru2较ru1有轻微正移。Ru1和Ru2所对应的配位阳孩子的扩散系数分别为9.93×10^-^6cm^2/s和3.50×10^-^6cm^2/s。在循环交流法和微分电容法确定的时间量程内,两中心钌离子在桥联配体间的电子传递过程较它与电极间的慢。  相似文献   
3.
四种钌(Ⅱ)配合物的中心离子电化学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mononuclear and symmetrical binuclear ruthenium(Ⅱ) complexes [Ru1:Ru(bpy)2DIPB(ClO4)2,Ru2:(bpy)2 Ru(DIPB)Ru(bpy)2(ClO4)4,Ru3:Ru(phen)2DIPB(ClO4)2 and Ru4:(phen)2 Ru(DIPB)Ru (phen)2(ClO4)4] containing binuclear ligand 2,2′-bipyridine(bpy),1,10-phenanthroline(phen) and bridging ligand 1,4-di-[2-imidazo[4,5-f][1,10] phenanthroine benzene(DIPB) on a platinum electrode and the intermetallic interaction of binuclear complex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cyclic voltammetry,cyclic ac voltammetry and differential capacitance techniques,etc.In acetonitrile solution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0.1 mol穌m-3 TBAP,the central ions in four complexes all display single 1e and 2e reversible oxidation- reduction waves on the cyclic voltammograms,with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the mononuclear complexed cations being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binuclear ones.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or complexed cations with auxiliary ligands bpy are also found to be larger than that with ligands phen.It appears that the overlapping of two continuous single-electron processes by cyclic ac voltammetry and differential capacitance techniques occurs during the redox processes of the central ions binuclear complexes.The results show that a weak electronic interaction exits between the two central ruthenium ions in binuclear complexes.  相似文献   
4.
析氢反应动力的交流阻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洁  蒋雄 《应用化学》1995,12(6):25-28
利用交流阻抗法测定析氢电化学动力参数,得到与极化曲线法一致的结果,为确定复杂析氢过程速决定步骤提供了判据。  相似文献   
5.
球磨形成的Ni-Mo纳米晶复合镀层上的析氢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复合电镀的方法将不同球磨时间制备的高催化活性的纳米晶,Ni-Mo合金粉直接镀于电极表面,并用稳态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技术测试了这些电极析氢的电化学活性,同时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监测了Ni-Mo合金粉的物相结构,晶粒尺寸及复合电极表面的形貌,并初步探讨了这些复合电极的析氢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球磨不仅可使镍钼粉合金化成为纳米晶,同时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纳米晶晶粒继续细化,电极的析氢催化活  相似文献   
6.
锑(III)在铂电极上的欠电位沉积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  江琳才  蒋雄 《物理化学学报》1994,10(11):1049-1054
由于经欠电位沉积(UPD)形成的吸附金属原子居可以改变电极表面的结构和组成,从而达到增强电祝活性的目的,因此欠电位沉积在电化学领域中颇受重视.对于梯(Ⅲ)的欠电位沉积行为,自1953年Mills和Wills发现锑(Ⅲ)可在AS电极上形成单电子层[1]以后,Schimide等人和Motoo等人分别研究证实梯(Ⅲ)可在Au电极上[2]和Pt电极上[3]发生火电位沉积,并且Motoo等人使用梯(V)化合物测定了每个吸附梯原子占据的铂原子数[4].本文试图用电位扫描法、微分电容法、电位阶跃法等实验方法对锑(Ⅲ)在柏电极上的大电位沉积并为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硫酸溶液中的铋对铅酸蓄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解液;硫酸溶液中的铋对铅酸蓄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非晶态Ni-Ce-P合金的共沉积与耐蚀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江  蒋雄  江琳才  朱则善 《电化学》2001,7(3):294-301
采用恒电位沉积、循环状安等方法研究了在水溶液中电沉积稀土合金的可能性 ,首次在含有CeCl3的弱酸性NaH2 PO2 镀液中获得了不同铈含量的Ni Ce P合金镀层 ,XPS、AES、XRD和SEM等实验技术表征了镀层的组成和结构 ,极化电阻和腐蚀电位的测试数据表明此镀层与Ni P无定形合金相比 ,具有更强的耐腐蚀能力 ,同时 ,讨论了沉积条件与镀层耐蚀性能的关系 ,结论是 :镀层中铈含量越高 ,其耐腐蚀性能越好 ,此外还对Ni Ce P的共沉积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指出在所研究的电沉积条件下 ,Ni Ce P合金共沉积可以用“诱导共沉积理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甲醛和甲酸在Pt/Sb_(ad)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江琳才  蒋雄 《电化学》1995,1(1):56-64
研究了甲醛和甲酸在Pt/Sb_(ad)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在甲醛的情况下,在电位约0.7V处出现一个氧化峰;在甲酸的情况下,第一氢化峰的峰电流增加约4倍.当覆盖度为0.75±0.05时,电极显现最高活性,吸附锑原子在铂电极上具有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几何效应阻止吸附毒物(PT- ̄*C=O)的生成。此外,讨论了电解时间、沉积电位、介质等因素对Pt/Sb_(ad)电极催化活性的影响,提出了在较低电位下,甲醛和甲酸在Pt/Sb_(ad)电极上催化氧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铜(Ⅱ)邻菲咯啉蛋氨酸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pH=6.86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 交流阻抗及数据拟合技术)、粘度测定、电子吸收光谱和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 研究了[Cu(phen)(H2O)(L—Met)]^+(phen=1,10-邻菲咯琳,L—Met=L-蛋氨酸)与 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中心铜离子在循环伏安图上呈现1对明显的准可 逆氧化还原波。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 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电阻增大,电子光谱的最大吸收峰明显红移,产生明显的减 色效应,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地猝灭EB-DNA体系的荧光,说明[Cu(phen) (H2O)(L—Met)]^+与DNA的作用较强,作用模式为部分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